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业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我和林业信息化结缘已久。2003年,我任县林业局局长,虽然国家林业局早已提出林业信息化建设,但在基层,几乎还没有“林业信息化”概念。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家制药企业正在推行网上办公系统,一下引起我的兴趣。同年,我有幸到中南林业规划调查院学习,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并现场感受用矢量化地形图辅助林业设计。当时我感到,林业信息化必然是助推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国家林业局提出林业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使命担当!于是,我积极推动开发网上办公系统,在全省林业系统基层单位率先推行无纸化办公。网上办公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展示了形象,信息化让我初尝甜头!

几年前,我调后河保护区管理局任局长。此时,林业信息化已日新月异。国家林业局早已颁布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技术指南。但后河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却远远落后,除了几个用于生态旅游的监控摄像头,信息化建设成绩寥寥。上山巡护靠纸笔,下山总结靠记忆,数据存储分散,分析利用更是无从谈起。后河保护区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是秦巴、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区,自然地理条件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的核心地带,生态地位特别重要。而当时,国家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我们也提出保护区“三年省内前三,五年国内一流,十年国际影响”的目标,怎么实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护要上水平,技术必先行!因此我们决定从信息化建设入手,用先进的林业信息化手段,提升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于是我们考察、谋划、争取、实施、运行,通过几年的努力,后河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保护区上线了“1+N”信息管理平台(即1个管理平台,N个模块:包括科考、巡护、视频监控、森林防火、办公自动化、红外相机管理等N个系统),开发巡护监测App,安装50多个适时传输视频监控摄像头、使用200多台红外相机及管理系统,购买多架无人机,建成装有生态因子监测的生态物联网,拥有“两微一网”宣传平台,利用遥感地图进行保护监测,并将日常办公、资源管理、本底调查、标本管理展示、资产管理纳入信息化范畴,走出一条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回望信息化建设之路,有迷茫,有无奈,有艰辛,也有喜悦,但更多的是感慨!

(一)站在高山,才能极目远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化建设之初,为找到努力方向,我先后带队考察湖北神农架、航天泰坦、西安沣东、广东车八岭、四川唐家河、贵州梵净山、吉林长白山、湖南省林业厅信息中心、长沙规划馆等10多个地方,学到很多好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信息化软硬件刚使用就落后;硬件很强大数据很苍白,有的甚至没有数据,只有少量建设时的测试数据;展示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很多信息化对实际工作帮助有限。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更新太快,往往一个开发建设周期就有一次更新;系统开发预留空间不够,后期升级拓展困难;重视硬件建设,忽视数据采集;系统开发人员与林业专业人员契合度不高,懂林业的不太懂信息化,懂信息化的不太懂林业。

通过考察分析,我们确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想法:规划必须仰望星空,超前设计,只当领跑者,不当跟跑者,否则很快就会落后。要运用引领趋势的技术,如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托管、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等技术,甚至位置坐标都要考虑使用北斗(大地2000)数据;设计必须考虑功能可拓展性,使用模块化设计,可保持总体稳定、局部可拓展,并充分考虑标准和端口,便于数据共享,防止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实施中硬件建设与数据采集同步,防止数字化无数据;落脚点主要考虑“基础实用”,与工作紧密结合,不搞“高精尖”。

毛业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信息传输塔

毛业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信息传输塔

(二)脚踏实地,才能奋力奔跑!

脚踏实地就是逐个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人才,技术,资金。

缺少专业人才,尤其是缺既懂信息化、又懂保护区和林业专业的人才。怎么办?立马招人!三年时间,先后招入1名本科学历的通信工程专业人员,4名动植物保护和宣教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后河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数据采集和处理作人才储备。先后将3名年轻干部送至上级主管综合岗位及信息中心跟班学习,并参与上级信息化应用研发,进行实战训练。将在上级主管部门挂职负责信息化建设核心工作的人员引进回来,逐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规划、数据采集、实施、运维和使用的专业人才队伍。

技术是第二个条件。我们主要借科研院所的力量来做开发,用开放的心态建设信息化。先后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环所、三峡大学、吉首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各个应用系统,开发中注意融入后河元素,有的还取得了知识产权。与中国林科院生环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作为保护区的技术支撑单位,为后期升级拓展提供技术支持。聘请保护区首席专家,为后河保护工作和信息化建设把脉问疹。

资金从哪里来?首先是争取,我和班子成员往返北京、武汉三十余次,先后取得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支持,还在省林业厅信息中心的指导下,加入湖北省资源动态监测体系项目。其次是内部挖潜,将过去结余资金调整使用方向,盘活存量。第三是巧借外力,与其他单位合作,引进信息化实验研究基地,如三峡大学先后在后河保护区设立研究基地和研究项目,信息数据与保护区共享,在不增加建设成本的基础上完善信息化建设内容。第四是合理改造,将已有的部分视频摄像头升级改造成自动侦测设备和森林防火红外感应设备,节约投资。

(三)根植沃土,才能永葆活力!

根植沃土在这里指的是信息化建设与保护工作紧密结合,能得到广大干部职工接受认可,并自觉使用,只有这样,信息化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

我们注意紧密结合保护区的工作。为防止将信息化建设成果束之高阁,与实际工作脱节,我们充分注意围绕工作需要来建设。2016年底,为摸清保护区家底,并为信息化采集数据,实施保护区第二轮资源本底调查。为让本底调查享受信息化的红利,我们在2017年初开发了全国第一个科考App,并取得软件著作权,并率先用PDA采集本底调查数据,在采集制作标本时将传统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形成了拥有标本入库编号、logo标识、植物分类、采集地生境二维码信息、基因图谱等五维信息合一的新型标本。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标准和准确度,还采集海量的数据,仅照片和视频资料就达到近3T,同时还向科技部管理的国家标本平台上传照片7200余张。

资源巡护是保护区的日常工作,2017年也开发上线了巡护App,我们要求凡上山巡护者,必须持有安装App的移动终端。使用初期,App存在不少问题,表单设置与现实需求有差异、选项不全、路径选择较复杂……通过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工作的实际需求为指导,经过多轮修改优化,最终形成操作简单又实用的巡护系统。PDA数据采集系统均接入管理平台,并自动进行初步分析处理。这样,每个人每天或每月、每年共计完成多少工作量,走了多少公里路,拍了多少张照片,发现了多少动物和植物,一览无余。

我们注意让干部职工能懂会用。大家用才叫有用,大家不用就叫无用。保护区干部职工年龄、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认识水平有高有低,要保证最基层的职工都能运用自如,就得确保使用终端简单便捷,把复杂的问题留给后台的专业人员。只有系统终端使用起来像大家玩微信一样简单,这个系统才会有人用。我们对干部职工进行了无数次的培训,让年轻的同志带,手把手地教,慢慢地,干部职工逐步感受到了信息化方便与快捷,功能的丰富与强大,干部职工接受了!已在保护区工作39年的57岁职工邓权,上山巡护时,启动终端,拍摄照片,填写表单,上传数据,一气呵成。他说:“干了大半辈子的资源保护工作,‘一个本子一支笔,一袋干粮管到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四)付出了总有回报!

2017年4月,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份拥有标本入库编号、logo标识、植物分类、采集地生境二维码信息、基因图谱等五维信息合一的新型标本在后河保护区诞生。

2017年10月,保护区参与开发的科考App,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2017年11月,后河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信息化示范基地。

2018年4月,由原环境保护部牵头组织的国家七部委联合开展的“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中,后河保护区运用信息化为巡扩监测服务的做法,受到多名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8年7月,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同志在后河调研,多次称赞到“没想到你们的信息化建设得这样好!”

2018年9月,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全省保护地培训班上,后河保护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巡护监测的做法在全省交流。

毛业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查看信息化现场

一个个高兴的时刻,一个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国家林草局和省林业厅的对我们支持结出了果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