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輸了大哭、衣服穿不好崩潰?這3個原則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有一段時間跟Eric玩遊戲,得非常“照顧”他的敏感

。跟哥哥一起玩桌遊或下棋的時候,只要是輸了就生氣,丟骰子點數少也生氣,必須要重來一次,而且得他贏,如果發現結果還是哥哥贏了,下一秒他就大哭了起來。哥哥也會安慰弟弟,“Eric,結果不重要的,丟骰子當然有贏有輸啦。” 但弟弟經常不聽,就哭著找媽媽。

但是另一廂,Eric卻在一些情況下特別“堅強”,比如玩遊戲不小心被推倒了,身體磕到地板,或者頭撞到沙發,我每次都趕緊跑過去看孩子的受傷情況,但也就見他含淚看著我兩下,然後摸摸自己受傷的地方,立刻沒事人一樣又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隊列裡,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更不會因此而退縮不前。

所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也許多多少少也會出現Eric的表現。說孩子害怕失敗嘛,在一些特定的領域上孩子真的是一碰就倒,孩子感情越來越豐富,對於負面和消極的情緒也越來越在意,因為不喜歡失敗的感覺,害怕失敗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所以讓孩子崩潰大哭,也不敢再嘗試新的東西。

但是,孩子也多多少少會在一些領域,不害怕失敗。他承受得住那個過程中的反覆挫敗,並且有著讓人驚奇的速度重新迴歸正常,問他難不難受,他會告訴你難受,但是他的表現和心情,卻又充滿著力量:雖然出現了狀況,但他能好好面對。

這種情況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仔細談談的話題。

01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英文叫Resilience,也稱為“復原力”或者“抗挫力”。關於心理彈性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孩子心理健康研究領域中,一直都是最熱門的研究之一。

事實上它是我們忍受痛苦的一種能力,是我們從生活裡無可避免的失敗、失望和痛苦中恢復過來的能力。即便成人,我們也是通過自己的心理彈性的高低,來應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

心理彈性之於我們的關係,就如同減震器之於汽車的關係。如果汽車沒有減震器,那麼每一次出行都會是一場“痛苦”,人生旅途如果沒有減震器也同樣如此,它會讓我們脆弱並且“不堪一擊”。假如身邊的事情總是讓我們心煩意亂,我們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憤怒和煩惱,那麼我們就很難過上幸福有效率的生活,也很難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遊戲輸了大哭、衣服穿不好崩潰?這3個原則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 心理彈性也是“成長型思維”的一部分

整體來說,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心理彈性,但是卻同時也擁有許多“脆弱和不堪一擊”。心理彈性既存在先天遺傳的影響,也跟每個人後天環境息息相關。它的形成既可以從生活中的成功經驗中引發的感悟,也可以緣於挫敗中學到的經驗,它既包含了對痛苦的解釋,也包含了對痛苦的接納。有時候,我們的心理彈性比我們想象中要弱一些,但有時候,它又會比我們想象中的程度要強。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個特徵尤其明顯。像我現在的兩孩子,無論Eric還是Joshua,在心理彈性上一定有他們現在還不大能“駕馭”的領域,但是又有一些領域,他們比我想象中還要雲淡風輕。

如果你覺得“這不是我家的情況啊,我家孩子任何芝麻點大的事情都崩潰”,那麼往往需要你再繼續重新梳理一下孩子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小事,找出那一個“哪怕生活給了孩子當頭一棒,但是孩子也做到了重新面對,並且克服困難”的一件小事。

它可以是孩子嘗試了兩次握筆的姿勢都失敗,但是第三次他握住了;可以是孩子總是把握不了如何把衣服穿好,但是在媽媽的引導下他積極配合把衣服穿得工工整整;可以是騎平衡車摔倒了,但是孩子揉揉大腿又繼續爬起來奮進……

不管怎麼樣,找到這些小事,因為你會發現,要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這些看起來很瑣碎的成功經驗,會是孩子成長中心理彈性的“最忠實朋友”。

02

如何在生活中播下心理彈性的種子

當我們手頭上積攢的例子,我們自己孩子的失敗和成功的例子都有了(如果還是覺得自己孩子的生活沒有“成功”只有“失敗”,請退回到前兩段話的內容,繼續再找),那我們才可以真正地幫到孩子培養自己的心理彈性。如果我們也想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同樣也可以這麼去做,有三個原則可以在生活中顯著有效得幫到我們。

  • 原則一:打破“糟糕的念頭”

當我們看到孩子崩潰哭泣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瞬間內心也覺得很煩躁?或者下一秒就泛起了很多的擔心,擔心孩子抗挫力糟糕不能面對輸贏以後怎麼辦?如果有,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糟糕的念頭”,我們要先丟棄這些念頭,因為它首先阻礙了我們發展自己內心面對輸贏得失的心理彈性,也同樣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的心理彈性受到影響。

真正對輸贏不介意,也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舉個例子,孩子丟骰子輸了,但實際上丟骰的結果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所以“我們想輸就輸,想贏就贏”的想法也是不存在的,我們沒有能力去判斷結果是什麼,更沒有能力去阻止結果的發生。

而在遊戲的過程中,參與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做錯。孩子既沒有在過程中做得不好,也沒有打擾到其他任何人的活動,那麼,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需要為這個結果承擔責任。當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會哭、會退縮、會害怕是人之常情,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並不需要為“自己的哭泣”而承擔太多的焦慮和恐懼。

所以很多時候,要培養任何人的心理彈性能力的第一點,就是放下所有對“從不”“總是”的執念,不要想著孩子總是害怕輸,更不要想著孩子從不接納結果,我們所需要想的,就是告訴孩子,“這個結果不是我們所控制,它是隨機的。”當我們越能夠自如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孩子也會從我們的言行中感受到我們心理彈性的力量。

遊戲輸了大哭、衣服穿不好崩潰?這3個原則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 原則二:給予“黑暗中的擁抱”

擁抱可以讓我們重新獲得力量,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更是需要這份全然不帶任何急迫目的的擁抱和陪伴。每個人都需要有可以傾訴的空間,即便是經歷過最痛苦的不幸的人,傾訴和擁抱都可以讓人重新積攢出力量,我說的傾訴,指的是細節。

當孩子失敗的時候,跟孩子聊聊失敗的過程和細節,這本身是有力量的,同樣是丟骰子輸的過程,完全可以跟孩子談談,“你很想自己能夠在這次遊戲中贏過哥哥,但是沒想到骰子丟出來的一個是6,一個是1,所以你輸了。輸的結果讓你心裡很不舒服。”

在孩子崩潰大哭的時候,不需要裝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想著趕緊去把這個事情翻篇,比如急迫地說“不就是一個遊戲嘛,結果有什麼大不了的。”“輸了啊,我知道你很難過,沒事我陪你,我們再來多丟一次,看看結果好一點沒有”。花點時間跟孩子在“失敗的過程中”停留多一會,讓孩子明白原來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被重視著,我們願意描述和聆聽細節的過程都會讓孩子感受到

心靈的聯結

這個同樣是“接納”的表現,會提問,而且不帶任何批判地聆聽,而且享受跟孩子聯結的感覺,同樣是面對失敗和挫折,願意接納的人,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環境,包裹住黑暗中的孩子,給予他真正需要的擁抱。

  • 原則三:嘗試用好“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Working Backwards)的用處,我曾經在早教啟蒙文章裡提過(參考文章:《劍橋大學給5歲孩子出的一道題,天賦培養的秘密在這裡(附資源下載)》),但實際上心理學上也經常用,我們叫“working-backward approach”,它的核心是“以終為始”,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對於任何人來說,失敗並不一定是壞事,我們從失敗中學到的可能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往往我們所見到的每一個成功,背後都是多次必然失敗的鋪墊。

我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來跟大家說下如何運用這個思維。2、3歲的孩子想嘗試自己好好穿衣服,但是能力不到,不管怎麼樣就是穿不好衣服,所以總是陷入一種循環,“想穿,穿不好,發脾氣,還是想穿,穿不好,又發脾氣”。這個時候,當我們運用逆向思維的時候,這個困難會更容易迎刃而解。

我們首先要先確定最終的結果全貌,這是我們的“終”。如果一個孩子自己能夠穿好上衣,那他需要做到哪些步驟?他需要先確認清楚標籤在哪裡,從而判斷正反面,接著把衣服套在頭上,然後伸左手找到左手袖口穿過去,然後伸右手找到右手袖口穿過去,最後要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樣才完成了穿衣服的全過程了。

接著,逆向思維策略就是讓我們按照這個最終的結果,反過來跟孩子練習“如何穿好上衣”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把穿衣服的困境,變成了穿衣服的遊戲。

  • 第一次練習

你先確認標籤在哪裡,判斷正方面,接著把衣服套在孩子頭上,然後你找到左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左手手臂穿過袖口,接著你找到右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右手手臂穿過袖口,這四個部分都是由成人主導,孩子輔助的過程。

接著,讓孩子獨立把衣服拉下來,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個便是孩子獨立完成的部分。

  • 第二次練習:

你先確認標籤在哪裡,判斷正方面,接著把衣服套在孩子頭上,然後你找到左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左手手臂穿過袖口,這三個部分都是由成人主導,孩子輔助的過程。

接著,讓孩子找到右手的袖子,把右手手臂穿過袖口,再獨立把衣服拉下來,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兩部分都是孩子獨立完成的部分。

  • 第三次練習

你先確認標籤在哪裡,判斷正方面,接著把衣服套在孩子頭上,這兩個部分都是由成人主導,孩子輔助的過程。

接著,讓孩子找到左手的袖子,讓孩子把左手手臂穿過袖口,再找到右手的袖子,把右手手臂穿過袖口,再獨立把衣服拉下來,捋一捋衣服的褶皺。這三個部分都是孩子獨立完成的部分。

……

以此類推,你會發現成人所負責的部分越來越少,而孩子能夠駕馭的環節也越來越多,在每一次練習的過程中,其實孩子都有參與“獨立完成”的部分,只要我們把獨立細分得足夠清晰,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他所負責的每一環節,就是他獨立參與的體現。

我們的孩子當然需要從失敗中學習,但是有時候失敗只是一個結果,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了失敗本身,對於孩子來說他是看不清的,他只能感受到這個過程是

多麼不舒服

所以幫助孩子拆解過程,安全地討論錯誤,嘗試錯誤,如果發現某一個練習恰恰是孩子的弱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環節多停留一段時間,多練習幾次,讓孩子也找到在這個過程中嘗試的機會,都會加強孩子在不擅長領域的心理彈性

當孩子發現自己也能夠專注在失敗的學習過程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而生活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每一個小事情,恰恰就是我們可以滲透的好契機。

遊戲輸了大哭、衣服穿不好崩潰?這3個原則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心理彈性這個詞,可以說的很大很深,但也可以很淺很簡單,它來源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實際上也跟隨我們一生,並且是我們遇到艱難時刻的自救能力的一部分。

大家別看我跟大家聊這個心理彈性的話題,好像說得很淡定、從容,但實際上我也一樣有特別特別難的時刻,難過的時候整夜整夜的失眠,躲在角落裡崩潰大哭,也有感覺自己像一個填滿著負面情緒的空心棉花,找不到可以承載我悲傷的安全之處。

我也還在努力跟自己在某一些事情上的“低心理彈性”學著共處,我不能說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遠離痛苦,但我知道我正嘗試著學著接受,並且重新找尋自己的位置。

在這個過程,幫助我積累去面對糟糕透現實的勇氣,恰恰是我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所積累下來的“高心理彈性”,不管是我在曾經給予過幫助的人留下的反饋,還是我身邊無論網絡還是現實親友所留下的鼓勵的話語,這些都會成為我身邊持續不斷的支持,讓我明白,總是有一些力量在後面託著我不離不棄啊,讓我不至於跌落深淵,也讓我安心去走好這段艱難的路。

其實無論孩子還是成人,我們都有各自的心理彈性,無論好壞高低,都是一輩子的修行。我們與其說在教孩子,倒不如是跟孩子共同成長。

我們從孩子身上看到的我們自己,一定比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的他自己,要多得多了,所以一起互勉啊。

遊戲輸了大哭、衣服穿不好崩潰?這3個原則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