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包青天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也是传统文化中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千百年来,包青天已成为清官的典型楷模,公平正义的化身,崇高的民间信仰。

正因为包青天的形象已经极大的文学化和宗教化了,我们今天来还原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先看看他做过什么官,多大的官,从他仕途发展的角度来看看古今官职制度的有趣对比。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包拯(999年-1062年)

需要说明的是,宋初的官制十分复杂,新旧职能部门互相重叠,虚衔和实职混杂,官职和荣誉称号难以区分,以今天的视角看实在是一头雾水,所以本文会尽力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描述,同时以今天的行政官制来类比,方便大家理解。(1079年北宋进行了官制改革后,就清爽条理多了,此为后话)

包青天实名包拯,公元999年出生,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他出生于宋真宗时代,23岁时宋仁宗继位,仁宗在位42年,包拯正好去世于仁宗去世前一年,所以包拯的仕途生涯和整个宋仁宗时代是同步的。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宋仁宗(1022年-1063年在位)

包拯年青时十分爱学习,27岁时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是古代最重要的考试,在今天也就相当于全国公务员考试和高考的集中考试了,第二年考试揭榜,金榜题名,包拯中了甲科进士,这相当于是第一批就被录取了。

朝廷给包拯的官阶是大理评事,具体职务是建昌知县。大理评事这个官阶多高呢,按字面理解相当于是最高法院的一个调研员,但是职务是知县,按今天的级别应该是个处级干部。

这里简单说一下宋朝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职、差遣三个身份,对应今天相当于行政级别、荣誉称号、具体职务。比如大理评事是「官」,类似于行政级别(省部级、厅局级),建昌知县是「差遣」,就是具体职务(省长、市长),而「职」属于荣誉称号,我们所熟知的「包龙图」就是来源于他的一个「职」,叫做「龙图阁直学士」,今天已经没有这个对应的制度体系了,但可理解为职称、学历之类(院士、教授)。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少年包青天

按照宋太宗定的标准,进士及第者「第一等为将作监丞,第二等为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可见包拯属于第二等的进士,在全国算是相当优秀的人才了。由此看来,当时只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录取为京官(中央官员),到地方担任的实职最起码也是副处级起步(通判相当于州县副职),这个起点还是很高的。

朝廷派包拯去建昌(今江西永修县)当县长,包拯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请求能够离家乡近一些,于是朝廷就让他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国税局局长(正处级)。但是包拯父母还是不愿意随行,于是他只好辞官不任,先在家照顾父母。

包拯在家这一呆就是十年,直到父母都去世,才再次到中央听任派遣,这时他已经38岁了。很快,朝廷派他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市)知县,县长任上干了4年,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府,按今天的行政级别,他已经是正厅级干部了,当时42岁。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44岁时,包拯又回到中央,升任殿中丞,后又升任监察御史,相当于先做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又做国家监察委员会委员,这个行政级别大概是介于正厅和副部之间。包拯在这个职位上做了3年,其中还担任皇帝的特别代表,出使了一趟契丹。

47岁时,包拯出任三司户部判官,宋朝的三司主管财政,但又涉及到国土、物资、装备、税务等一些事务,非常广泛而繁杂,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民政部+国资委+发改委+总装备部,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国务院了,我们权且称之为大内政部,包拯主管其中民政部的事务,判官是三把手,比副部长略低一些。

同年,包拯出任京东路转运使,宋朝的路相当于今天的省,京东路的范围大约是今天河南的东部和整个山东,宋朝的路不设最高行政首长,而是设四个司来共管行政事务,转运使是其中主管财政和税务的官员,还同时拥有监察权,我们可理解为常务副省长——这时可确定包拯已经是副省部级干部了,距离他正式进入官场仅过10年。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48岁,包拯调任陕西转运使,49岁,又任河北转运使,连续当两个地方的封疆大吏,在同一年,他又回中央担任户部副使,这是名副其实的副部长,这个副部长包拯一直做到51岁,可见,他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在内政和财税领域还是非常专业而适任的。

51岁时,包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前一个是荣誉称号,后一个是实职,这个谏院既属于谏议机构,又有一些监察权,但谏官主要还是一种虚职,实权并不大,如果一定要和今天对比,那就是政协了,包拯是谏院院长,也就是政协主席,当然,级别上没那么高,实权上更加没有,最多可算是个部级机构。

但是,鉴于包拯的资历和个人能力,可能他这个谏院院长还是很有能量的,历史记载他曾经多次弹劾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可见有时候是官位能让人变大,有时候则是人能把官做大。

53岁时,包拯「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包拯终于成了包龙图,以相当高的荣誉称号去当河北省的常务副省长,不知是否因为包拯在此期间向朝廷提过一些有关军务的建议,很快他被调任去做高阳关路(今天津一带,当时为宋辽前线,军事重镇)的安抚使,相当于省军区政委。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54岁时,包拯因为一些个人原因,自愿去一些政务简单的地方做地方官,先后做瀛洲(今河北河间市)市长,扬州市长,庐州市长,虽然官职降低了,但是「加刑部郎中」,所以官阶仍属于「副部级」——在这个级别上,包拯已经做了7年了。

56岁时,包拯犯了一些小错误,级别降低为「兵部员外郎」,又成为厅局级干部,去做了池州市长。57岁时又官复原职,去做江宁(今南京)知府,江宁府是江南东路的首府,属于副省级城市,包拯又再次回归副部级干部。

58岁,包拯终于担任著名的开封府知府,也就是首都市长,不过实际上是暂代,因为按宋朝体制,首都的一把手需由王储或亲王担任,级别是相当高的,但是在王室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也会由重要的大臣来管理具体事务,包拯就属于这一种情况,他的行政级别还没到首都市长那么高(副国级),所以只能叫代市长。虽然如此,也可见朝廷对包拯的欣赏和重视。包拯的开封知府代行了一年半时间,后来关于包青天的故事都是以这段经历为背景的。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59岁时,包拯做了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成为了最大的监察长官,也就是国家监察委主任或中纪委书记,不论权力还是级别都是相当高了,这时候可以算是到了正部级。同时,他还「兼领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相当于同时兼管了首都的财政、司法、治安和人事——可算半个首都市委书记。

60岁时,包拯连续弹劾了两任三司使——也就是前面说的大内政部长官,暂时没人能就任,于是皇帝就让包拯来兼任三司使,包拯再次做回了老本行,以三司的实际职权看,已经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秘书长,这意味着包拯的权力和级别已经达到了副国级的高度。

62岁,包拯「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类似于以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级别担任国务院秘书长。很快,又担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当然这可能是个虚职,不管怎么样,这说明包拯已经坐实了副国级干部的位子——在封建社会里,可说是皇帝之下能做到的最高的官阶了。第二年,包拯去世,享年63岁。

看“包青天”包拯的官场之路:58岁才进权力核心,最高做到副国级

开封包公祠包公像

简单总结一下,包拯的官场之路可说是开始得迟,但是升迁得快,38岁至48岁,这十年主要在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历练,其中有三年在监察机构,为日后的主要成就奠定了基础,48岁到58岁,这十年主要做封疆大吏,主管事务越来越综合,能力越来越强,58岁开始进入核心权力层,主管首都事务、官员监察以及国家内政,终于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