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人氣的青島市場三路

眾所周知,市場三路早已顯得蕭條,冷冷清清,沒了昔日的熙熙攘攘。一戰爆發後,日本乘機於1914年11月攻佔了德國人盤踞的青島,自此她又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佔時期,侵略者將市場一、二、三路和聊城路闢為日本商業區,繼而又自大鮑島區域向小鮑島一帶擴展。1917年,把原德國人興建的綜合商場移至市場三路;重新築建了青島市第一座大型公立市場,亦稱勸業場,即後來的人民市場。1919年,又在桓臺路建了若鶴市場。日本侵略者實乃鉅細兼收,無孔不入。到1921年,日商各行當大小業戶已達1700餘家;中國人經營的商號只有560餘家,商號戶數,未及日商的三分之一。

一戰結束,日本被迫於1922年將青島交還中國。北洋政府把青島開闢為商埠。1934年商號已達7325戶,從業人員為32800餘人,至1937年,全市人口已增至423700餘人。期間,又先後開闢了臺東市場、東方市場、莘縣路市場、五級樓商場、劈柴院、積慶裡市場和易州路市場等。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對民族工商業強取豪奪、嚴格限制商品流通,中國商人幾乎無商可經營,市場陷於頹廢不振之中。1945年8月抗戰勝利。市場短暫復甦,至46年底商號為8497家,從業者34256人。47年,解放戰爭節節勝利,民國政府飄搖敗退,人心浮動、貨幣惡性膨脹,市場混亂,瀕臨全面崩潰。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1951~1953年城鄉物資交流總額達62568605萬元(舊幣)商品逐步充裕、市場購銷活躍。……幾十年過去,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市場三路的”人民市場”,一樓是蔬菜水果、乾果、海鮮產品和幹海貨及土特產。二樓是”婦女兒童用品商店”。市民親切地統稱其為——”老婆孩子商店”。各櫃檯經營衣服、鞋帽、文具、玩具、糖果食品、床上用品、家用什物等,可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特別是節假日或臨近春節,人頭竄動,絡繹不絕,大人領著孩子試穿試戴,呀,買得合適——歡天喜地!買得不中意——撅嘴抹淚哭咧咧的!直到更換過後,又破涕為笑的……煞是熱鬧可樂!那時,家長們的心態大都是小孩兒會”瘋長”的,照著”大號”的買沒有錯!可小小子特別是小閨女,大都知道”愛俊”啦!所以,”老婆孩子商店”裡時常上演淚汪汪又咧嘴逗笑的現場活報劇。哦,買這買哪,還得要挾媽媽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

”老婆孩子商店”近旁,有個長方形較小的”說書場”,評書、打鼔書、還有一位民間女性說書人,裡面常常擠滿了老聽眾……北邊就是”友協電影院”。面積不大,只能容納六七百名觀眾?但當年卻是大人、小孩兒休閒娛樂之地,家中缺少收音機,又絕無電視的年代,看一場新影片猶如過小年一般興高彩烈。兒童票7分、成年人1角6分~2角;分為甲級、乙級座。……1960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執行”低標準”時,市場三路與陽穀路交叉口範圍成了自由市場。賣啥的都有:舊衣舊物、吃的用的,既有茅草根點心;也有原本的普通糕點、糖果被當作”高級點心”、”高級糖”大聲吆喝著叫賣;記得一斤地瓜葉2.50元、一個麵包7角錢,而生花生米是”按粒”數著賣,一毛錢十粒。故文革時期家喻戶曉,市民皆知調侃過少給買者兩粒的”楊八粒”。人民市場婦女兒童用品商店,這座堅固的大型老建築及相鄰其它舊房舍皆早已被拆除更新。一切都過去了,人們渡過難關,生活逐漸好轉,今昔對比更是大有獲得感。……呀,那些可資懷念與嘆喟的舊地,因變故時過境遷,一去不復返了。人說,曾經的所謂風水寶地,因拆遷重建而弄得人氣消散了。誠然,各有利弊。時代在發展,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們將美好的回憶留在心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