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4小時便利店少於上海?網友歸納原因為三個“半”

小花是一個經常加班到深夜的人,每次深夜打車回家,她都會和跟師傅說“您就停在那個亮著燈的7-11那就行”。“小區的樓下,只有這麼一家24小時便利店。”小花說,長年營業的便利店,就像是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一樣的存在,“需要的時候,它總是在。”

北京24小時便利店少於上海?網友歸納原因為三個“半”

24小時便利店

其實,深夜便利店的選擇並不算特別豐富,飯糰、關東煮、方便麵、咖啡,這些就是進店的人最常買的東西,更讓小花喜歡的,是幾個陌生人坐在一張桌子卻不覺尷尬的氣氛,“所以,有時候,即便不買東西,我也會在下車後先進店裡轉一轉,似乎只有聽了那聲在夜裡依舊有溫度的’你好,歡迎光臨’後,我才有勇氣哼著歌穿過黑漆漆的小區。”

凌晨的街角,溫暖的燈光,熱騰騰的便當和好看的飯糰壽司,還有一杯冒著熱氣的飲料……對於深夜歸家的“晚歸人”來說,24小時便利店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也是年輕人會關注的事物。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做“北京的24小時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麼?”,回答者超過了200人。名為“孟章”的網友將“帝都”24小時便利店少於“魔都”的原因歸納為三個“半”:半年、半邊和半天。半年,指的是北京冬季太冷,市民們都不願意出門而是選擇宅在家裡;半邊,指的是北京馬路寬闊且中間有隔離帶,所以只有半條路的生意;半天,則是說北京人的夜間消費習慣和上海有很大差距。

從數據上看,北京的便利店確實不如上海和廣州。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2017年,上海市便利店飽和度為3278,即每3278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廣州市便利店飽和度為3076;而北京市便利店飽和度僅為9620。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塊“短板”正在補齊。以我所住的勁松潘家園一帶為例,2017年,這個有著幾十萬居住人口的大社區,24小時便利店只有一家——7-11。而到了2018年,社區的24小時便利店已經超過5家,有本土,有外資。

我沒有進過深夜12點的便利店,可我走入過早上5點的便利店。我記得,那是3月份“倒春寒”的日子,時候太早,街邊的早餐攤點都還沒開張,我只能到便利店去買份早點。推門而入,一句“歡迎光臨”的問候,似乎立即隔絕了屋外的寒冷。令我驚訝的是,此時的店內已經坐了幾位客人——幾位身著工服的環衛工人。他們並沒有消費,只是靜靜地坐在桌邊,似乎要躲躲屋外的寒風,而工作人員也沒有特別關注他們,而是在結賬臺做著自己的事情。這種“漠視”,讓我頗為感懷。很多時候,人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漠視”背後的尊重。

當然,在我看來,正在補齊的“短板”仍有一個缺口,那就是區域分佈不均。我的印象中,全城的24小時便利店集中分佈在東北部,特別是東三環的三里屯、工體等人流聚集區,而西南部的24小時便利店則相對稀疏一些。所以,把區域不平衡的問題解決了,這塊“短板”也就不是“短板”了。

深夜的城市,故事仍在發生。24小時便利店,就像是城市的補給站,既售賣食物,也售賣溫暖。我們期待,每一座大城市裡,都有更多溫暖的地方,在深夜裡為“晚歸人”亮起燈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