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劇「進化論」

青春剧「进化论」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作者|申敏

2007年,一部聚焦六個剛畢業大學生事業與情感的青春劇《奮鬥》紅透大江南北。2019年,五個性格迥異的女孩從大學跨入社會、通過自我鬥爭改變命運的《青春鬥》閃亮登場。很巧,兩部劇的導演都是趙寶剛。12年前,他推動國產青春劇抵達新高峰;12年後,他帶著青春題材的新作迴歸大眾視野。

一個輪迴,畫出完美的閉環。看似繞回“原點”的再出發,實則在兜兜轉轉中青春劇幾經沉浮。

青春劇的迷人之處,即在懵懂青澀的青春底色上,用體內不安分的冒險因子與現實激烈碰撞後產生的顏色在青春畫板上作畫。可以有暫時心灰意冷的“喪系”沉色,也可以有用拼搏消解負面情緒、重燃昂揚鬥志的明亮色。悸動的荷爾蒙,是青春劇的“畫筆”。而每個洋溢著朝氣的面孔,是執筆人。這也是青春劇擁躉者總是喜歡以劇“憶青春”的原因。

從 1990年的《十六歲的花季》拉開國產青春劇的帷幕,經過近三十年的嬗變,“青春”一詞早已有了更豐富的內涵,青春題材也有了更多元的裂變。高低起伏間,既有引發群體共鳴的高光代表作,也有同質扎堆耗損觀劇熱情的炮灰。

校園青春劇:一場對韶華的紀念儀式

每個年代的人都有專屬的韶華,青春劇能把刻上時代烙印的塵封記憶打撈起來,讓擁有者回味久久。劇裡的少男少女,無論是活潑開朗、正義善良,又或是害羞內斂、放蕩不羈……看劇人總能找到一款對號入座。

主角鎖定為學生的校園劇作為青春劇的一大主要分支,往往以個體或群像形式描摹性格迥異的青春期孩子。時代的變遷,為這類細分劇種賦予了不同的色彩。網臺播出渠道和受眾審美口味的轉變,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校園青春劇的風向。

中國最早也最具影響力的校園青春劇《十六歲的花季》,女主角白雪品學兼優,擔負班長職務,懷揣一顆正義心,喜好打抱不平。男主角歐陽嚴嚴是個敏感謹慎的學霸,跟白雪是競爭對手,兩人時常針尖對鋒芒。《十七歲不哭》裡,一群就讀於振華中學的高中生,班長簡寧勤奮自勉、楊宇凌聰明伶俐、雷蒙桀驁不馴、嶽曉丹文靜內向……

青春剧「进化论」

如果說九十年代的校園青春劇,主要把筆墨落在學生的青春思潮上,呈現Ta們的蓬勃朝氣、青澀叛逆、學習困擾、成長煩惱和感情迷惘,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那麼從2000年後,則加重了老師在劇裡的比重,Ta們與學生的有趣互動,成為一抹亮色。《十八歲的天空》,除了有“風雲人物”石延楓和長相甜美的尖子生藍菲琳這樣常規的男女主角搭配,還加入了因獨特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愛的語文老師古越濤,以及潑辣女漢子型的英語老師裴佩。

唱響紅色主旋律的《恰同學少年》堪稱國產校園青春劇的創新產物。雖以毛澤東青年時代就讀湖南第一師範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一批青年才俊與以楊昌濟為代表的優秀中外教師之間的點滴,但全劇跳出了年代戲呆板沉悶的窠臼,採用獨特視角展現革命前輩在青蔥歲月的勵志進取和人格魅力。

青春剧「进化论」

同一時期,臺偶劇和日韓偶像劇的大舉入侵,極大程度衝擊了國產校園青春劇的前進步伐。漸漸的,這類最早登上青春劇歷史舞臺的劇種開始消沉。直到視頻網站發力自制劇和IP改編熱潮的興起,為校園青春劇的復甦提供了土壤。

如果說古早的校園青春劇偏向寫實風格,以貼近80後校園生活的真實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來虜獲觀眾芳心;那麼融入互聯網基因的校園青春劇,要麼為迎合00後的喜好加上了粉紅濾鏡,要麼為契合90後的情懷煽情地緬懷疼痛青春。

2014年搜狐自制網劇《匆匆那年》改編自九夜茴同名暢銷小說,提取高中生方茴和陳尋的愛情為主線。早戀的果實註定青澀難嚥,兩人離別後在彼此心頭留下道道傷痕,唯有用刻苦銘心的回憶祭奠逝去的青春。

青春剧「进化论」

這部劇的製作班底——小糖人,以這部校園青春劇起家、並繼續發揚光大,先後拍了《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獨家記憶》三部作品。

《最好的我們》聚焦在個體的青春陣痛,圍繞“學霸”餘淮和普通生耿耿由高中同桌時期的朦朧好感,到畢業後一別多年再度重逢的揪心故事展開。次年播出的《你好,舊時光》,則完成了“普適性青春”到“全景式青春”的格局升級。該劇拓寬了觀察視角,除了主場景校園,還將觸角伸向了家庭等校外生活,同時加大時間跨度,以便在縱橫向呈現青春群像的全貌。

青春剧「进化论」

2017年底,《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你好,舊時光》《一起同過窗2》三部校園青春劇扎堆上線,引發了一輪追劇小高潮。雖然口碑都不錯,卻難免掉入同質化的坑。《小美好》講的仍然是學霸天才和學渣少女的高甜故事,後兩部則不約而同套上了“全景式青春”的模子。

青春剧「进化论」

網劇《匆匆那年》的導演姚婷婷曾表示,在學校中發生的故事,尤其是高中生活的相似度非常高。當這類劇越來越多的時候,如何做出特色、體現新意尤為關鍵。

當然,去年也不乏一些嘗試創新的校園青春劇,譬如主打懷舊的《我的青春也燦爛》採用雙時空交叉的敘事方式構築起追憶往昔的故事結構,以及融入了軟科幻的《同學兩億歲》和聚焦少年體校游泳隊的《蔚藍50米》,但都收效甚微。

青春剧「进化论」

就連去年《忽而今夏》這樣的口碑黑馬,也難以取得與豆瓣評分8.2相匹配的播放量。近期收官的《獨家記憶》則中了高開低走的“魔咒”。可見,校園青春劇如今想重現叫好叫座的輝煌,道阻且長。

青春偶像劇:在“夢”中完成自我投射

青春劇發軔於校園領域,可真正讓其走出更廣闊天地的,是青春劇與偶像元素的嫁接,即:青春偶像劇。該類劇通常以人物的愛情和工作為主體,雖然有時會將時間軸拉回至主角的校園時期,但所佔比重較少,主要篇幅放在人物的學生與社會人的身份轉折點之後。

1998年播出的《將愛情進行到底》是第一部國產青春偶像劇,其中傳遞的年輕人關於事業與情感的人生抉擇,深深影響了一代人,在電視劇史上具有符號意義。

青春剧「进化论」

2000年迎來了青偶劇的風口,在風靡的臺偶劇和日韓偶像劇的包圍下,誕生了一批戲劇性濃厚的國產青春偶像劇。《紅蘋果樂園》《星夢緣》《一起來看流星雨》都是在人物形象、劇情設置、主題表達等方面有著明顯模仿痕跡的特殊時期產物。

儘管掀起了收視旋風,但倒掛的口碑證明了沒有特色和靈魂的國產青偶劇如果再不改變,必將死路一條。於是,一場改頭換面的變革開啟。

主題和價值觀上,由談情說愛的套路進階為以“奮鬥”為內核的勵志;劇情設計方面,也由車禍失憶、墮胎、打架等狗血強情節過度為小清新的自然畫風。這一流變,不僅是青偶劇的自救,更體現了受眾隨年齡增長、心智成熟,審美口味的相應轉變。

於是,有的青偶劇開始套上職場外殼,注入正能量。趙寶剛執導的《奮鬥》2007年橫空出世,為國產青春劇帶來了新氣象。雖然主角依然是大學畢業剛步入社會的80後們,但探討的創業、買房、閃婚等焦點話題極具現實意義。

尤其在首播次年中國經濟為全球金融蕭條大環境下的“一枝獨秀”的時代背景下,一群和劇中人物年齡相仿的觀眾一邊攬鏡自照,一邊為了實現夢想、從角色身上拼命汲取奮鬥的能量。

青春剧「进化论」

《奮鬥》把國產青春劇推到空前的高度,主演們也一炮而紅。導演趙寶剛選擇繼續深耕,相繼拍攝了《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青年醫生》等多部口碑佳作。其中《我的青春誰做主》平均收視率達到3.9%,在當年央視所有頻道的電視劇收視率裡排名第五。

這些與職場嫁接的青春劇,角色的職業從公務員、老師、醫生到酒吧小妹,輻射至社會各階層勞動者。同時,劇集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故事發生地多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人物既有本地人,也有北漂、滬漂等外來者。

然而,好景不長。在IP改編熱潮裹挾下,言情類的青春小說被頻繁搬上熒屏,流量演員的入局增添了青春劇的“偶像”色彩。

粉絲為偶像主演的《微微一笑很傾城》《夏至未至》《泡沫之夏》《流星花園》等懸浮青偶劇賣力打call,不斷刷高網播量和收視率,可與漂亮數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不堪入目的代表了口碑的豆瓣評分。

青春剧「进化论」

當90後、00後撐起青偶劇受眾的半邊天,網生代的標籤讓Ta們遊走於小確喪、佛系、小確幸的黑灰白地帶。而更關注自我的這群人若想擊退負能量,比起難以啟齒的向旁人求助,或許更好的方法是獨處的“救贖”。自己跟自己“鬥”,成為新青年的現實課題。

於是,《青春鬥》應運而生。五個剛畢業的北漂女孩,為了在陌生的城市立足,她們將青春、汗水、努力、淚水全部揮灑在腳下的土地,於每天晨曦與深夜間,用骨子裡那股橫衝直撞的“狠”勁兒,向命運宣戰。創業、擇業、原生家庭、婚戀觀等直擊當代年輕人痛點的辛辣難題,都會逐一呈現。

青春剧「进化论」

正如該劇導演趙寶剛所言,“過去青春劇的奮鬥可能強調成功,但現在是要表現青年人的成長。關鍵是在‘鬥’的過程中,讓他們明白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是什麼。”

創作者用青偶劇為觀眾造夢,究竟是編織沒有營養的快消品式黃粱一夢,還是醞釀一場有價值底蘊和時代意義的好夢?答案顯而易見。

青春+:雜糅的兩極化

通常來說,觀眾喜歡看青春劇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故事背景和演員年齡與自己相仿,代入感強、有共鳴;二是青春劇充滿勵志正能量,能驅趕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三是為了追憶美好的年少時光;四是劇中人演出了自己理想的青春模樣,出於“補償心理”看劇。

為了精準擊中各類受眾的G點,青春劇逐漸走出了“青春+”的多元裂變。而且一些雜糅了其他元素的青春劇,的確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融入軍旅元素的《春風十里,不如你》,以近50億的播放量位居2017年度網劇榜第7名,並斬獲第29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近期收官的甜寵青偶劇《奈何BOSS要娶我》則以14億+的網播量躋身今年網劇榜單第四,成為圈層小爆款。

青春剧「进化论」

但不可忽略的是,為了加快在青春劇市場掘金的速度,一批缺乏新意的炒冷飯作品紛至沓來,挑戰著觀眾的審美神經和耐性。尤其視頻網站對青春劇的過度開採,更加劇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今年1月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發佈的《2018年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網絡劇篇)》裡,明確指出去年網劇市場中,青春題材(含校園青春劇)以52部的數量,僅次於排名第一的情感題材。而這個數據,在2016年、2017年,分別為19部和42部。

青春剧「进化论」
青春剧「进化论」

其中,被用爛的懷舊梗讓青春劇變成近期撲街的代表。講述上世紀70年代的《生逢燦爛的日子》,出現了分體式空調、新款轎車、液晶電視等讓人出戏的道具,遭到詬病。一些人物臉譜化、情節拖沓、注水嚴重的懷舊青春劇,消費了觀眾的情懷,淪為撲街重災區。

那麼,青春+應如何加固“青春”的底座,在往上建高樓呢?

根據中國青年報做的一份關於國產青春劇的民調顯示,受訪者認為青春劇最重要的幾項硬指標依次為:兼具夢想成長和愛情的題材、情節引人入勝的劇本、陽光健康的價值觀、合適的演員選角,以及主創匠心的製作。

另外,青春劇需要改進的地方則有:多與現實接軌,打破未婚先孕、打架鬥毆等套路;重視製作和品質,不能只靠演員人氣和宣傳營銷;演員的選擇要符合劇情、人物角色;節奏恰當,不拖泥帶水。

今年上海電視劇製播年會上,王磊卿表示,“青春+X”作為影視行業被關注的焦點,前景向好。據已經公佈的五大一線衛視和優愛騰三家頭部視頻網站的2019年片單,可以看到在縮減青春劇數量的同時,散發出了“青春+X”的味道。

《全職高手》是青春+電競,《蜜汁燉魷魚》是青春+動作懸疑,《強風吹拂》是青春+登山運動,《帶著爸爸去留學》是青春+時尚競技……一批圈層化青春劇正在來的路上。

國產青春劇近30年的發展脈絡,將指縫間溜走的時光統統裝進了一個密封的盒子,幾代人都能在裡面找到屬於自己斑駁歲月的獨家記憶。

無論是在兩鬢稀疏時穿越青春劇的時光隧道、舉辦一場告別錦瑟年華的盛大儀式,還是從劇中同齡人身上找到慰藉、抑或為曾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舉杯……這些勾起潮溼記憶的影像,寄存了每代人的情感故事,化為生命前行的燃料。

青春劇的進化,折射了不同年代觀眾的成長軌跡,為Ta們凝鍊出一個個珍貴無比的“紀念物”;也反映了影視從業者們在青春題材上的探索和創新。

客觀來說,去年青春劇在網臺端的表現,只能算中規中矩。收視率、網播量、口碑三高爆款劇的缺失,無疑為創作者們敲響了警鐘。能否在今年抓住轉機、成功翻身,還是要用匠心和實力說話。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