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在漕運古鎮張家灣東南十里處,有個伴水而生的古老村落已經兩千四百多歲了,蜿蜒三千多里的大運河曾沿著村邊滾滾而去,村裡名揚四方的道教廟宇佑民觀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香客,村南還有一片超過百萬平方米的漢墓群。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早秋十五潞河邊,裡二灘頭一系船。為愛清風消溽暑,更憐明月滿中天。這是明代順天府通州人劉廷諫的詩《七月十五日夜泛舟裡二泗》。明明是裡二泗,可是《元史》中卻記載,這兒叫“李二寺”,李二寺怎麼成了裡二泗?很多本村人也未必說得清…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戰國時期 闢荒漸成村落

據報道,裡二泗村是通州南部最早有人煙聚落地之一,其悠久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戰國時期,至少已有兩千四百多年曆史。當初,人們披荊斬棘,闢荒為田,繁衍生息,漸成聚落。到了西漢時期,這裡已經是水美糧豐,人口漸多,還出現了集市,漸成城邑。

經過兩漢的社會發展,這裡的人口越來越多。三國以後至五代十國長達七百多年間,北方“五胡亂華”,國家紛更,征戰不已,藩鎮割據,人民爭相南逃,這裡也曾農田荒廢,人煙減少。契丹國從兒皇帝石敬瑭手中接過燕雲十六州後,漢族地區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這裡人口又逐漸增多。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白浮泉水於張家灣入白河(21世紀10年代)

通州區圖書館藏老照片

歷史上,人們曾將京杭大運河分為五段,最北一段由通州到天津,稱北運河。北運河因水源、方位變化,又有潞水、白河、潞河、泗河等眾多別名。到了元代初期,漷縣東南的白河因白河、蕭太后河、涼水河、通惠河匯流而叫作“泗河”。當時,白河從通州城東分成兩股,一條從龍旺莊流向東南,一條從小聖廟經張家灣流向東南,兩股又在西集鎮和合站村複合為一,該村也因此而得名。關於這兩股河流,當時有裡、外泗河之說,裡二泗村在裡泗河之畔,故得名。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佑民觀

民間素有“西有白雲觀,東有佑民觀”的說法。在明清兩代,佑民觀遠近聞名,是名符其實的京東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觀場。

佑民觀位於裡二泗村西北角,佔地面積約10畝,是一處四進院落。觀前的四柱三樓式牌樓集磚塑、石雕、木刻於一體,精緻典雅,頗為壯觀。

過了牌樓就是山門殿,進入院內,首先看到的一重殿是關帝殿,左右有鐘樓和鼓樓各一座,院內翠柏蒼松,虯枝古槐,數塊殘缺的石碑散落著。再往裡依次是大雄寶殿、金花聖母殿和玉皇閣。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據《通州文物志》記載:明朝嘉靖年前,佑民觀稱天妃宮,天妃即海神媽祖林默娘。古人以天為帝,以地為後,以水為妃,所謂天妃就是水神。

在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漕運總督張瑄首次指揮海船,裝載十萬石糧米,自上海出發,歷經艱險,順利到達今張家灣處,轉為陸運送去大都。此後每年海運都較順利,漕運官兵都以為是天妃女神在保佑平安,就選在運河邊的裡二泗供奉天妃神像,久之演變成道教廟宇——天妃宮。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在清朝嘉慶七年,即1802年以前,大運河就從佑民觀門前經過,所以說佑民觀是大運河重要的地理座標。

然而,這個原本在沿海一代備受歡迎的“女神”媽祖,在咱們通州內,居然有一座北京唯一的“媽祖廟”,也就是俗名稱之為天妃廟的佑民觀。

三個皇帝親臨佑民觀

歷史上,曾有三個皇帝來過佑民觀。第一個當屬明朝嘉靖皇帝。隨著漕運事業逐漸發達,天妃宮香火越來越旺,原有殿宇已經不能滿足香客的需求,於是在明代嘉靖十四年,道長周從善將天妃宮擴建。為擴大影響,就將酷好道教的嘉靖皇帝請到廟中,懇請賜名,於是得名“佑民觀”。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到了清朝,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也都親臨佑民觀。清順治八年,即1651年,順治皇帝聽說佑民觀香火靈驗,也慕名前往祈求子嗣。據說,當時順治皇帝還賞銀五百兩,用以修繕廟宇。後來到了乾隆、光緒、民國時期,都曾經多次對佑民觀進行維修補建。

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康熙皇帝率領皇子和文武百官等眾人來到佑民觀,還在觀內住了一宿。就是那時,康熙皇帝接見了通州官員,巡視運河並商定運河修浚方案,並御筆親書“保障漕河”賜予佑民觀。

佑民觀曾設中小學

今天,人們看到的這座佑民觀是在2003年重建的,這座享譽四方的重要的道觀在解放後盡毀。

解放前後,裡二泗村小學就設在佑民觀東跨院的如意壇院。1958年,裡二泗中學也建在佑民觀,大部分建築開始拆改為教室。

到了1982年,佑民觀所有主要建築悉數被拆改,全部改為新建教室,只存有古槐一株、殘缺石刻6件及如意壇院。1990年,裡二泗村小學遷走,如意壇院也隨之被拆除。

歷經500載古槐倖存

佑民觀內的主要建築相繼拆毀後,唯一倖存的就是玉皇閣前的一株樹齡將近500年的古槐。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如今這株古槐的主幹僅剩下挨著地面的三四米高的一截,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1992年春節,有小孩在古槐周圍放煙花,點燃了樹幹,不少枝幹都燒斷了。現在看到的這些枝葉都是後來滋長出來的。這棵古槐可謂飽經滄桑,見證了佑民觀昔日的繁華。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漢墓群

北京市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地下文物埋藏區就在裡二泗村。

《通州文物志》中記載,位於裡二泗村南的漢墓群,佔地面積約120萬平方米。1993年3月,市政府公佈為地下文物埋藏區。

據悉,原村南有三個大土坨,高近10米,佔地約700平方米。民國版《通州志要·疆域·古蹟》中記載,這是齊國三傑的墳,叫殉良三冢。但是這“齊國三傑”到底指誰,又為何叫“殉良三冢”,則至今無解。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產隊在這兒設窯燒磚,將坨土用盡後,發現土坨下都是大型磚墓。

1992年春,一個村辦企業建廠墊基,用掘土機在村南耕地挑溝取土,沿南北向挑了4道溝,每道溝深3米,溝與溝相距約百米,每道溝中都發現幾座漢代磚墓。

1998年春、2002年秋,又在此地發現過10餘座磚墓。由此可以見證,裡二泗村漢墓群面積之大,在京郊實屬罕見。

據悉,在村南口外旱河溝內取土時,兩次出土了戰國燕刀幣。可見,裡二泗早在戰國時期,經濟已經十分發達,人口較多,故有大型漢墓群出現。區文物管理所還在此處收集了很多出土的漢代灰、紅陶片,可粘結成型的有灰陶高炳燈盞、紅陶獅子狗俑等。從出土陶片看,這處龐大的漢墓群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漢代時,這個區域的農業、畜牧業、製陶業應該比較發達,雕塑與裝飾藝術水平也較高。

傳說·李二攢錢修廟

佑民觀在元代稱李二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傳說原村中有一人姓李,排行第二,官稱李二。他孤身一人,無家無業,白天給地主扛活,夜間住在河邊的小土地廟裡。李二聽說建廟供神就能使窮人過上好日子,決心攢錢修廟。他把平日省吃儉用剩下來的銅錢,一個個塞入廟內的小地窯裡。不料被村裡的一些小玩童偷偷地把藏在窖裡的錢拿走了。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幾年後,李二覺得錢已經不少,可以買磚瓦木料了。打開地窖一看,大吃一驚,錢都無影無蹤了。可他並沒有灰心,繼續攢錢。這回他把錢裝進土地爺像的肚子裡,攢啊攢,又過些年,想著該修廟了,又發現錢都不見了。他依然繼續攢錢。

兩千多年的村子!張家灣“裡二泗”鮮為人知的傳說

一天夜裡,他做了個夢,看見許多天兵天將,有的鋸木刨板兒,有的鑿石砌磚,響聲嘈雜。不多時,河南村邊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廟。他高興地哈哈大笑。睜眼一看,才知是夢,一陣鬱悶便與世長辭了。第二天清早,村民們真的看見河岸邊突然矗起來一座大廟,就紛紛跑來告訴李二,不想他已經斷氣了。村民都說這座廟是李二請來天兵天將建造的,於是,就將這廟叫做李二寺。


佑民觀

地址:通州區張家灣鎮裡二泗村

乘車路線:地鐵八通線土橋站下車,換乘938路、810路、805路、通5路、通9路等,到裡二泗站下車即可


整理自:通州八大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