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张良的一个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夏目历史君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要说张良,其实他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起初他也是个热血青年,为了复韩甚至干出雇人拿链球砸秦始皇的事,事败后张良隐藏身份躲避追捕。


传说在他逃亡期间遇见了黄石公,黄石公赐他《太公兵法》张良刻苦学习,终于成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人。

这个肯定是虚构无疑,《太公兵法》是实,又叫《六韬》,确实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兵书,不过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了,对于张良这种世代为相的家族,家里有一箱《太公兵法》都不足为奇。张良的学识是自幼积累的,绝非什么奇遇。只不过他的梦想一直是灭秦,复韩,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才能干出那种妄图通过刺杀始皇帝来覆灭秦国的事。

张良他活了一辈子,真正认真干过的两件事:报仇、复韩。报仇有二:一报秦灭韩之仇,二报项羽杀韩王,覆灭张良复韩之心之仇。


后来他跟着刘邦,只是认为他和刘邦联合,其力量足够接触起义军顶级势力。在见了项梁后。急忙提复韩事宜,项梁立韩王成,张良就立刻跟着韩王去韩国故地搞复韩大业,但是和秦军反反复复,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张良跟着刘邦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跟着韩王成连一个颍川郡都拿不下,说明自己的才能重要,一个好的领导更重要啊!

直到刘邦奉命入关,半路上帮助韩王攻取颍川郡。张良为了感谢刘邦,便辅佐刘邦入关。一直到这个时候,张良的心还是扑在灭秦和复韩大事上,对刘邦虽有感恩,但是并不想全心辅佐。

灭秦之后,张良就一心扑在韩国的建设上面了,项羽分封之后,张良立马跟着韩王成跑了。

没想到项羽对颍川郡有私心,不放韩王归国,并且还杀了韩王。张良的梦想彻底被项羽摧毁,能不恨项羽吗?


普天之下,有能力,有雄心,和张良关系又不错,对项羽恨之入骨的,也就只有刘邦了。从此以后,张良全心全意辅佐刘邦灭项。

刘邦灭项开国后,张良的心愿彻底了了。此时的他已经心无旁骛,只求天下太平,再无刀兵,自己能安心访仙求道,驾鹤而去。

所以刘邦封他三万户,他却只求留地表示纪念。帮助吕后是因为他知道刘邦死后,只有吕后能安定天下。

要说张良有多聪明,但是一生为之努力的两件事,灭秦是借刘邦之手,复韩最终梦碎。在守仁君看来,没有刘邦,张良也可能就是一个奔波一生,最终一无所获的人。范增难道不够聪明吗?下场又如何?

张良后来急流勇退,求仙访道的行为影响了他的一个后人,就是张道陵,他创立了天师道,并形成了天师世家。天师道也就是咱们本土宗教道教,张天师的名号流传至今已经有六十四代,代代香火鼎盛,与孔家不相上下。


守仁读仁


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张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意思是张良长相不威猛,但是却能为帝王谋划,平定天下。史载:张良状如妇人好女,放到现在就是小鲜肉的长相,但是人不可貌相,张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简直比大将还威猛。那么张良有多聪明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张良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们家五代相韩,是典型的官宦之家。到张良这一辈,韩被秦所灭,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发誓要恢复韩之旧境。那么张良的聪明才智是如何学来的呢?

张良花钱雇佣了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偷袭秦始皇,结果击中了秦始皇车队的副车,秦始皇大怒,于是全国缉赏张良。张良逃匿于下邳,而下邳和沛县离得很近。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游荡,在桥边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故意将自己的臭鞋丢到桥下,招呼张良去捡。张良本来想揍他,但看他年纪大,于是忍了。谁知道刚把鞋捡上来,那老头又故意把鞋丢下去,还让张良捡。

张良忍了,又把鞋捡回来。老头笑眯眯的对他说:孺子可教,过两天你还来这里,我有东西交给你。后来,张良两次来晚,被这个老头一顿臭骂。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起来,终于赶在了这老头的前面到达。这老头给张良一本书,张良一看就震惊了,原来这本书是失传很久的《太公兵法》,张良从此以后认真研读这本兵书,再出门时,已经不是那个普通的张良了,而送张良书的人是半人半仙的黄石公。后来黄石公还收了一个徒弟,他的名字叫诸葛亮。

张良对刘邦有多重要呢?非常重要,张良帮过刘邦,帮过吕雉,更帮过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可以说,张良在刘邦称帝前后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张良善阳谋,陈平善阴谋,两人一阴一阳,项羽就是再厉害,也抵挡不住。那么张良这么厉害,当初是怎么看上刘邦的呢?

张良曾经多次向别人兜售《太公兵法》的精髓,只有刘邦听了之后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且随之实施,于是张良感叹:这就是天意呀,从此以后,我就辅佐你了。

张良体弱多病,因此不能够领兵打仗。那么他是如何帮助刘邦的呢?靠计谋。具体来说就是举荐人才,增强刘邦的势力。那么张良都举荐过哪些人才呢?

当时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后,率军六十万直扑彭城,一举攻克了彭城。结果被项羽率领三万骑兵所击溃,差点被俘。刘邦想捐出关东之地用来招揽人才共击项羽,于是向张良献计,张良给刘邦举荐了三个人。

一个是英布,英布在刘邦攻击彭城后,并没有响应项羽的号召前来助战,这说明英布对项羽并不完全忠心。于是张良建议刘邦策反英布。

一个是彭越,彭越在灭秦后没有被项羽封侯,心生怨恨,于是投靠了齐国田横。在田横的帮助下,率军在项羽身后不断袭击项羽的运粮队伍,惹得项羽心烦不已。

一个是韩信,张良建议韩信袭取魏国,然后东进取代、赵等国,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力。最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随何策反英布,又派人联络彭越,封韩信为左丞相,曹参和灌婴为将,北上开辟第二战场。

最后,正如张良预料的那样,在北方韩信相继攻破了魏、代、赵、齐四国,彭越攻取了梁地,偷袭了项羽后方,而英布则在南方夺回了九江等地,在战局上彻底包围了项羽,项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撤退。

因此,论破项羽之功,张良功居第一。后来刘邦让张良在齐国任选两万户作为封地,张良拒绝了,张良说:我和您相遇在留县,就把我封在留县吧。于是张良被封为留候,一个封地最小,却官位甚大的职位。那么张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张良看出刘邦为人好猜忌,怕招惹麻烦,因此以退为进,在功成时就选择隐退,正好自己身体不好,于是就告假刘邦,不参与政事。但是有时不是他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后来,吕雉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又去请教张良。那么张良如何应对呢?

刘邦喜欢貌美如花的戚夫人,爱屋及乌的也偏爱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刘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去请教张良。

张良一开始一口决绝,不打算帮忙。后来吕雉派吕泽在半路截住张良,强行问计,吕泽告诉张良:换了太子,先生能高枕无忧吗?张良无奈,给吕泽出了一计,说普天之下刘邦不能征召来的人才只有四个人,你把这四个人找来辅佐太子,则太子之位无忧。

后来,吕雉派人去请这四人,他们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分别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刘邦后来病重,又想废太子。张良亲自去求情都不管用,最后商山四皓共同出面跟随太子去服侍刘邦,刘邦问太子身后这四人是谁,在得知是商山四皓后大惊,于是喃喃的说道:太子羽翼已丰,大势已定。随之,再也没有废立太子的打算了。

因此,张良既有辅佐刘邦成立帝业之功,又有安定社稷,稳固太子地位之功。人聪明到这种程度,简直无人可及。刘邦死后,张良请退,跟随赤松子云游,日习辟谷之术,修仙练道去了。而张良学道这一举动,惠及了他的子孙。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良的第八世孙张道陵也学习道教,并且开宗立派,创立了正一道,成为一代宗师。其后代张鲁继而开创五斗米教,在汉中传教安民,威震一方。可以说,张良的思想,通过他的子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流芳至今。试问,从古到今,能做到这种境界的能有几人呢?


每日趣评


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可谓是妇孺皆知,但却不知其博学多识的背后,是受与半人半仙鬼谷子齐名的下邳神人所赐。



张良能有多聪明?——师从黄石公!

秦末汉初,群雄又起,纷纷揭竿欲灭秦而救天下,而张良却独得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传授“天书”,辅佐刘邦而夺天下。

既然黄石公如此厉害,为何不亲自出马辅佐有才之人一统天下而使自己名功成名就呢?

黄石公处于秦末汉初之人,约前292年-前195年。据说其父是秦始皇父亲时期朝廷重臣。

庄襄王死后秦始皇鞭笞天下,统一四海,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人称大秦帝国。

始皇结束了战国纷争,让百姓远离战火硝烟,却也让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专制独行,横赋暴敛,阿房宫一建,各种苛捐杂税随之而来,又要修长城,百姓苦不堪言。

黄石公虽学富五车,但他希望自己满腹经纶能用在造福百姓之上,而并非让秦始皇利用来压榨百姓。于是驾车离去,永久归隐。


在秦朝统治时期,民间再无此人,清心寡欲,隐没江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黄石公亦如此。

学富五车却苦于无明君,空有才华而无施展之地。于是将自己所有的见识全部注于书中,寻觅有才之人传授自己一生的智慧。

到了陈胜吴广起义,众人士崛起讨伐秦时,黄石公已经非常老了,耄耋之年时才见后辈雄起,自己已经无力再陪这些年轻的后辈南征北战。

灭秦救天下,只能将书传授后人,所以在秦末群雄割据之时并未重出江湖,而是依旧一直隐居东海下邳,寻觅奇才之人,将“天书”传授。

黄石公寻觅奇才是必然,但张良遇石黄公却是偶然。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果路逃亡到下邳,过着躲藏的生活。大仇未报,张良每日寝食难安,日夜叹息。

一日,于下邳桥上偶遇黄石公,为其拾履,后通过考验而被黄石公传授《素书》。

此书集儒学,法学,用兵,与人交往等众多思想集于一体,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贯穿全书。

治国安邦,为人处事,借事物之力辅助自己的各种智慧都在此书有所体现,民间素有天书之说。

张良受教,苦研此书,终得其法,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 知己知彼,有洞隐烛微之能,得此书之精髓而辅佐高祖一统天下。

但每一位帝王的通病就是疑心过重,刘邦自然也逃脱不过此性格的束缚。

汉朝建立后,功臣陆陆续续被杀掉,燕王臧荼、卢绾、赵王张耳、彭越、韩信等人无一幸免。

刘邦战时委予他们重任,安时则封杀,这就是所谓的可患难,却不可共福,张良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明哲保身,便退隐江湖。

那么退出了政治舞台的张良无权无势,是如何使其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的呢?

张良并非有带兵打仗之军事才能,但知人善用,这是他的强项。离开了朝廷,张良不从事农桑,不从商却从道。

张良深受他的老师黄石公的影响,清心寡欲,退隐江湖,一心追求黄老之术,欲求得正果,得道成仙。

张良前半生在政治上风生云起,因为刘邦出谋划策而名扬天下,更得“天书”精髓,在政治上有深远影响。

刘邦评价张良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说明此人足智多谋,必定有远见。

张良在政治上也曾赫赫有名,其家族必定有许多成员参政。但因高祖有疑心,必定打压。

那么自己的家族必定不能在政治上再次名声赫赫,就必须另寻谋路。但张良并非适合经商之人,却得黄石公书精髓,受道家思想影响,便走了这条路。

张良在世之时,其家族坚持研究道家思想的人虽少,但到了其后人张道陵之时,悟出张良的用心良苦,开始着手创立规范的道教。

虽说老子是道家始祖,但只是主张并未真正创建道教。

道教的正式创建于汉末,而张道陵就是道教创始人之一。与葛玄、萨守坚、许旌阳并称为“四大天师”。

道家思想在汉时就有所发展,汉高祖实行无为而治,而得以在政治上有所应用。


汉之后,道家思想也有陆陆续续发展,我国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但道家思想对我国思想界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张道陵创建的道教一直延续发展,张道陵本人名声在外,究其根源就到了张良身上。

道教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道教创始人也一直名扬。张家也就一直沾光,世世代代相传,张家名声将会一直流传。

历史上使自己名留史册的人并不少,但要使自己家族发扬光大的人却寥寥无几,史上有张良如此远见的人更是不多。

人最大的智慧在于有远见,可见张良乃大智大谋之人也。


史之策


张良的聪明在于懂得自保,他深懂帝王之术,有帝师之称。张良看人极其的准,刘邦正是在他的谋划下,一步一步地成就了一番帝王霸业的。

你看在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经过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了一个大败,一夜之间,刘邦似乎回到了解放前。可以说此刻的刘邦,真的走到了人生的低谷时期。

这时候是张良给刘邦分析了一下,当时天下的形势。也算是鼓舞刘邦的雄心,为刘邦打打气吧。

他告诉刘邦,你卷土重来,再和项羽痛痛快快的争个高低。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你还是有机会的,但是,我说的你有机会,是必须要争取三个人的帮助,这三个人就是韩信,彭越和英布。

韩信和彭越好争取,他们两个本来就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关键是英布,他可是项羽帐下第一猛将呀。

张良告诉刘邦,英布其实和项羽已经有隔阂了,你看项羽去齐地打仗,英布没有去,项羽对他很不满。

现在的英布也是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和项羽决裂?

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去离间英布和项羽的关系,争取英布这件事,十有八九是可以成功的。

刘邦手下的说客,随何表示愿意去说服项羽,结果这件事还真的是被随何给干成了。英布表示和项羽决裂,加入刘邦集团。

最终刘邦打败项羽,就是因为韩信发动的垓下之战,联合了英布和彭越的军队。

张良是在鸿门宴不久后,韩信带领刘邦杀出汉中之后,开始加入到刘邦集团,成了刘邦集团的一个核心成员的。

在和刘邦相处的过程中,张良对刘邦这个人是了如指掌的。

张良知道刘邦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

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就主动选择了退隐江湖。对于他来说,作为有功之臣,只有不问政事,只有不张扬,才会不被刘邦所猜忌。

只有不被刘邦猜忌,才有可能免遭横来之祸,才能安享晚年。这就是几千年来,张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被人称颂的原因。

张良退隐之后,就开始炼丹修道了。

据说他到了后来还羽化成仙,到了太上老君的身边。

张良的后代更是不得了,他们也是学习张良,深受张良的影响。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因为张良的后代,也都沉迷于道家,到了张良的第八式孙张道陵时期,他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正一道”,大家所熟知的天师道,就是经过张道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代而创立的。他们这个道家,在中国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在中国能和他们张家道家相比的也只有孔子的儒家之道了。


汉史趣闻


张良是韩国人,爷爷、父亲都是韩国高官,韩国灭亡后,他以韩国遗民自居,连兄弟都不埋,所有的资产,都用来雇佣刺客,去刺杀秦王,比如说博浪沙刺秦就是张良一手策划。这种用刺客打败秦国的做法,终究还是失败了。但是老天似乎特别垂青张良,所以马上就给张良的人生来了一个转折点。



这个转折就是张良碰见了黄石公,得了一本神奇的兵书——《太公兵法》。此后,张良开始日夜研究《太公兵法》,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奇经八脉,成为了一代智者,俯仰天下大事,指点江山。只可惜,贵族出身楚霸王项羽没能得到张良,反而是泗水亭长出身的刘邦给了张良广阔的舞台。

刘邦在很长时间里,势力都很弱小,相比项羽而言,他不但兵多将少,更在身世、名气等方面,逊色许多。但是他最终打败了项羽,而他把征战胜利的功劳,归于张良名下——“……子房功也”。


当初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皇宫中的财宝、美女极多,他自己很想占有,是张良进言,制止了他鲁莽的行为。如果当时他把这些财富都占有了,那项羽也许根本不给他发展的机会,会直接派兵将其消灭。刘邦能占据汉中,于是张良的功劳,早年认识的项伯,此时被他用到,用重金贿赂之后,终于说服项羽,同意刘邦去汉中,而且为了打消项羽的猜忌,张良还建议,将汉中同往中原的栈道烧毁。经过这样的准备后,最后项羽暂时相信了刘邦没有称雄之心,于是汉军得以发展。

后来刘邦在汉中周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于是有了进取中原的心思,于是就问张良,哪些人能为他所用。于是张良在这个时候,为他举荐了两个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英布、彭越。张良认为这两个人可以联合一下,一起对付项羽。果然,这两人日后为大汉的建立立了不少功劳。


张良在前期是有过带兵打仗经历的,但是他的身体不好,所以后来转入后方,大部分时候都是出谋划策,并不直接带兵,所以最后封赏的时候,他并没有战斗的功劳。可是他的许多建议,都让刘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他一度要赏张良三万户的食邑。可是张良却拒绝了,只要了一个留侯的名头。(要知道,整个西汉,万户侯也就那么几个,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可见万户侯地位之尊贵,而张良竟然拒绝)

刘邦入关以后 ,张良就经常不理政事,天天在家养身体,一开始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只以为他是身体不好。但是后来刘邦打算另立太子的时候,张良的聪明就再度凸显出来了。吕后因为儿子地位的问题很焦虑,所以后来就多次求他,想问个办法。其实这种问题,非常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他避世不出,就是怕这些事情。


后来因为听了他的建议,太子得以继位。张良在这前后早已把自己关在家中很久,就是天天练辟谷,结果吕后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强行让他吃饭,而此时刘邦已死,新任皇帝又是靠自己的谋划而登基的,他也没什么太多的估计了,于是还真的就开始吃饭了。不过他的辟谷之术却传了下去,甚至在三国时期,他的后人张道陵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流传2000年的道术。

而张良也正是因为自己这些举动,让张家逃过了当权者的猜忌,得以安然无恙。


小镇月明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本姓姬,出身韩国贵胄,其祖五代相韩。秦扫灭六国后,张良辅佐刘邦灭秦、建汉、克楚,立下显赫功勋,被封万户侯(留侯)。

张良虽是一介文弱书生,也从未曾独自统军征战 ,但熟读《太公兵法》的他却擅长谋略,在刘邦阵营里占有重要地位,他和萧何、韩信三位西汉开国功臣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加上陈平为“四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彼时的张良年纪尚小,国仇家恨使他发誓要刺杀秦始皇,灭掉秦国。博浪沙一击未中,张良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藏匿起来。在此期间,他因缘际会得黄石公赠予谋略奇书《太公兵法》。张良得此书后悉心钻研,为日后干大事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张良以足智多谋著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张良亦聚集百余年轻人投奔沛公刘邦,史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在灭秦以及之后群雄争霸的战争中 ,张良出谋划策,屡建奇功。

张良自幼身体羸弱,他以多病之身竭力为刘邦效命,献计献策,为汉统一中国起到了巨大作用。刘邦建汉称帝后,点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封其为留侯。

据说张良性格恬淡,不好名利,喜欢黄老之术,常从赤松子游,因此得以善终。

刘邦扫平群雄、登上皇帝宝座后,为保刘汉江山千秋万代,开始杀戮功臣,臧荼、韩信、陈豨、英布、彭越等先后被诛杀,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未遭屠戮,算是很幸运的了。

张良之所以功高而不遭汉高祖猜忌,居官善终,其原因据说与高祖刘邦废立太子一事有关。《史记》记载,刘邦不喜欢性格仁弱的太子刘盈,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要废黜太子刘盈,最着急的当然是刘盈生母吕后。见刘邦态度坚决,吕后无计可施,只得找张良问计。深谙自保术的张良本欲推脱不管,但吕后再三强求,他才献出一计:“这事不是光靠口舌就能改变陛下主意的,不过有四位老者很受陛下敬重,现在隐居深山拒绝出仕,如果能请他们出山辅佐太子,则会对巩固太子之位大有帮助”。

吕后大喜,派弟弟吕泽奉太子亲笔信,携带厚礼,恭请四老下山。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就是“商山四皓”。吕泽用卑辞厚礼终于将四位老者请出了山。

此时,恰逢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班师回朝,在庆功宴上,四老随太子刘盈亲来朝贺。刘邦见这四位苍髯皓首,仙风道骨的老人,十分惊讶。一询问,才知道这四位相貌不凡的老人就是自己屡请而不出的“商山四皓”。刘邦说:“原来是你们,我曾屡次请求你们出山相助,你等却避而不见,今天你们却为何被我儿子请出来了呢”?四老答:“陛下轻慢别人,臣等害怕受辱,因而藏匿不出,太子仁孝,礼贤下士,天下人都愿为太子效劳,即便献出生命亦在所不辞,所以我们慕名下山而来”。

刘邦暗自思忖:“这‘商山四皓’名满天下,牛逼哄哄,以前连自己的面子都不给,如今却甘愿和太子交往,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啊”。刘邦见太子已经形成一股势力,羽翼丰满,背后又有精于权谋的吕后撑腰,恐怕难以废黜他了,便放弃了废嫡立庶的主张。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吕后见张良妙计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心存感激,还觉得自己欠了张一个大大的人情,日后眷顾、提携、保护他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张良淡泊名利,经常闭门学道不出,亦或是云游名山大川,和世外高人交朋友。其实,聪慧过人的张良深谙功成身退的道理,他又何尝不是在以此法逃离政治漩涡、韬晦自保?

刘邦死后,吕后为了报答张良,强劝张良结束学道,还劝他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自苦如此”。再三请他出山做官,此时的张良已是风烛残年,身体又虚弱,已经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他再三婉拒吕后邀请,一心一意寻仙访道,打坐炼丹。

汉惠帝六年,张良老病而死,谥号文成侯,意思是以文才治国安民,善始善终。

和功高震主、被诛三族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比,张良无疑是幸运的。他靠自己的智慧得以善终,而且福及子孙后代,据说张氏一脉绵延两千余年且人才辈出,张良若泉下有知,也应该倍感欣慰吧。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能够做到开国君王,是离不开三个人的,这三个人就是张良、韩信、萧何。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萧何治理国家,后勤保障。而这三人中,只有张良做到了功成名就,急流勇退。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因国家被秦国所灭,所以一直想要报国恨家灭之仇,于是找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东巡的路上,但因秦始皇提前预备,未能杀死,张良也在混乱中逃走了,后秦始皇追查凶手,也是了无行踪。从这里也可看出张良的冷静睿智。


之后张良“圯上敬履”,得黄石公赠送《太公兵法》,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后跟随刘邦为其出谋划策。而张良一生为刘邦成就帝业,主要有十大贡献,因已有人总结,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张良深知这个道理,在帮助刘邦成就帝业后选择急流勇退,从此称病不上朝,得已保全自身,从这里也可看出张良的聪明之处,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后人也尊称其为“谋圣”。之后据说跟随赤松子闲云野鹤,周游世间,从此神龙见首不见尾。



而据《汉天师世家》记载,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便是张良的八世孙。

而张天师家族是仅次于孔子家族的第二大家族,至今已传承2000多年,现已传至第65代。和孔子世家有“南张北孔”之说。


一倾风月半盏流年


张良(前250--186)是韩国贵族,祖父,父亲是韩国5朝宰相,世受韩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张良散尽家财,誓为韩国报仇。当秦始皇东巡到博浪沙时,张良指使与其交好的力士用大铁锤袭击始皇车队,惊吓到始皇而被全国通缉。

陈胜吴广起义,全国响应。张良遇到了同为义军的刘邦,经过一段时间相处,觉得刘邦胸襟宽广,从谏如流,便决断跟随。由于体弱,一直以谋士自居,未有挂帅。被刘邦称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里张良八问,阻止刘邦分诸侯王,明确大一统思想。张良对刘邦建议:大王若能有韩信、英布、彭越三员大将,则帝业可成。其后真如张良所言,刘邦在三位大将的 扶持下,只用七年时间统一全国。

刘邦统一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并没提到张良。一个原因是张良是韩国贵族,身世显赫,其他功臣都是泥腿子出身,阶级不同。张良也识趣的要去留坝,去隐居。也因此保全性命。



至于张良的智慧让家族辉煌2000年,不敢苟同。事实是张良的儿子在位10年侯爵,便被削去官位沦为城门看守。其后代也没有升官进爵之事,可谓绝后。为啥会这样,因为张良在伐秦攻楚战争中犯了杀降不祥的错误:刘邦在攻打秦国峣关时,守关大将已投降,张良建议刘邦继续战斗,放松的秦军死伤无数;在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限划分天下后,张良建议刘邦违背承诺继续追打,趁项羽不备攻击。


像张良,陈平这样的谋臣,陈平曾说:我多谋略,道家之所禁。吾世即费矣,以我为阴祸也。更有张良杀降不祥之事,张良后代并不辉煌。


倚云758


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中国古代鲜有的智者,或者说神人。他功劳卓著,皇帝对他言听计从,但他功成名就之后,不留恋权力,急流勇退,得以保全。他更是痴迷黄老之道,他的一个智慧,让自己的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甚至至今还是一个受人尊崇的千年家族。那么,他到底是谁,他到底凭什么让自己的家族世代辉煌呢?

他就是张良,战国晚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是汉高祖刘邦的最重要的谋士,他帮助刘邦率军一路兵不血刃,率先攻入秦朝都城咸阳。他出谋划策,使刘邦在危险重重的鸿门宴得以脱身。 后来,他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此时,他是汉朝的王侯,功成名就,但张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崇信黄老之学,专心修道,想要得道成仙。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虽然说张良病逝了,但他真正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这段记载很简单就是说张良死后,羽化成仙了。

传张良登仙后,成为了太玄童子,常跟着太上老君在太清之中修道,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据传他跟太上老君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虽说张道陵跟太上老君学道的说法有点扯,但其先祖张良无疑是张道陵修道,甚至创立正一道的一个重要人物。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张天师,其子孙世代接任天师之位,被历代帝王所尊崇。至民国初期,已传至六十三代,也就意味着这个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成了历史上仅次于孔家的第二大家族。

总之,自从张家创立了正一道后,任凭这世间王朝更替,张天师的家族却千年屹立不倒,世代辉煌,不得不佩服张良以及张道陵的智慧呀!张道陵与孔子一样,创立了一服务于朝廷的社会组织,他们帮着朝廷愚民,维护其封建统治,借此来换取自己家族世代的辉煌。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说张良是中国明哲保身第一人,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关于他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肯定都听说过一些。当然关于他的事情,大家最熟知的是,他帮助刘邦打下了一片大好河山。到了刘邦称帝后,轮到他们这一帮功臣,坐享其成,封官加爵的时候,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正是因为张良在人生的最顶峰的时期,他宣布退隐朝野,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所以他才没有遭到刘邦的报复。

张良为何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退隐山林呢?难道他真的不想当官吗?

事实上肯定不是这样的,张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不就是想封侯拜相,指点江山嘛。

最后他之所以选择不问政事,是因为他在跟随刘邦打江山的时候,已经把刘邦这个人给看透了,刘邦绝对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人。

那么张良是通过刘邦做得哪些事情,来看透刘邦发呢?

我们说几个人,大家应该就知道了。

萧何和张良一样,都是刘邦最为倚重的人。刘邦和项羽在争天下的时候,让萧何给他管理大后方,虽然萧何做的很好,刘邦缺人,他就给刘邦补充人员,刘邦缺粮,他就给刘邦筹集粮饷,可以说萧何兢兢业业,从来没有耽误过刘邦的事,还把刘邦的大后方给治理的有井有条,要说这样的萧何,刘邦应该奖赏人家才对,毕竟人家是有功之臣。

可是,刘邦不这样想,他猜疑萧何,觉得萧何这个人有异心,对他不忠。

因为萧何在关中的名声太好了,关中的人对他很尊重。刘邦担心萧何在背后摆自己一刀,然后自己称王称霸了。那他刘邦岂不是成了冤大头。

想到这里,刘邦就隔三差五地派人去问萧何最近怎么样了?

萧何刚开始以为刘邦关系自己很高兴,可是,时日已久,他觉得不对了。

萧何在想若是问候的话,也该是萧何问候刘邦呀,毕竟刘邦在前线打仗,那里才是最为危险的地方。

也就是在这时候,萧何的门客告诉他,你就要大难临头了。

萧何知道刘邦这么频繁地问自己没有按好心,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门客就告诉萧何,刘邦在前线打仗,是怕你在后院发展自己的势力,毕竟你这么多年,治理的关中非常的富庶,百姓对你都是赞赏有嘉。刘邦是怕你撇开他自立门户。所以,他对你不放心。

萧何问这个门客,那我该怎么办呢?

门客告诉他,只要你把你的后代,儿子,侄子全部都给送到前线,帮助刘邦打仗。他就不会怀疑你了。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见了萧何的亲人来战场。他很高兴,从此,再也不问萧何怎么样了。毕竟萧何把最亲近的人,都送来当人质了,他刘邦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要知道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张良眼皮底下的事情,刘邦连萧何这个老乡都不相信,他会完全相信张良吗?

所以说刘邦这个人,多少有点不地道。当你对他有用的时候,他都敢怀疑你。若是他真的当了皇帝,对你岂不是想杀就杀了。

所以,单从这件事上来看,就可以看出,刘邦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人。

我们在看张良做的另一件事,刘邦称帝之后,要分张良食邑三万户,而且这三万户,可以让张良自己选,还是让他选当时最为富庶的齐国的土地。

张良拒绝了刘邦,他觉得要这么大块地方,刘邦怎么可能对他放心。若是他真的选三万户齐地的食邑,刘邦肯定会找他麻烦的。在张良看来,这么多食邑只能给他带来祸害,所以,他拒绝了刘邦。

最后张良在贫穷的留县,选了一万户做自己的食邑,刘邦对张良的做法感到很满意。

张良在被封为留侯之后,就退隐山林不问政事了。所以,汉初三杰中,只他一人度过了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

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和韩信就没有这么幸运,韩信最后被杀吕后了,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这个大家都清楚。

萧何虽然最后也善终了,但是,他的命运也很坎坷。

刘邦临死前把他给抓进了监狱,想要处死他。最后要不是萧何自毁名节,又有高人来为他说情,说不定他真的就死在了刘邦的前面。

所以,相对比来说,还是张良的做法最聪明。

张良退隐山林之后,专心修道,死后还羽化成仙,到了太上老君的身边。当然这是传说了。但是,张良的后代都开始修道,这是真实的。

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学道有方,成了开宗立派之人,中国大名鼎鼎的正一道就是他开创的。张良的后代,之所以有作为,经久不衰。就是遵循了他的教导,一代又一代的把道给传承了下来。张家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一样,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