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天,一個恐怕被嚴重低估的對手!

提起印度,大家總想到的幾個關鍵詞莫過於:種姓制度、雜技閱兵式、萬人掛火車、咖喱、牛、窮……

而提起印度航天,很多人也拿他們發射首顆通訊衛星時獨特的神牛祈福儀式開玩笑。

印度航天,一個恐怕被嚴重低估的對手!

經過了幾十年的積累,尤其是這幾年世界航天的快速發展階段,基本形成了這麼一個格局:美國在軍用衛星、科學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和商業航天等所有航天領域全面碾壓任一國家,歐空局在科學衛星、通信衛星和深空探測領域優勢明顯,中國在載人航天和應用衛星領域快速進步,俄羅斯雖在衰落但軍用衛星和載人航天領域依然實力強勁,日本在深空探測領域絕活頻出。

然而,這並不是全部事實,尤其是關於快速進步中的印度航天,先看一下印度近幾年的成就。

2008年,月船一號成功環繞月球,印度成為第三個探測月球的亞洲國家,比中國嫦娥一號僅晚一年。本月,月船二號即將發射,印度將一次實現月球探測“繞”、“落”和“巡”。

印度航天,一個恐怕被嚴重低估的對手!

2014年,曼加里安號成功環繞火星,印度成為世界唯一首次探測火星即成功的國家,世界第四個、亞洲第一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它目前仍在工作。

2017年,印度在一次火箭發射中實現了一箭104星,數量上是世界紀錄。

最近一次航天發射是4月1日,印度實現一箭29星,主載荷是本國的電子偵察軍事衛星,另外的衛星也非常國際化,來自美國、立陶宛、瑞士和西班牙。

在深空探測領域,印度在研任務很多。阿迪亞-L1號太陽探測器將在明年發射,Shukrayaan-1號金星探測器將在3年內發射,曼加里安2號將在下個窗口前往火星,進步速度很快。

印度航天,一個恐怕被嚴重低估的對手!

月船一號上有本國5個儀器,其他國家6個儀器

且印度航天有兩個很大的特點:

1.性價比極高。例如曼加里安運營至今總成本僅7000萬美元,大大低於歐美動輒數億乃至數十億美元成本,甚至還沒有好萊塢火星題材電影投資多。總任務次數也少,例如兩個月球探測器即計劃實現“繞落巡”,印度官方的說法是任務預算是國際同類的十分之一左右。

2.高度國際化。例如月船一號搭載了美國、歐洲等6件科學儀器,多次一箭多星任務幾乎全是美國載荷,曼加里安也與NASA的深空探測網深度合作,在研任務均有NASA、ESA、Roscosmos等深度參與。

印度航天,一個恐怕被嚴重低估的對手!

在火箭發射領域,隨著PSLV和GSLV火箭的逐漸成熟,印度航天發射的獨立自主性也在快速提高,逐漸減少對國外的需求,甚至在做各種國際發射生意。近幾年內,印度保持每年5-7枚火箭發射速度,這基本相當於中國在10年前的水平,火箭技術差距也大致如此。但是,印度的火箭發射訂單,還在快速增加。在國際化方面,印度的優勢明顯。

目前,印度也重啟了載人航天計劃,大概率會成為第四個有能力獨立載人航天的國家。

在人才儲備方面,尤其是國際人才方面,印度的潛力也不容忽視。筆者所在的大學擁有歐洲最大的航空航天學院,這兩年最大的海外生源地已經是印度,中國生源相比僅是個零頭。

印度航天人才的待遇也堪稱豪華。先鋪墊個新聞,紐約時報在2014年時曾經報道印度航天時做過一個調查,得出結論“印度初級航天工程師的工資大約是每月1000美元,還不到西方同類工程師的三分之一”。

但彼時印度的人均年度GDP僅為1570美元(中國當年為7680美元),美國為54700美元,印度人均GDP僅為美國的35分之一。以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看來,對本國航天人才的待遇已經足夠用“非常高”來形容。

龍與象之爭,必然是亞太地區航天事業的焦點。我們在努力讓龍“飛得更高”同時,還需留意大象的“悄悄漫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