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家長強迫和他人打招呼,這感覺有多難受?幾乎是“童年陰影”

本文為木蓮媽媽原創作品,圖片為木蓮媽媽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收藏。

相信很多朋友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和父母走在街上,迎面走過來一個父母的熟人,這時父母會與人打招呼。如果你沒有及時問好,父母就會拉著你說“XX,見人怎麼不打招呼呢?這麼沒禮貌,快叫叔叔(阿姨)”。此時的你,怯生生地咕噥一句“叔叔(阿姨)好…”。

常被家長強迫和他人打招呼,這感覺有多難受?幾乎是“童年陰影”

或者你怎麼都無法開口問一聲好,只想逃離這個尷尬的場景,有可能乾脆躲在父母身後。這種無法磨滅的童年陰影,影響過很多人。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多是“面子上”、“形式上”的。看到孩子沒有及時和熟人打招呼,家長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這孩子膽子小,真沒禮貌,讓外人覺得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教育好,會讓人笑話。

於是不斷地逼迫孩子第一時間去打招呼,以證明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受了良好教育、懂禮貌的好孩子。

可是教育孩子是要講究方法的,如果急於求成,往往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更恐懼見到陌生人,更恐懼與陌生人交往。

如何正確看待孩子“打招呼”這件事?

首先,每個孩子都有其性格特點,這不僅僅是由於後天的教育方式,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遺傳基因。如果父親或者母親其中一方性格內向,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遺傳這一特徵。而有的孩子天生大膽外向,樂於與別人交往,不可一概而論。

其次,我們要理解孩子的侷限性。在幼兒時期,他的世界是很小的,放不下太多人和事。他們全部的安全感都來自於父母、家人和熟悉的家庭環境。如果帶他到陌生的環境見陌生的人,孩子怕生、覺得沒有安全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件事,父母就會變得寬容很多。試想一下,寶貝在嬰幼兒時期,就會對熟悉的人熱情,而對陌生的人冷淡。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種冷淡會轉變為害怕。

這種害怕並不表示孩子有什麼不好的性格缺陷,反而證明了孩子的聰穎。他開始懂得分辨親疏、懂得自我保護了,身為父母應該覺得開心才對。

孩子的內心世界十分敏感,甚至連親生父母都無法做到完全瞭解。孩子不愛打招呼還有幾個原因。

1、在父母看來已經非常熟悉的人,在孩子的世界裡卻是完全陌生的。即使父母認為“這人你不是見過幾次了嗎?應該認識了”。可對孩子而言,僅憑几次倉促的見面,是無法將他定義為熟悉的人的,因也就無法發自內心地親近他。

常被家長強迫和他人打招呼,這感覺有多難受?幾乎是“童年陰影”

2、父母對打招呼的要求太高了。不能低著頭說話、不能聲音太小、要面帶微笑。這在父母的眼裡是“落落大方”,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太難做到了。明明自己已經好好地打招呼了,還是要遭到父母的責怪,索性什麼也不說了吧!

3、稱呼太多、太複雜。有時候大人都搞不清楚,孩子更是一頭霧水。“媽媽要我打招呼,我應該怎麼開口呢? 姐姐?阿姨?姑姑?算了,分不清,不說了。說錯了又要被大家笑我。”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打招呼”

在外人面前,儘量避免為了打招呼這件事而斥責孩子,不要逼迫孩子非要在當下說出那句“叔叔阿姨好”。本身孩子正處於一種排斥的心理狀態,充滿了不安。被父母訓斥會讓孩子覺得非常沮喪。

尤其是當著陌生人的面遭到了訓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會覺得非常羞愧。這種心理會影響他的自信,從而變得更加不愛與陌生人交流。下一次遇到陌生人時,他會產生更嚴重的牴觸心理。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溫和處理而不是逼迫。

點點媽媽帶著5歲的點點在小區裡玩,遇到了鄰居阿姨,阿姨很喜歡點點,就上前來跟她說:“過來讓阿姨抱抱,叫阿姨好。”可是點點並不熟悉她,害怕地立刻跑到了媽媽身後。

點點媽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她溫柔地說:“阿姨非常喜歡你,我們一起玩一會兒好不好?”點點還是沒有任何反應,堅持躲在媽媽的身後不出聲。點點媽此時並沒有堅持讓她出來打招呼,鄰居阿姨笑了笑也並沒有在意。

回家之後,點點媽耐心地詢問了不願意打招呼的原因。點點告訴媽媽,自己害怕,不想和她講話,更不想讓她抱。緊接著媽媽告訴她,鄰居阿姨並不是壞人,而是和我們住得很近的阿姨。

在電梯裡、小區院子裡已經見過很多次了,所以阿姨才過來和我們打招呼。如果下次點點再遇到她,媽媽希望你能嘗試著回應一下,阿姨一定會非常開心的。

第二天,媽媽和點點在電梯裡再次遇到了那個阿姨,阿姨笑著和點點打招呼。點點低著頭沉默了一小會兒,小聲地說了一句:“阿姨,你好。”可是因為聲音太小了,阿姨並沒有聽清楚。於是媽媽幫著點點解釋了一下,阿姨聽後誇點點是一個既勇敢又有禮貌的好孩子。

走出電梯,媽媽問點點,被阿姨誇獎你覺得開心嗎?點點回答道:“很開心,我以後看到別人還要說你好。”

家長朋友們要學會用溫和的方式處理問題,特別是孩子因不安、緊張和害怕而產生的問題。在孩子產生排斥心理的狀態下,一味地以逼迫的方式達到目的,不會收穫好的結果,只是讓當下的問題得到一時的解決,不利於長遠發展。

常被家長強迫和他人打招呼,這感覺有多難受?幾乎是“童年陰影”

切身體會孩子的想法,更容易理解孩子

並不只有小孩子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心理,我們成年人也一樣會。回想一下,在遇到你不是很熟悉卻又認識的人時,你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和他寒暄幾句麼?還是想假裝看不到就好了?你在和這些人寒暄時,內心是否有過緊張、不安,希望說幾句趕快離開?

相信每一條都說中了你的心吧。成熟的成年人都如此,更何況孩子呢。為什麼要去逼迫一個那麼小的孩子,主動向陌生人打招呼,甚至是接受陌生人的親親抱抱呢?要求是否太高了?

其實孩子在多數情況下,比成年人更容易和陌生人親近,只不過孩子需要一小段熟悉彼此的時間而已。不難發現,在家裡來客人時,小孩子往往在開始是非常安靜的,不愛說話。可是到了客人要離開時,孩子卻是最捨不得的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孩子對這個陌生人產生了安全感,願意和他交流。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不需要家長們過分焦慮。建立信任是需要時間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些時間。

以身作則永遠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法則

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熟悉的陌生人”打招呼,那身為父母就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遇到熟人、鄰居、朋友時,熱情地走上前去寒暄幾句。

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這樣做,就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舉動,慢慢地就會試著去模仿。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和老師,如果你是一個有修養、受歡迎的人,相信你的孩子也會是這樣。

不要輕易指責那些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們。兒童的心理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需要耐心和愛,才能澆灌出一朵絢麗的花。

我是木蓮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兼插畫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如果您在育兒路上,有關於孩子心理、飲食以及日常護理等方面的問題和困擾,可以來找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