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與表達題庫:言語理解考試練習題(741)

【導讀】

小編為幫助各位考生順利通過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今天為大家帶來言語理解與表達題庫之言語理解考試練習題(741)。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

1.大學生就業難,有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方面的因素,但與此同時,高校培養方式不合理、專業設置不科學也難辭其咎。重知識教育,輕能力培養,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不少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綜合學科設置。

對本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A.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B.高校培養和專業設置不合理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C.重知識教育,輕能力培養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

D.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

2.仁學是孔子儒學的精華所在,是儒學中最具長久普遍性的內核,也是當今時代實現儒學轉型過程中最有價值的思想資源。回溯中國思想史,歷代不乏對仁學作創新性解釋者。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先秦之後不斷出現的新儒家學派裡,多數學者並不把自己的理論體系直接建立在仁學的根基上,總是對仁學這條主脈有所偏離,而另立核心,使孔子仁學不能以浩大氣勢直貫而下,卻常常隱沒在眾多新理念之中,如宋明理學以“理”為核心概念,把仁學邊緣化,導致近代儒學變成偏禮之學,有禮無仁,有理無情,成為束縛人性的禮教,被世人詬病。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仁學在孔子儒學中的重要地位

B.新儒家學派對仁學的偏離

C.近代儒學為何成為束縛人性的禮教

D.儒學在中國思想史中的變遷

3.如果我們有智慧,我們就知道,“有”不過是當人類懂得很少的時候的一種能力。對於經歷簡單、所見所聞很少的先人來說,他們根本上是從一無所知中開始建立自己的意識,開始建立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當人類看到的歷史越多,當人類懂的東西越多,當人類經歷的東西越多,人類就越會明白,一切以“有”為念的東西都是短暫的,一切的擁有都是短暫的,沒有人可以在“有”之念下永恆擁有任何東西,永恆擁有的只有“無”。

從這段話可以推知,錯誤的一項是:

A.“無”才是一種永恆的“有”

B.“有”的觀念根源於人的無知

C.作者推崇無中生有的觀點

D.作者反對“有”的人生追求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依靠外向型的製造業拉動經濟增長,雖然現在正努力轉型,但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走生產大國的道路,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還必須依賴於貿易出口。目前中國的出口企業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出口路徑主要依賴於海上運輸和空中運輸。海上運輸的缺陷在於耗時過長,空中運輸的缺陷在於運載量過小。而向西向南兩個方向出境的高鐵網絡,直接陸路聯通中亞、南亞、西亞一直到人口密集的歐洲,甚至北非,將極大激活中國內陸的貿易潛力。

這段文字旨在強調:

A.中國經濟已到必須轉型升級的歷史關頭

B.高鐵網絡對中國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

C.陸上運輸將成為貿易出口的主流路徑

D.出口路徑的改變將刺激經濟發展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為主旨句,指出大學生就業難,高校培養方式不合理、專業設置不科學也難辭其咎。後文都是對此的具體闡釋。B項準確、全面地概括了文段主旨,為正確答案。

2.【答案】B。解析:文段圍繞“仁學”展開,可首先排除與此無關的D項。文段重點論述的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後的內容,即先秦之後的新儒家學派對“仁學”的偏離,B項與文意相符,當選。A、C項為文段部分內容,不能概括全文。

3.【答案】C。解析:文段中作者的觀點是推崇“無”,而非“有”,故“無中生有”並非作者推崇的觀點。C項錯誤,當選。

4.【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國依然依靠外向型製造業拉動經濟增長,而外向型經濟主要依靠海上和空中運輸進行貿易,但海上和空中運輸各有缺陷,意味著影響出口的發展。然後由“而”一轉,指出向西向南兩個出境方向的高鐵網絡將極大激活中國內陸的貿易潛力。文段重點論述的是高鐵網絡對經貿發展的作用,只有B項提到“高鐵網絡”,故當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