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即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

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就開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

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

簽訂的叫什麼條約?

割讓多少土地?

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背答案,一天到晚背誦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背誦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把一堆枯燥無味的數字背得滾瓜爛熟。

看完別人的教育,再看看我們的教育。侄子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最遠的戰爭打到哪裡?侄子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教師一看,“分析得真好。”

但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目的是想鍛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

別人的教育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的教育是在灌輸知識,這才是中國值得深思的部分,這才是中國未來需要警惕的地方!


日本孩子的“變態”體育課曝光,

再看看咱們中國的孩子……

視頻來自日本九州島的通山幼兒園,那裡實行yokomine式教育,在孩子們5歲畢業時,他們已經熟練掌握各種空翻,能夠跳過超過身高20釐米左右的“山羊”...真是厲害了!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孩子們輕輕鬆鬆就能倒立行走!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空翻全程零失誤!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需要很強耐力的倒立也不在話下!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跳箱都是從十段開始,大家都能跳過去!


看完視頻,我真是自愧不如,同時又感到深深的擔憂,我們中國的孩子,在運動這件事上似乎落後他們一大截了。


1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


這些年,關於中國孩子、青少年的體質問題,有很多“負面”新聞:

杭州小學舉辦運動會,一小時內暈倒20人。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高校體測催生“代跑”行業,明碼標價代人跑50米、1000米。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這些“負面”新聞也催生了許多“嚴苛”的規定:

安慶師範大學近日規定,自2019年起,體測不合格,就不發畢業證。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公司要求員工每月走18萬步,少1步扣1分錢。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即使是《指南》中對於孩子動作發展的建議,也很難與日本孩子實際達到的水平匹敵。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看著這些事件,再看看一開始日本孩子的“變態級”視頻,不得不感嘆一句,我們的孩子在體質上,已經輸給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太多了!


2

“變態”運動力,日本孩子如何做到


之前,我們也介紹過類似的視頻,當時在評論裡有很多人質疑,說這些可能是日本練武術、練體操的孩子,並不是普通的孩子。那我不得不說,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在日本,人們對於體育的重視程度,絕對不低於中國家長對於“成績”的看重。如本孩子是如何煉成這“變態級”的運動能力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每天兩個小時的“運動作業”


除了每天都會有體育課之外,日本的中小學還會每天佈置一個小時的運動作業,必須完成才行。根據調查顯示,有40%的孩子會完成兩個小時以上的運動作業。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除此之外,日本針對青少年有學習指導綱要,對每一個年級應該達到的動作發展水平做了詳細的要求。體育這件事,他們是認真的!

分年齡的運動教育方式


日本的體育教育由政府親自監控,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對應的教育計劃。

在小學和幼兒園階段,比起運動,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運動。也就是說,讓孩子盡情地奔跑、玩耍,讓他們體驗到運動的魅力。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到了初中,則要發掘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我們常在日劇、日本動畫中看到的運動社團就是為此而誕生的。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到了高中階段,則要在自己選擇的項目上不斷精進,不斷提高。你一定對日式青春裡“進軍全國大會”有很深的印象吧!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冬季耐寒訓練


在日本的學校,有很多“匪夷所思”的運動項目,比如下面這個冬季耐寒訓練。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參加“冬季持久走大會”。在天氣最冷的時候在戶外行走訓練耐力。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走路的時候,孩子們只能穿夏季的體操服、甚至會赤腳、赤裸上身。

200米一圈的操場,1-2年級孩子得繞著跑10圈,5-6年級孩子得努力達到20圈。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這樣的訓練確實有些“殘忍“,但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效果卻是非常明顯的。

捫心自問,在中國你敢舉辦這樣的教學活動嗎?我看家長早就吵翻天了吧!

日本的國民體質已經遠超我們


在日本,學校有“給食制度”,孩子們在學校吃的每一餐都是精心調配、營養豐富的。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而這些供給學生的食物都必須符合政府指定的營養標準,且由專門的營養師進行搭配。

1954年,日本國會甚至通過《學校給食法》。

們先看看這個故事: 寧靜的夏日午後,一座宅院內的長椅上,並肩坐著一對母子,風華正茂的兒子正在看報,垂暮之年的母親靜靜地坐在旁邊。 忽然,一隻麻雀飛落到近旁的草叢裡,母親喃喃地問了一句“那是什麼?”兒子聞聲抬頭,望了望草叢,隨口答道:“一隻麻雀。”說完繼續低頭看報。 母親點點頭,若有所思,看著麻雀在草叢中顫動著枝葉,又問了聲:“那是什麼?”兒子不情願地再次抬起頭,皺起眉頭:“我剛才告訴過您了,媽媽,是隻麻雀。”說完一抖手中的報紙,又自顧看下去。 麻雀飛起,落在不遠的草地上,母親的視線也隨之起落,望著地上的麻雀,母親好奇地略一欠身,又問:“那是什麼?”兒子不耐煩了,合上報紙,對母親說道:“一隻麻雀,媽媽,一隻麻雀!”接著用手指著麻雀,一字一句大聲拼讀:“摸—啊—麻!七—躍—雀!”。然後轉過身,負氣地盯著母親。 老人並不看兒子,仍舊不緊不慢地轉向麻雀,像是試探著又問了句:“那是什麼?”這下可把兒子惹惱了,他揮動手臂比劃著,憤怒地衝母親大嚷:“您到底要幹什麼?我已經說了這麼多遍了!那是一隻麻雀!您難道聽不懂嗎?” 母親一言不發地起身,兒子不解地問:“您要去哪?”母親抬手示意他不用跟來,徑自走回屋內。 麻雀飛走了,兒子沮喪地扔掉報紙,獨自嘆氣。 過了一會兒,母親回來了,手中多了一個小本子。他坐下來翻到某頁,遞給兒子,點指著其中一段,說道:“念!” 兒子照著念起來:“今天,我和剛滿三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裡,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面前,兒子問了我21遍‘那是什麼?’,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隻麻雀。’他每問一次,我都擁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點也不覺得煩,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愛……” 老人的眼角漸漸露出了笑紋,彷彿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兒子讀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強忍淚水張開手臂摟緊母親,深吻著她的面頰…… 原來,母親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憶起往昔母子間的親密,故意反覆的提問。日記本中那位可愛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不再追著媽媽問“那是什麼”,卻只是低頭自顧看報,對於身邊的母親,不再關懷。往日的溫馨已成追憶,眼前的他,僅僅被母親問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煩。 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鐘,卻濃縮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 21與4之間的差距,不是數字,而是難以言說的愛;是兒女窮盡一生也無法償還的虧欠,那裡面蘊含著太多牽掛;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伴隨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始終如一;父母深摯的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因為不求回報,才更加難以還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責難他們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褲,他們也曾因此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們彎腰駝背腳步遲緩,他們也曾扶著你直起腰桿,蹣跚學步。不要嫌棄他們把飯菜與口水流在衣服上,他們也因此為你餵過飯。不要煩他們言語嘮叨含混不清。因為你曾經的牙牙學語,嘰嘰喳喳,他們卻當動聽的歌來聽。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爸媽,一定要健康幸福!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1961年就頒佈了《體育振興法》,還在全國範圍內成立"增進體力國民會議"等聯合機構。

從1969年到1985年,日本公共體育設施的數量增加了5倍,達到平均每2000人就佔有一個場館。

們先看看這個故事: 寧靜的夏日午後,一座宅院內的長椅上,並肩坐著一對母子,風華正茂的兒子正在看報,垂暮之年的母親靜靜地坐在旁邊。 忽然,一隻麻雀飛落到近旁的草叢裡,母親喃喃地問了一句“那是什麼?”兒子聞聲抬頭,望了望草叢,隨口答道:“一隻麻雀。”說完繼續低頭看報。 母親點點頭,若有所思,看著麻雀在草叢中顫動著枝葉,又問了聲:“那是什麼?”兒子不情願地再次抬起頭,皺起眉頭:“我剛才告訴過您了,媽媽,是隻麻雀。”說完一抖手中的報紙,又自顧看下去。 麻雀飛起,落在不遠的草地上,母親的視線也隨之起落,望著地上的麻雀,母親好奇地略一欠身,又問:“那是什麼?”兒子不耐煩了,合上報紙,對母親說道:“一隻麻雀,媽媽,一隻麻雀!”接著用手指著麻雀,一字一句大聲拼讀:“摸—啊—麻!七—躍—雀!”。然後轉過身,負氣地盯著母親。 老人並不看兒子,仍舊不緊不慢地轉向麻雀,像是試探著又問了句:“那是什麼?”這下可把兒子惹惱了,他揮動手臂比劃著,憤怒地衝母親大嚷:“您到底要幹什麼?我已經說了這麼多遍了!那是一隻麻雀!您難道聽不懂嗎?” 母親一言不發地起身,兒子不解地問:“您要去哪?”母親抬手示意他不用跟來,徑自走回屋內。 麻雀飛走了,兒子沮喪地扔掉報紙,獨自嘆氣。 過了一會兒,母親回來了,手中多了一個小本子。他坐下來翻到某頁,遞給兒子,點指著其中一段,說道:“念!” 兒子照著念起來:“今天,我和剛滿三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裡,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面前,兒子問了我21遍‘那是什麼?’,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隻麻雀。’他每問一次,我都擁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點也不覺得煩,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愛……” 老人的眼角漸漸露出了笑紋,彷彿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兒子讀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強忍淚水張開手臂摟緊母親,深吻著她的面頰…… 原來,母親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憶起往昔母子間的親密,故意反覆的提問。日記本中那位可愛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不再追著媽媽問“那是什麼”,卻只是低頭自顧看報,對於身邊的母親,不再關懷。往日的溫馨已成追憶,眼前的他,僅僅被母親問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煩。 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鐘,卻濃縮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 21與4之間的差距,不是數字,而是難以言說的愛;是兒女窮盡一生也無法償還的虧欠,那裡面蘊含著太多牽掛;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伴隨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始終如一;父母深摯的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因為不求回報,才更加難以還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責難他們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褲,他們也曾因此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們彎腰駝背腳步遲緩,他們也曾扶著你直起腰桿,蹣跚學步。不要嫌棄他們把飯菜與口水流在衣服上,他們也因此為你餵過飯。不要煩他們言語嘮叨含混不清。因為你曾經的牙牙學語,嘰嘰喳喳,他們卻當動聽的歌來聽。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爸媽,一定要健康幸福!

日本“變態”體育課曝光:這才是中國教育需要警惕的地方!


而對比我們的孩子,被應試教育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瘋狂刷題、遊走於各個補習班。

真正剩下給體育的時間,只能是微乎其微了。

們先看看這個故事: 寧靜的夏日午後,一座宅院內的長椅上,並肩坐著一對母子,風華正茂的兒子正在看報,垂暮之年的母親靜靜地坐在旁邊。 忽然,一隻麻雀飛落到近旁的草叢裡,母親喃喃地問了一句“那是什麼?”兒子聞聲抬頭,望了望草叢,隨口答道:“一隻麻雀。”說完繼續低頭看報。 母親點點頭,若有所思,看著麻雀在草叢中顫動著枝葉,又問了聲:“那是什麼?”兒子不情願地再次抬起頭,皺起眉頭:“我剛才告訴過您了,媽媽,是隻麻雀。”說完一抖手中的報紙,又自顧看下去。 麻雀飛起,落在不遠的草地上,母親的視線也隨之起落,望著地上的麻雀,母親好奇地略一欠身,又問:“那是什麼?”兒子不耐煩了,合上報紙,對母親說道:“一隻麻雀,媽媽,一隻麻雀!”接著用手指著麻雀,一字一句大聲拼讀:“摸—啊—麻!七—躍—雀!”。然後轉過身,負氣地盯著母親。 老人並不看兒子,仍舊不緊不慢地轉向麻雀,像是試探著又問了句:“那是什麼?”這下可把兒子惹惱了,他揮動手臂比劃著,憤怒地衝母親大嚷:“您到底要幹什麼?我已經說了這麼多遍了!那是一隻麻雀!您難道聽不懂嗎?” 母親一言不發地起身,兒子不解地問:“您要去哪?”母親抬手示意他不用跟來,徑自走回屋內。 麻雀飛走了,兒子沮喪地扔掉報紙,獨自嘆氣。 過了一會兒,母親回來了,手中多了一個小本子。他坐下來翻到某頁,遞給兒子,點指著其中一段,說道:“念!” 兒子照著念起來:“今天,我和剛滿三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裡,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面前,兒子問了我21遍‘那是什麼?’,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隻麻雀。’他每問一次,我都擁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點也不覺得煩,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愛……” 老人的眼角漸漸露出了笑紋,彷彿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兒子讀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強忍淚水張開手臂摟緊母親,深吻著她的面頰…… 原來,母親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憶起往昔母子間的親密,故意反覆的提問。日記本中那位可愛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不再追著媽媽問“那是什麼”,卻只是低頭自顧看報,對於身邊的母親,不再關懷。往日的溫馨已成追憶,眼前的他,僅僅被母親問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煩。 這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鐘,卻濃縮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 21與4之間的差距,不是數字,而是難以言說的愛;是兒女窮盡一生也無法償還的虧欠,那裡面蘊含著太多牽掛;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伴隨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始終如一;父母深摯的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因為不求回報,才更加難以還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責難他們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褲,他們也曾因此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們彎腰駝背腳步遲緩,他們也曾扶著你直起腰桿,蹣跚學步。不要嫌棄他們把飯菜與口水流在衣服上,他們也因此為你餵過飯。不要煩他們言語嘮叨含混不清。因為你曾經的牙牙學語,嘰嘰喳喳,他們卻當動聽的歌來聽。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爸媽,一定要健康幸福!

圖文排版:田新

文章來源:燈塔EDU。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