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可能用天鯤號將黃河的淤泥排到兩岸,這樣既肥沃了沿岸,又解決了地上懸河的危險,甚至有可能實現通航?

馨馨話語


有無可能用天鯤號將黃河的淤泥排到兩岸,這樣既肥沃了沿岸,又解決了地上懸河的危險,甚至有可能實現通航?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天鯤號是我國剛研發出來的最強大的清除淤泥神器。我們常說一碗黃河水有半碗沙,因為黃河中含有大量的淤泥給沿河居住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所以很多人試想如果用天鯤號將黃河中的淤泥全部排到黃河的兩岸的話,不僅可以肥沃了兩岸的莊稼,還能解決地上懸河的危險,那麼這個設想可以實現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鯤號有多麼的厲害。天鯤號全稱為天鯤號鉸吸挖泥船,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天鯤號主要用來挖沙用的。天鯤號吃水6.5米,最大挖深為35米,一小時就可以挖泥6000立方米,所以天鯤號還享有造島神器的美稱。黃河中水含有大量的泥沙,近幾年更是因為黃土高原很多植被被破壞,導致黃河從黃土高原經過時會附帶很多泥沙導致黃河下游多個河段出現黃河水氾濫的危險,在天鯤號問世以後,便有很多人設想如果用天鯤號將黃河水中的淤泥清除乾淨,便可以解決黃河中存在的泥沙問題,那麼這樣做真的可靠嗎?

這個設想雖然很好,但是成功率卻為0。黃河是出了名的地上懸河,也就是黃河河底要比地面高很多,最具典型的就是黃河的開封河段,黃河河底要足足高出開封市7米,甚至在一些河段河底要比地面高出近10米的高度。之所以河底會高出地面這麼多,就是因為淤泥所造成的,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想如果用天鯤號將開封河段的淤泥清掉不就好了嘛?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幹,每年黃河都會從地面攜帶近10公分厚的泥沙,也就是2.6億噸,還不算已經沉澱在河底的泥沙,而一臺天鯤號日也不休挖淤泥一年可挖5000萬噸,也就是需要5年鯤號才可以將一年的淤泥挖掉,那麼幾百年沉澱下來的淤泥要多少臺天鯤號一同工作才能搞定呢?不敢想象。

除了以上這個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黃河河段因為淤泥太厚,根本進不了大船。黃河在青海貴德段、甘肅大部、中衛、壺口、三門峽、濟南等河段因為河水深淺不一、多個河段尚未通航,所以只有黃河下游很小的一段可以行天鯤號如此大的船舶。

其實天鯤號的製造並不是為了清理黃河中的淤泥,而是還有它更大的使命,天鯤號的製造開銷是一個天文數字,如果只讓天鯤號長年累月去清理黃河中的淤泥,那簡直就是大材小用。所以要想減少黃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個人覺得還是要減少黃河每年從上游攜帶的泥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解決方法。


悠悠鄉村路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黃河淤泥挖出來排到兩岸,既肥沃兩岸,又解決了地上懸河!對此科學興農只能表示呵呵了,想法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黃河中的泥沙要挖出來,你知道有多少嗎?而以母親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級別的自航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來說,其挖泥土量有多大你知道嗎?如果這些大家能夠搞明白的話,就不會提出如此“兒戲”般的問題了。

作為目前世界頂級的挖沙船天鯤號,船長140米,寬27.8米,挖深度可達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一天晝夜不停排沙近15萬噸,年挖沙量可達5000萬噸。

而黃河近些年經過改造之後年入沙量已經大大降低,據可靠消息目前黃河每年依舊會從地表攜帶大約10釐米厚的沙,總計年入沙量依舊高達2.6億噸。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如果說考慮到黃河動態變化,泥沙的不斷湧入的話,那麼單單是黃河進入的沙量就需要同時開動5臺天鯤號參與挖沙,並且甚至是不分晝夜的同時工作。而目前我國尚僅有一臺天鯤號,而長期即便能夠做到擁有了五臺天鯤號,依照天鯤號的體量以及黃河的水位深度,當前的天鯤號很有可能被陷入黃河而無法出來。

大家知道目前黃河目前能夠同航的位置是非常少的,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黃河淤泥阻塞,黃河水位過低,在夏季從黃河過的時候黃河的部分路段甚至能夠看到黃河底部,這樣的水位深度要通航天鯤號簡直天方夜譚。

對於目前黃河的泥沙,當前也在解決,與其琢磨這麼毫無邊際的想法,倒不如想一些著實可行的辦法,比如說控制黃河泥沙入河量。大家知道黃河泥沙攜帶朱啊喲來自於黃河上游,因此我們在黃河上游種植植被,減少泥沙入河,以陝西延安段來說,目前水土流失減少了50%,黃河泥沙減少了86%。

同時對於黃河泥沙也可以採取因勢利導的方式,上游修建水庫,採用“蓄清排渾”的方式,在洪水期洩洪,利用積蓄的水勢,在開閘放水之際,利用水勢動能衝擊下游的泥沙,實現降低淤泥的目的,在平時保證水量正常蓄水位低,基本處於暢瀉狀態,減少泥沙的淤積。而這也是當前小浪底能夠每年清除淤泥的一大原因。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天鯤號絕對是國之重器,是我國成為海洋強國以及製造業強國的標誌,甚至天鯤號上還配備了智能大腦。而這種水平,目前還沒有其他國家能夠超越。天鯤號有著“造島神器”和“清淤神器”的稱號,足見他的能力可能超乎想象。

但黃河的帶沙量恐怕更加可怕,古代黃河氾濫,“大禹治水”都知道宜疏不宜堵的道理,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人類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過得更好,反其道而行之,只有一條死衚衕。而通過天鯤號“將黃河的淤泥排到兩岸,這樣既肥沃了沿岸,又解決了地上懸河的危險,甚至可以通航”這樣的想法,我只能說理想很飽滿,現實很殘酷。

(1)先說說天鯤號。

前些年在天津港服務的亞洲第一高科技,亞洲最牛挖泥船的“天鯨號”的能力就已經讓人歎為觀止了,天鯨號可以每小時將4500立方米的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遠6千米外的地方,妥妥的一個“造島神器”。而現在天鯨號在天鯤號面前就相當於一個小蝌蚪不值一提。

首先天鯤號的科技技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放眼世界也只有天鯤號了,另外天鯤號非常龐大,而天鯤號的挖掘深度也明顯更深,達到了35米的挖深,甚至一些海底堅硬的岩石,它都可以輕而易舉搞碎挖走。和天鯨號一個明顯的對比就是,天鯤號的汙泥是可以達到每小時6000立方米海沙等混合物排放到15km以外的。

天鯤號幾乎集合了世界製造業最先進的科技,以及全自動化挖泥的智能大腦。所以天鯤號不愧為“世界第一”的稱號。

從天鯤號的能力上來看,似乎派它來挖掘黃河的淤泥排到兩岸,是個不二的選擇,但你又知道黃河的帶沙能力有多強嗎?

(2)說說黃河的淤泥。

黃河目前的懸河到底有多嚴重呢?以中國最高的懸河開封段為例,黃河長年的河沙淤積在這裡,形成了一個甚至河底都比開封市高出7米,最高的達到10米的超級大懸河,而它的河面寬8公里,大堤高約15米,並且每年還在不斷加高。單單從開封段的懸河就可以體會到黃河下游兩岸的懸河到底有多牛。

而且從桃花峪到入海口,按照流程768千米來算,每年就有近4億噸泥沙淤積在黃河下游河道內,試想一下,本身就懸河淤積的泥沙無限巨大,無限多,而現在每年還有4億噸新泥沙淤積在黃河河道內。在這種情況下,你讓天鯤號日夜不間斷的排淤泥,並且派上成百上千臺不斷排,幾乎是很難實現的。

(3)天鯤號將黃河兩岸淤泥排到兩岸,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即便可以實現,光天鯤號的使用製造的花銷都是一筆天文數字,況且天鯤號這樣的龐然大物能不能進入黃河懸河之內都是個巨大的問題,資金上的壓力也不允許這麼做。

而黃河懸河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問題,也是一個自然性的問題,靠排淤泥到兩岸的想法很大膽,也很不靠譜。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夠永生,否則後果真的很難想象。


李阿冰


用天鯤號挖沙船將黃河淤泥排到兩岸,那麼你知道現在的黃河大堤有多高嗎?每年清挖泥沙,你知道黃河有多少泥沙嗎,兩岸要堆多高?

我們知道,黃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有"一碗水,半碗泥"之稱, 黃河的年均輸沙量約16億噸,每立方米的含沙量約35千克,這個數量是多大呢?據說如果築成寬一米高一米的沙堆,可以繞地球赤道20多圈。

挖泥船天鯤號全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一天晝夜不停排沙近15萬噸,一年能吸沙5000多萬噸,30艘同時開挖,一天工作8小時。一年挖沙5億噸,從洛陽往東,黃河泥沙大約有4億噸淤積在河床上,得需要30多艘挖沙船才能把黃河一年淤沙清理掉,這是理論計算。目前由於黃河近幾年乾旱少雨或黃土高原治理,河水含沙量逐年再降低,河床淤沙量也再減少。

如果我們把這麼泥沙堆積在河流兩岸,要堆起多高?黃河年均輸沙量達16億噸,使河床每年平均抬高10釐米,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計算,我們把黃河一年的泥沙都放在大堤上,大堤長高約10釐米,10年長高1米,我們看看下圖開封塔與黃河大堤比較。很顯然快要超過開封鐵塔,河水在不斷抬高,可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實際上,黃河每年淤積的4億噸泥沙,每年清理掉,工程量是巨大的,要耗費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而且每年都要清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是用我們人類最愚蠢的辦法與大自然比賽,與大自然抗爭,這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

目前我們是怎麼解決黃河泥沙問題呢?根據黃河的水文特徵,因勢利導,做到水沙協調運轉,利用小浪底水庫,採用“蓄清排渾”的方式,在洪水期洩洪,比正常蓄水位低,基本處於暢瀉狀態,減少泥沙的淤積。

我們還可以讓小浪底水庫增大蓄水量,而後全面提閘放水,從而在下游製造出“人造洪峰”,由於下洩水量巨大,水流出水庫庫區時對庫底泥沙衝擊力巨大,侵蝕作用強,庫區泥沙由於強大水流的搬運作用而經由黃河河道注入渤海。下圖是入渤海口泥沙沉積狀況。

治理黃河,只有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勝天”,採用蓄清排渾運作方式,利用75.5億立方米的調沙庫容可滯拉泥沙78億噸,相當於20年下游河床不淤積抬高,改寫了歷史上傳統的治黃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創造了治黃史上的奇蹟。

當然這麼多泥沙,排到渤海里,200年後渤海有可能被淤平,“按下葫蘆浮起瓢”,這又出現新的問題,治理黃河我們仍然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題主還說黃河通航問題,黃河徑流季節性變化較大,雖然稱之為第二大河,徑流排在第7名,還比不上黑龍江,西南地區的河流呢,幾乎沒什麼通航能力。


地理縱橫


首先黃河水量太少,天鯤號根本無法在黃河航行。

其次採取抽沙的辦法,根本不需要天鯤號這樣的大國重器,用大型水泵就能解決問題了,現在黃河大堤的修補,實際上就是用大型水泵完成的。

第三,單純用水泵抽沙,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基本上抽走多少,還會淤積多少。

要解決黃河地上懸河的問題,關鍵是控制上游來沙量,只要控制住上游來沙量,地上懸河自然不會繼續增高,再通過汛期清水沖刷河道,地上懸河才能逐漸降低。

以黃河流域現在的用水量,黃河實現通航是不可能的。即使解決了地上懸河問題,黃河的流量,也不足以支持通航。能保證全年不斷流,就已經很不錯了。


胡楊書屋


看了好多回答,結果基本有兩個:第一,天鯤號確實很先進很牛x。第二,黃河泥沙實在太多工程量太浩大清淤不切實際。

但就我看來目前黃河作為一條懸河它有很大的優勢,清淤了反而優勢不再了。黃河橫穿整個華北平原,高高的河床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優勢,沿黃河兩岸的大量農田依靠黃河自然的高度差實現河水自流灌溉,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時也減少了沿岸農民農業生產中對地下水的開採保持地下水位,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這時有人不禁就要說了,懸河存在決堤氾濫的風險,對兩岸居民存在巨大威脅。本人經常到黃河邊去,決堤幾乎是不可能的,不要忘了我們是基建狂魔如今的黃河大堤已經不是古代那種堤埂了,黃河大堤上面大多數地方都是汽車雙向兩條車道寬闊的地方可以四車並行。即便是出現了千年一遇的大洪水決堤了的情況,處理起來也絕對不會出現像98年那樣人民子弟兵手挽手堵缺口、肩挑背扛運沙袋的情況了,以當今中國的工程機械實力隨便調幾百臺挖掘機過去缺口就堵上了。

那如果百年過後黃河高的太離譜了怎麼辦呢?這個也並不困難,以那個時候的實力想必人工挖掘一條新的河道給黃河重新安排一條新路線也不是什麼難事兒了吧。


無疆2027


我來回答一下:

1、首先說不需要天鯤號來做此事。不光說天鯤號目前開不進黃河去,實際上用簡單的泥漿泵即可完成此事,高射炮打蚊子,何必動用那大剎器。

2、黃河下游沿岸的人都看到過,黃河河務管理部門早就在幹這件事。他們這樣做的用處有兩個,一是抽取河底泥沙,減低河床高程。二是將水沙灌入黃河堤頂的圍堰中,等泥沙沉澱後將清水排出,這樣就淤高了堤壩。對於降低河底高程增加兩岸堤壩高度來看,用俗話講是一米頂兩米。黃河上抽沙淤地的做法應該早於在海上抽沙造地。而過去加高河堤需要從堤外地上取土,用大量民工順堤坡向堤頂運土加高加固河堤。

3、青島海洋大學教授侯國本先生曾經提出過用此方法在黃河兩岸淤積更寬的土地,一是減低河床,解決黃河下游的“懸河”問題。二是兩岸淤積的土地可建沿黃公路,甚至其它建築。我有幸聆聽過侯先生的此番高論。這裡不討論侯國本教授高論如何,僅以此紀念這位老人。



如牛23


天鯤號的排沙量太小,也開不進黃河,即便進去了也只是一個點的作業,解決不了流域的問題。

可以假設造1000臺,全線作業,日夜不停地抽,能做到排出量大於輸入量,逐漸降低河床。從中國造船能力和勞動力因素看沒有問題,用100年時間就可以了。但這樣做會耗空國力,得不償失,沒有意義。

贊同上面的說法,加上上游水土保持,減少泥沙洩入量,再引入西藏之水入黃,用水流沖掉河床的泥沙是最科學和經濟性最高的,這也是中央研究了幾十年的國家戰略。

如果這一條實現了,大約有個3-5百年,黃河自然回到正常的海拔高度。如果等不及就如評論區的大神說的,開放泥沙開採限制,估計10年就挖光了😂


Chainson500


根治黃河泥沙淤積。黃河上游河水不要再向中下游排放把水引到新疆改造沙漠荒原戈壁荒灘。每年幾百億立方米的河水對改善西北地區環境大有益處。沙漠變綠洲戈壁變良田指日可待。開挖絲綢之路大型運河。開發可再生能源水上絲綢路。黃河上游河水不向下游排放可以減少泥沙淤積幾億噸。對黃河改造很有益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加強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爭取泥沙不入河。加高三門峽水庫大壩加大水庫庫容從漢江調水進入三門峽水庫梯級開發黃河中下游加大黃河分流長江洪水能力提高長江旱澇保收能力。提高三門峽水庫發電蓄洪能力攔蓄分流長江洪水提升三峽水庫發電能力開挖三峽庫區丹江口水庫直通黃河的大型運河分流大量的長江汛期洪水提高長江防洪標準旱澇保豐收。從黃河下游向北開挖大型運河直通雄安白洋淀。通往首都北京構成內河航運網調引足夠的長江洪水開發水電資源。開發內河航運功能開發內河航運網絡。開發可再生能源內河航運網絡節能環保利國利民。利用洪水沖刷下游河道。存續更多的長江洪水改變北方缺水局面。旱澇保收北國變江南。


zxz19461029



天鯤號設計吃水6.5 m,黃河下游河道水淺,平時根本進不來,除非小浪底開閘,把下游流量增加到4000~5000m3/s,這個時候下游河道平均水深會有3~5m,天鯤號開著鉸刀估計能開上來。但是小浪底的一般年份枯期存水只夠放二十天(近年平均高蓄水位260多米),放完了下游四省引黃灌區第二年春天就別種麥子了。天鯤號標準疏浚能力6000m3/h,樂觀一點,讓她在黃河裡幹上一個月,能挖多少沙子呢,不停工也就430萬方,沒啥大用。單黃河下游地區的引黃灌溉,在黃河一般輸沙年份,就要引沙一千萬到兩千萬噸,大約一半會淤積在沉沙區,摺合清淤方量也是按數百萬立方米計的。

最關鍵的不是天鯤號開不進來的問題,而是單純的挖沙子沒有附加效益,不如調水調沙處理成本低,調水調沙比較成功的年份,黃河下游河道可以沖刷億噸計的泥沙入海,成本可以忽略;要不然在中游峽谷修個水庫,取得個幾十億庫容攔沙同時還能發電回本,現在這種“上攔下排”的治沙策略還是比較有效的。

沒辦法解決泥沙去哪裡的問題這條也有人講了,經濟的泥沙管輸距離不到20km,黃河目前的輸沙量年均雖然大大減少沒有18億噸了,但是也有3.5億噸(1985至2015年均),持續的每年以億噸級規模進行清淤,五六年左右就能把黃河大堤內外加高加寬完了,然後泥沙沒地去,要麼按某位答主說的移民,要麼不清淤把挖泥船賣了。

工程問題的可行性首先是經濟的可行性。在目前黃河泥沙基本能被小浪底攔沙和調水調沙控制,河床抬高惡化防洪的風險不高的情況下,沒必要著急去造上一堆挖泥船和黃河較勁,等手裡面等牌打完了在考慮這個問題。說不定黃河泥沙的資源化利用能夠解決,到那時黃河泥沙就不是問題了。畢竟前幾年長江流域非法採砂猖獗的時候,年挖沙量也是按億噸計。

再說一下黃河的航運價值,黃河下游水資源量目前實際只有264億立方米(花園口站1985至2015年均徑流量),即使不扣除下游幾個省的過百億的引黃徑流量,大底也就是蚌埠港的水平,怎麼可能比得上密西西比河。而且黃河水系孤立,遠不如蚌埠通過淮河聯通大運河-長江水系的能力,向黃河上游有三道大壩攔著,入海,以黃河能維繫的通航水深對應船隻不可能河海聯運;即使大規模投入資金把黃河下游河道整治縮窄,提高通航水深到淮河中游的水平,也就相當於一條普通鐵路而已,經濟上是個慘劇。

從事黃河治理相關工作10多年了,大概分析一下:

1.黃河下游倆岸堤防總長1500多公里,年產沙18億噸,如果抽沙淤地平均高度為10米,只是消化當年的沙量,堤防就要加寬100米(不是很準確,只是個數量級),佔地150多平方公里(小浪底水庫面積272),佔地內的人都要移民,而且是每年都有這麼多。估計算下來每年沒個萬把億的是辦不成的。

2.淤好的地都是沙子,需要在上面覆蓋一層土才能耕種,如果不治理就是沙漠,蘭考的焦裕祿當年就是治理黃泛區的沙地,這需要多少錢,我不是很專業。

3.下游780多公里的河道,落差只有不到200米,要全程降到地面以下,很難很難。

4.收束河道的方法,古代的治河大家,現代的治河人都提到過,但都沒有實施,主要問題是工程太大,相當於重新修一遍黃河大堤,且修好後能用多少年,是五年還是十年,或者二十年,誰也說不清,但是一百年肯定到不了。

5.黃河是極度缺水的河流,流域內很多極優質的工業項目都因為拿不到用水許可而上不了馬,能保證生活和農業用水就很不錯了,讓其蓄水通航,想都不要想。

總之,題主作為一個外行,能提出這些方案,思維是很有深度的,這些方案都是治水大家曾經提出過的設想,但是很遺憾,就現在的管理,科技,資金,社會環境的情況下,還不具備可行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