关键期?全脑开发?教育观念太多了吧,我们应该听谁的?

前几天,群里的妈妈们在唠嗑,明明妈妈吐槽:什么关键期,什么全脑开发,高大上的名词越来越多,教育小孩这个事怎么那么难?群里的妈妈纷纷附和:“工作累死累活,教小孩也累死累活,有时候教也错,不教也错,到底要我怎么做?”

从这些无奈的吐槽中,我们能看到家长内心的焦虑,对教育小朋友的迷茫,还有教育思想上的混乱。确实,虽然家长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身份,但并不是在获得身份的同时就能“灵机一动”学会正确的教育之道。

关键期?全脑开发?教育观念太多了吧,我们应该听谁的?

为人父母,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权利的象征,它更是一个需要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需要主动去承担的责任。家长这种“焦虑且混乱”的状态,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慢慢走出来。

况且,教育事业不是完成时态,它一直处于人类对理想状态的不断追求中。对美好后代的期望,对未来世界的向往,都反映在“教育”里。所以,社会对“教育”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且没有唯一的、确定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可以推导出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而这些声音并不都是始于教育初心的。有些声音因利益而生,用恐吓营销倒逼消费者,极端化了一些教育问题。家长的混乱状态也受到这些方面的客观影响。

关键期?全脑开发?教育观念太多了吧,我们应该听谁的?

既然家长的“混乱”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尽量去避免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呢?

学趣乐园建议您抓住的主心骨就是:家长要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学会把孩子当做正常交往的一个人看,在遵循基本交往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亲子交往。

这看似简单,恰恰是最难的。想一想我们平时如何和朋友、同事、邻里相处吧,与这些社会交往相类似,在亲子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只有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交往,才能两者关系朝着和谐有序的发展。

亲子交往需要相互尊重

有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比如自己小时候没机会学钢琴,就希望孩子一定要学钢琴,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这种对自己的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自己的机会。所以说,家长要给孩子必要的尊重和选择的余地,接受他对大人的合理建议,这样孩子在成年之后才会拥有自信和独立的精神。

亲子交往需要平等相待

有些家长把自己变成了“向日葵”家长,生活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需要什么都会满足,哪怕是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与之相对的就是惯用武力镇压法的“虎爸熊妈”孩子的头上一直悬着家长的“大棒”,高压控制下的孩子不敢提任何需求。

这些把孩子捧上了天或是把孩子压在五指山下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仰望孩子或俯视孩子,都不能把自己的声音传进孩子的耳朵。只有平视孩子,看到他的眼神、动作和表情,我们才能把声音传到孩子的心里。

亲子交往需要相互理解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比如孩子因为邻居家的弟弟玩“我的”玩具大哭大闹,会一味责备孩子的“自私”,殊不知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然经历。只有经过了“占有欲”爆棚的阶段,才能逐步健全对自我的认知。这可能是大人缺少对孩子发展规律的了解的体现。

所以说,爸爸妈妈要成为“成长型父母”,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库,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并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孩子。

关键期?全脑开发?教育观念太多了吧,我们应该听谁的?

正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的:“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延续生命,因为生命虽然继续了,却是停顿不得,所以还须教这新生命去发展”。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每一天都在发展变化,要用诚恳的态度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需求和能力,才能根据孩子的节奏进行主次明确的教育,教孩子去发展。

没关系,只要您在为人父母的学习之路上不断反思与进步,您就是一位好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