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只是一个弃子,罪魁祸首乃赵王

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各国兼并战争惨烈。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日渐侵占楚、魏、韩领土,威震六国。赵武灵王,实行变法后,武力强盛,向西北方向开拓大量土地,并修理代地与邯郸之间的道路,加强邯郸与西北的联络。

赵武灵王看到秦国侵凌魏韩,预料早晚有一天会欺负到赵国头上。赵曾集大军于九原与云中,准备大举南下,直抵咸阳。赵武灵王甚至化妆成使臣深入秦国查看路径险要,并会见了秦国的宣太后---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上孙俪演的那个,秦国上下震动。可惜赵武灵王正当壮年死于内乱。

长平之战,赵括只是一个弃子,罪魁祸首乃赵王

秦国要想逐鹿中原,秦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当时,秦国已经把原属于魏国的河东地区--现在的运程、临汾一带占据,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当时军事上第二的赵国。于是向赵发起进攻,先后取得了梗阳、石城、光狼城之战的胜利。后来,又进一步,发起阏与之战,结果被赵奢打败----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的亲老子。

秦国上下对赵地攻略的决心不变,思路却发生变化。要先得韩国的上党地区,该地区是块高地,向北威胁代地,向东隔太行山与邯郸相对,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上党地区是韩国国土的突出部,隔黄河与韩国其他区域有狭窄的联络,易被隔离。为了得到上党,秦国先攻打上党南面的野王,切断上党与韩国其他国土的联络,使之成为孤城。

秦出兵攻韩,取得野王,切断了上党的联络。韩国看出秦国意图,想染上党投降秦国。上党的郡守冯亭不想投降秦国,出了一条计策:将上党地区给赵国,使秦兵移师赵国。

长平之战,赵括只是一个弃子,罪魁祸首乃赵王

韩王同意了冯亭的建议。赵国一听,大臣们有说要的有说不要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同意接收上党之地。平原君认为,赵国的廉颇即使野战打不过秦军,单纯防守肯定能守住,上党有17座城,不要白不要。赵国马上组织力量去防守上党。

秦国这边呢,本来目的就是打上党,上党无论属于韩还是属于赵,都差不多,直接出兵上党。

赵国的援军还没到呢,秦军已经把上党南部地区攻下。冯亭组织百姓往赵军方向撤退。

秦、赵两军与长平一带接触。赵军大将为廉颇,秦军大将为王龁。

公元前260年,4月,秦军在王龁指挥下攻击廉颇率领的赵军。刚一接战,赵军就损失一员将领。

6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丢失两座城,损失4个头目。

长平之战,赵括只是一个弃子,罪魁祸首乃赵王

本来,赵国君臣认为秦国远道袭击粮草不济,坚持不了多久,不曾想秦国早就预谋攻打上党,疏通河道,用水路运粮,反而便利。上党地区为赵国新纳入的地区,因为没有事先准备,大军到来后,本地粮草吃完,反而因路远山高,运粮极不方便。

赵国看到战局不妙,秦国源源不断的增兵,君臣商量对策。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求和建议。然而秦国老奸巨猾,将计就计,让韩、魏、齐、楚的使臣一起出席宴会招待赵国求和使臣。各国以为秦、赵已经开始义和,便不再存有出兵救赵的打算。本来嘛,上党之地就不是赵国的,另外大家也对赵国强盛时干涉燕国和秦国内政的往事心有芥蒂,要借秦国的手给赵国点颜色看看。结果,秦国根据赵国主动请和,摸清了赵国底牌,根本就不答应赵国的请和。

7月,秦军又攻击坚壁不出的赵军,把赵军西边的营垒攻下,还俘虏了两个尉官。

廉颇屡次战败,只好依托有利地形固守。

赵孝成王见固守非但无法使秦军受损,赵军粮草反而成为巨大负担。马上就到秋季,要大量用人收割庄稼,而人员都在上党打仗,万一影响秋收,赵国的一年口粮是个大问题。

赵孝成王必须要找个能速战速决的将领。胜利当然更好,即使败了,不过损失上党,再割几个城,但是整个赵国影响不大。等稍作休整可以再拿回来。赵王又想起阏与之战前,廉颇就说打不赢,结果赵奢帅兵打了个漂亮仗。秦国见廉颇坚守不出,也难以取得成果,秦王对上党又是志在必得。在范睢的主持下秦国派间谍怂恿赵王启用赵括换掉廉颇。赵王咨询赵括。赵括说王龁不是对手。赵王见赵括斗志昂扬,启用赵括。秦王得到消息后,秘密任命白起代替王龁。

此时,两军相持日久,都很疲乏。赵军信任主将赵括,改守为攻,秦军却也难以应付。白起亲自查看地形,与下属商量对策,发现野战未必能得多少便宜。最后决定,佯败诱敌,反客为主。

长平之战,赵括只是一个弃子,罪魁祸首乃赵王

赵括不知道对方主将已经换为白起,出兵两次击败秦军,然后乘胜追击---上图蓝色箭头。白起引诱赵军至原先构筑的营垒。这一下,赵军成为攻的一方,秦军成为占据有利地形防守的一方。秦军趁赵军攻营受挫还没缓过神来的功夫,派兵根据地势截断赵军后路---上图红色箭头,整个赵军被包围,同时,派骑兵将赵军截为两段,然后利用地势建立起营垒。

赵军冲突几次秦军营垒,在秦兵的骚扰下不能取得成果,只好防守待援。

而秦王听说赵军被包围,立刻亲自到靠近前线的河内地区动员百姓运粮,又征调兵力打击赵国的援军,抢夺赵国的粮道。

赵国的援军始终不能接近被困的赵括军。赵括军本来没有打算长久战,很快断粮,被围46天后,赵括数次带兵冲击秦军的包围圈,始终没有突破。赵括带兵强行突围,结果赵括中箭而亡。剩下的赵军只好投降。

白起怕赵兵反复无常,诱杀了几十万降兵,只放回了一两百个未成年士兵回邯郸。赵国举国震动。

赵王本想即使一时战败,降兵叛归赵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怎么也想不到白起太狠心了。不但上党没得到,军队有生力量几乎被消灭,很快太原也丢失了,邯郸直接位于秦军威胁之下。

赵军签下城下之盟,割六个城给秦军。秦军撤兵。秦军一撤,赵国根本就不履行割城的协议。

所以,我认为赵括就是一个弃子,赵王很清楚,长平之战赢不了,即使输了也没啥大不了的。不过赵王没料到的是秦国大将换成白起,白起实在是杀气太重,直接把降兵杀了。

从长平之战,我们看到赵括确实带兵有缺陷,头脑一热,中了埋伏。我们更应该看到更重要的:没有实力把希望寄托在和谈是错误的。把自己的命运交到敌人手上也是错误的。大事必须事先详细谋划,不能见便宜就占。战争,是政治,外交,军事力量的综合结果,不能偏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