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期?全腦開發?教育觀念太多了吧,我們應該聽誰的?

前幾天,群裡的媽媽們在嘮嗑,明明媽媽吐槽:什麼關鍵期,什麼全腦開發,高大上的名詞越來越多,教育小孩這個事怎麼那麼難?群裡的媽媽紛紛附和:“工作累死累活,教小孩也累死累活,有時候教也錯,不教也錯,到底要我怎麼做?”

從這些無奈的吐槽中,我們能看到家長內心的焦慮,對教育小朋友的迷茫,還有教育思想上的混亂。確實,雖然家長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身份,但並不是在獲得身份的同時就能“靈機一動”學會正確的教育之道。

關鍵期?全腦開發?教育觀念太多了吧,我們應該聽誰的?

為人父母,不僅僅是一種身份、權利的象徵,它更是一個需要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需要主動去承擔的責任。家長這種“焦慮且混亂”的狀態,需要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慢慢走出來。

況且,教育事業不是完成時態,它一直處於人類對理想狀態的不斷追求中。對美好後代的期望,對未來世界的嚮往,都反映在“教育”裡。所以,社會對“教育”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且沒有唯一的、確定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可以推導出各種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而這些聲音並不都是始於教育初心的。有些聲音因利益而生,用恐嚇營銷倒逼消費者,極端化了一些教育問題。家長的混亂狀態也受到這些方面的客觀影響。

關鍵期?全腦開發?教育觀念太多了吧,我們應該聽誰的?

既然家長的“混亂”是可以理解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儘量去避免思想和行為上的混亂呢?

學趣樂園建議您抓住的主心骨就是:家長要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學會把孩子當做正常交往的一個人看,在遵循基本交往原則的基礎上開展親子交往。

這看似簡單,恰恰是最難的。想一想我們平時如何和朋友、同事、鄰里相處吧,與這些社會交往相類似,在親子交往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只有相互尊重、平等溝通的交往,才能兩者關係朝著和諧有序的發展。

親子交往需要相互尊重

有些家長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比如自己小時候沒機會學鋼琴,就希望孩子一定要學鋼琴,把自己的遺憾寄託在孩子身上。家長這種對自己的補償心理,會讓孩子錯失成為他自己的機會。所以說,家長要給孩子必要的尊重和選擇的餘地,接受他對大人的合理建議,這樣孩子在成年之後才會擁有自信和獨立的精神。

親子交往需要平等相待

有些家長把自己變成了“向日葵”家長,生活圍著孩子團團轉,孩子需要什麼都會滿足,哪怕是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範圍。與之相對的就是慣用武力鎮壓法的“虎爸熊媽”孩子的頭上一直懸著家長的“大棒”,高壓控制下的孩子不敢提任何需求。

這些把孩子捧上了天或是把孩子壓在五指山下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仰望孩子或俯視孩子,都不能把自己的聲音傳進孩子的耳朵。只有平視孩子,看到他的眼神、動作和表情,我們才能把聲音傳到孩子的心裡。

親子交往需要相互理解

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比如孩子因為鄰居家的弟弟玩“我的”玩具大哭大鬧,會一味責備孩子的“自私”,殊不知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然經歷。只有經過了“佔有慾”爆棚的階段,才能逐步健全對自我的認知。這可能是大人缺少對孩子發展規律的瞭解的體現。

所以說,爸爸媽媽要成為“成長型父母”,不斷充實自己的教育知識庫,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並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孩子。

關鍵期?全腦開發?教育觀念太多了吧,我們應該聽誰的?

正如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寫的:“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延續生命,因為生命雖然繼續了,卻是停頓不得,所以還須教這新生命去發展”。家長需要認識到孩子每一天都在發展變化,要用誠懇的態度去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需求和能力,才能根據孩子的節奏進行主次明確的教育,教孩子去發展。

沒關係,只要您在為人父母的學習之路上不斷反思與進步,您就是一位好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