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有能在马上使用纯金属制造的长杆兵器的人吗?

竹笋念熊猫


说起骑马打仗,在冷兵器时代确实是十分有效的攻击方式,只不过,在马战,也就是骑兵之中,最有效的就是弓箭。不过既然此问探讨长兵器,那我们就只看长兵器。

对于长兵器对决,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三国演义》之中,如三英战吕布:“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

这样的描写对吗?其实基本上都是错的,在古代马战之中,基本上是不会有这种停住还在马上互殴的场景的。

因为马战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这也是为什么马战会逐渐取代车站,骑兵逐步取代步兵的理由。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推广马战,到汉朝马战则彻底地取代了车战。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其实马战更多的是在双方对冲之中,以兵器互刺,或砍,然后交错而过论生死的状况。

在《周礼·考工记》中,对此就有明确的记载:长柄兵器,以不超过使枪人身长的三倍为原则。但是也曾出现过超过人身长三倍、长达6米的长兵器。在战车成为战场主力(公元前16至前3世纪)的年代,攻击力甚强的矛、戈、戟、铍这些带有青铜刀尖的长柄兵器主要以刺为攻击方式,其中又以直刺最为常见。

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武侠小说之中的一寸长、一寸强的概念就非常准确了,所以长兵器往往是马战之中除了弓箭的首选。

那么冷兵器时代长兵器有哪些呢?

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这九种都是长兵器,其中还有较为常用的就是矛、戈。而其中钺多为礼器,叉、勾、环多不用于马战,棍之一物,多见装备不整之步兵,也不做讨论,还有镗,实则枪之变种,发明于明代,故而不单独研究。

枪与矛:

长枪和长矛,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只不过二者的相似度虽然接近,但也有区分,一般可从刃头的大小上分辨,矛头比枪头大,枪头比矛头细。在形状上也有所不同,矛刃又平又扁,怪异的形状很多,比如蛇矛,而枪刃通常设计成三角眼棱形,两面的中间线凸起,左右两侧二角突出对称。

这些兵器,可以说是马战之中使用的最多的兵器了,不过这样的兵器大多的制式,都是金属头配上木质的身子,一者善于把控,二者本身木质柄有一定弹性,在速度的冲击下不容易损坏,还有木质本身比金属轻,所以可以应用于枪矛的又一个用法,那就是远程投掷攻击。

那么这样的武器就没有纯金属打造的吗?其实不然。在古代冷兵器之中,有一种叫做透甲枪,其就因为身重尖利,可直接轻易击穿敌人的盔甲而出名,甚至有的盾牌也能捅破,这样的兵器其实许多人都曾经使用过,作为古代战争之中的一大杀器,如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唐名将李光弼就是使用者。

戟和戈:

戟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天画戟”就是属于其中的一种。

而且戟属于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可以阵上对敌人勾、啄、刺、割,杀伤力非常可观。因此用于实战对使用者技术体力要求极高,从出土的兵器看,大多数戟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肘。

戟类兵器,其中勾、啄是一项巨大的功用,这也就使其在制造工艺上,几乎不会选择纯金属制式,因为不够有弹性,在古代记载上也就没有多少人会用纯金属的这样兵器了。

至于大家看到的纯金属的则多用于礼器,用者就多了,是展示用,而不是真正实战。

槊:

提起这个兵器,第一反应就是马槊,也是槊的主要形态。属于重型的骑兵武器。其他槊,还有步槊和冒称槊的杂槊等分类。基本上,说槊,即是所指马槊。

而说起马槊,许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类似于普通的矛。但是实际上,从真正出土的地方,以及古代画作之中的研究,此兵器并非纯如我们想象,而是金属制造,类似加长版的长矛。

多数以木柄为身,但也有不少用金属制造,因为更适合破甲。至于使用马槊的人物就太多了,如南北朝时期,北朝著名猛将高敖曹。

又如唐太宗手下猛将尉迟恭,还有唐初猛将,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是的,你们没看错,程咬金可不是用的板斧,他最擅长的就是马槊。),还有知名的秦叔宝也是(也不是双锏)。

总而言之,如果说古代马战长兵器的话,那么枪是最普遍的兵器,那么槊就是最高级的兵器了。


井夫子


有人拿纯金属制造的长杆兵器,去战场杀敌,这是不太可能。

若是短武器,有可能!

这与和当时的冶炼锻造技术有关

青铜武器可以用用蜡造型。

就是先用蜡塑一个模子,然后再往里面倒青铜水,然后冷却以后,就取出来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青铜武器有个最大的短板。比较软的硬度不够,尤其是长的。也许遇到石头武器一撞就两段了。

长的根本就不实用,这种所谓青铜长武器可能连石头武器都不如。

但短点儿做武器头,那些还是可以的。青铜锋利程度还是比石头好的多。但是长了,那就呵呵呵了!

下图就是只是用金属做的枪头↓


看一下铁!

铁,生铁,必须要锻打以后才能变成武器。

因为锻打的过程,是把C更好的和Fe生铁结合,反复的锻打,反复的结合,而且C在Fe里面的占有率,影响熟铁的耐磨性和锋利性和韧性。

以古人的那种科学观,他是无法分清楚碳和各种微量原素在铁里面的含量,对铁的各种影响,他们只会锻打。

不过在古代,这种缎打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他可以把各种往铁里面加,然后不停的锻打,不停的揉合。


像勾践剑虽然是青铜武器,但也反复锻打才成了青钢合金,由铜、锡、铝、铁、镍、铬,硫等成分组成的青铜合金。而此剑之所以二千年不锈,就是因为剑表面上有一层铬。

这就是锻打进去的,这剑不知道经过多少次的锻打了,才达到这种水平!

所以,没有锻打过的武器,都是经不住战场的任何的敲打,砍杀的。

但是锻打,以古代的那种手工水平,是不可能打造出一个完整的长长的武器出来。

就是硬锻打出个长长的武器,那也是拼接锻打而成的。

头和干必须有一个接口。接口处毕竟不抗打,不抗撞击,在遇到强硬的武器的情况之下。会一分为二。在战场上会直接要了你的命的。

所以,在战场上是不可能用一个纯铁武器去长武器去对付敌人的,这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人说可以用生铁直接去对付敌人,这是外行话,生铁太脆,一碰即断,而且硬度韧度也不够,俗话也叫淬火不够。遇到硬点的武器马上裂口更不行!还不如直接用石头呢!



姐总结一下。

别被演义呀!评书呀!挥舞着百来斤的武器给震到了,以为还真是用的纯金属做的。那是骗外行滴!我们搞钢材的都知道那简直就是骗人的。


蓉儿是妹纸


必定不多,但是还是有的,五代猛将王彦章,就是王铁枪,另一个就是不太知名的王敬荛。

王彦章

此人相当生猛,光脚都能在荆棘丛中走一二百米。更是天生神力,就像孙猴子似的,太轻的武器不顺手,所以打造了一把混铁长枪,一般人根本拿不动。看下《新五代史-列传·死节传》记载:

彦章为人骁 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 军中号王铁枪。

此处虽然没有完全明确的说用的就是完全用铁打造的,但是如果如果不是应该不会有这个名号。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枪庙里供奉的王铁枪就是王彦章,柯镇恶的铁杖丢失,黄蓉就把那把供奉的铁枪给柯镇恶当手杖用。如果说王彦章的这个记载不够明确的话,那下一个王敬荛如假包换!

王敬荛

此人名声并不是太大,但是抵抗黄巢那一段还是很勇猛的。《旧五代史 后梁·列传十》

敬荛魁杰沈勇,多力善战,所用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三十余斤,摧锋突 阵,率以此胜。

这里说的很明确,“纯铁锻造”,不要看《三国演义》中动手就说武器70斤,80斤,更不用看《隋唐演义》里动辄500斤,800斤,那都是小说夸大,真正历史上用的兵器,一般都是只有枪头,刀头是铁的,杆都是木制,重量一般不会超过15斤,一般小兵用的更是只有3,4斤左右。王敬荛这种“多力”的,纯铁打造的长枪也只有30斤,但是即便是这样也足以傲视天下了。仔细注意下就可以发现,现在拳击运动,空手一局3分钟,而且专业运动员勉强能扛住,如果拿30斤重武器,估计1分钟都舞不好。更不用说杀人了。所以这个王敬荛绝对是大力士级别的人物。


胡侃解密三国


关于、使用铁枉兵刃的、咱们没有见过、我见过的、是清代用的长茅、是在沈阳故宫中所见、是茅尖一尺多长、是木杆的、在有用铁杆的、能是唐的、战将王颜章、不过那只是传说、矢短兵刃是铁打的没错、在博千物院、也没有听说那里有铁杆的、史记上也没听说有、没有证据、不能乱说话、这历史、不是在作假大空?据说王颜章、用的是铁镐与、李元霸对锤、当时镐把就弯了、李元霸用手一撸、就直了、这兵器还能打仗吗、各位你们都,怎么想的?????


用振江


绝无可能,就算人能勉强拖动,人加上武器的重量,马也负担不起。


陈正雄3


不可能,王彦章李存孝都是传说。


奥德修斯蛇夫座圣斗士


明朝四川总兵王挺一把变态的空心钢管刀杆全铁大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