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中國綜藝能“走出去”跨文化傳播

連續兩年,中國原創綜藝以集體“走出去”的姿態贏得全球同行關注。當地時間4月6日,第二屆“中國節目模式新機遇”在第56屆法國春季戛納電視節舉行,《聲入人心》《閃亮的名字》《上新了·故宮》《我是未來》《熟悉的味道》《即刻電音》和《超越吧英雄》等七檔節目逐一亮相,以獨特的中國原創綜藝向全球客戶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聲入人心》已在推介會次日與美國製作公司Vainglorious簽約,將節目模式正式授權給對方在北美地區發行。

2018年,《經典詠流傳》等節目首次“抱團”闖戛納。他們既確認了什麼樣的中國綜藝模式能跨文化傳播,也為節目真正能揚帆出海找到合適路徑。戛納電視節的MIPformats主舞臺再次為中國綜藝亮燈時,一年間的成績單同時發佈:《國家寶藏》的BBC版本已於上月開機,法語版《朗讀者》正在籌備中,英國公司The Story Lab買下了《聲臨其境》的國際發行權,《我就是演員》與美國公司簽約,另一些節目也在接洽之中。

如果說一年前中國綜藝在戛納成功完成了“走出去”的宣示,那麼此番君再來,中國創作者們期待的是真正實現“全球播”。

守中國氣質,創細分領域之新,這樣的節目最受好評為什麼是這七檔節目得到了去戛納的機會?“有些答案在去年已經揭曉。”孫侃是“iFORMATS中國節目模式庫”負責人,連續兩年,他都在戛納現場,“鮮明的中國氣質是一大要素”。

《閃亮的名字》鐫刻著崇高的中國精神,探尋英雄事蹟時它是紀實的,再現英雄的閃光瞬間時它則是戲劇的重構;《上新了·故宮》鏈接著中國文化的過去和未來,它用故事解讀歷史,又借文創開發令厚重的歷史輕盈地走近觀眾;《熟悉的味道》在每一道普通的菜餚上撒了點特殊佐料,靠人、情、味織起樸素的中國情感。它們和《國家寶藏》一樣,帶著鮮明的中國烙印,五千年不斷流的中華文明和當代中國故事是這些節目靈感的豐厚寶庫。

1 2>

“創新,是吸引海外客戶的一大要素。《聲入人心》和《即刻電音》都是音樂綜藝,但它們各自做到了美聲和電子音樂的垂直領域;《我是未來》把科普做出了高科技的質感,它和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密切相連;《超越吧英雄》更是示範了從電子競技到綜藝的全新轉化。”孫侃說,守中國氣質或創細分領域之新,這樣的節目最受好評。

有個新鮮案例能佐證這一觀點。每年的戛納電視節都會舉行“全球節目模式大賽”,該賽事向全球徵集“紙模式”即停留在創意階段的案例,入圍者能直接向來自BBC、Radio Television Suisse、A&E Networks、MTV international和RTBF五家國際知名製作機構的評委進行現場提案,爭奪大賽冠軍。今年,“iFORMATS中國節目模式庫”向組委會提交了兩個項目,《Remember Me(請記得我)》代表中國首次入圍了這場高級別“腦洞”賽,同時它還是亞洲唯一入選項目。

在全球行家眼裡,“中國孝道”是它的生髮起點,全息影像等技術手段是賦予它跨時空迷人描述的加分項。

多些素人和中小成本製作,能為“走出去”打開更寬廣的天地

中國推介會後,數十家來自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模式公司、發行公司、製作公司找到中方。但在專家看來,從“供應商”落地到“全球播”,中間還至少隔著三步:買賣程序、新版拍攝,和投放平臺播出。而從“最受好評”到“最受買家歡迎”,更需要跨越重重關卡。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認為:“綜藝能否實現跨文化傳播,核心之一在於節目所呈現的思考方式,能否為其他國家觀眾接受。另一個要素在於其創意是否具有頭部稀缺資源中的獨創性和引領性。”在他看來,有些中國節目偏重語言,沒有百分百調動出畫面和視覺的魅力去征服世界。

同樣讓人們看到的是,中國原創綜藝節目高昂的價格,還是讓不少有意向的買家望而卻步的。冷凇說,現在引領世界風尚的綜藝節目往往是中小成本。控制成本靠兩招:不用明星多用極致素人,化大模式為小模式。“世界上許多好模式都是小模式、巧模式,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操作起來也不復雜。”如《曖昧之舞》用舞蹈來進行社交,《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借人臉識別技術尋找長相相似的人,《林中小屋》只觀察一人一屋的慢生活。

如今領先世界的綜藝未必依靠傳統裝置的升級來創新。能暢行世界的優秀綜藝模式,歸根結底是些本質的內容——能觀照社會熱點、戳中內心深處,也能讓選手或嘉賓呈現自然狀態的流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