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李蓮英照片

一、李蓮英是咋死的

1911年3月4日也就是辛亥年的二月初四,據說晚清宮廷的總管大太監李蓮英就死在了這一天,享年63歲。

這一日期的確定,來自《宮女談往錄》中那位老宮女的敘述:

“我很清楚地記得:這一年春寒,正月連續陰天,聽說李就是在連續陰天下得痢疾死的。正月二十九日得的病,夜間肚子絞擰般地疼,第二天發現有膿有血,得病以後,一點東西也不吃,到二月初四就死了。據他家人說,這叫鎖喉痢,死得非常快,究竟在哪裡死的,家裡的人閉口不談。出殯是在黃莊彩和坊。這時候的大清朝已經到了殘燈末廟了,尤其是李大總管,老太后一死,沒有多大權勢,家裡的子侄又怕招是非,所以喪葬從簡。”

李蓮英曾是慈禧太后生前的當紅太監,不過此刻太后已死,清廷也日薄西山,李大總管的死就未免有些悄無聲息了。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慈禧照片

當然,“喪葬從簡”也未必全是好事,比如在幾十年後,關於“李蓮英”究竟是怎麼死的,又成了問題。

有人說,李蓮英死於革命黨之手,因為這年正好是辛亥年;也有人說,李蓮英在討債時被人殺死。類似的說法,當然太不可信,畢竟李蓮英死時辛亥革命還沒爆發,而以李蓮英當時的年齡和昔日的身份,說他因討債而被殺,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對於李蓮英因“痢疾”而死的說法,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其家人故意釋放的煙霧彈,理由是正月天氣寒冷,不應是發痢疾的時候。不過,此說也無定論,畢竟病不由人,痢疾固然是夏秋常發,但也保不定四季都有發的可能。事實上,慈禧太后當年也是因為痢疾拖累而終,如果李蓮英也是得的痢疾而亡,倒也是主僕一場、難得的緣分。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此外,在20世紀80年代時,學者佟洵曾撰文披露1966年李蓮英墓被盜之事,文中最有意思的記載是:“李蓮英當時只剩下一顆頭顱,身子部分居然是長袍裹以棉花胎!”據說,盜墓之後,那顆被認為是李蓮英的頭顱被學生當球踢,還被扔進了廁所。後來,有人用糞勺將之撈了出來,埋到了一個山坡下,從此下落無人知曉。由此,有人認為這是李蓮英被仇家所害的有力證據。只是,按照以往“提頭來見”的江湖規矩,這墓裡有頭無身,行刺者留下頭顱而拿著身子去領賞,這實在有些不合邏輯。

之後,在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文史館研究員顏儀民發表了一篇名為《李蓮英身首異處之謎》的文章,其中提到:李蓮英出宮後深居簡出,但在辛亥年初,九門提督江朝宗突然請他到什剎海會賢堂赴宴。蹊蹺的是,當天的請客人還有一位,那就是在隆裕太后身邊的當紅太監小德張。赴宴結束後,李蓮英即在回家的路上遭到暗算。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因為怕人不信,作者顏儀民還在文中特別聲明,其原姓葉赫顏扎,叔父毓賢曾為山東巡撫,其父毓泰曾為江朝宗的機要秘書,這個故事他是從江朝宗的兒子江寶倉處聽來的。

不管這故事從哪聽來的,這個故事無疑有著重大破綻。道理很簡單,所謂“九門提督”也就是主管京城治安的步軍統領,辛亥年時步軍統領系正藍旗出身的烏珍,直到民國元年後,才改由江朝宗接任(烏珍於民國元年去世)。

試想,李蓮英死於辛亥年初,此時江朝宗正在陝西漢中鎮總兵任上,直到辛亥年爆發革命才逃回京城。之後,靠著與袁世凱的關係,江朝宗才爬上了步軍統領的位置(後改名北京衛戍司令)。如果說李蓮英死時江朝宗是步軍統領的話,此時他的恩主袁世凱尚在河南養病,這個位置哪裡輪得到江朝宗呢?

事實上,盜墓之說與頭顱究竟何人所有,其實也是個問題。且不說李蓮英有多處墓葬,即便恩濟莊太監墓那座是正主所在,在民國兵荒馬亂的年代,但凡像樣一點的墓葬幾乎沒有不被盜的,像李蓮英這種樹大招風的豪華墓葬,而後人又無權無勢的,倖免的概率大概只有個位數了,哪裡還等得到紅衛兵們光臨呢?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顆頭顱或許是其後人重新置放,他的所有者究竟是誰,還不一定呢!

不管怎麼說,李蓮英當時是死得悄無聲息,但關於他的死因及身後的各種傳言確是花樣百出,真假難辨。

二、李蓮英長得那麼醜,憑什麼混上高位?

李蓮英的死撲朔迷離,生前同樣是各種謠傳。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大太監李蓮英》劇照

有人說,李蓮英性本無賴,曾經私販硝磺而差點被抓下獄,後來僥倖逃脫,改行補鞋,因而有個綽號叫“皮硝李”。這個說法倒也不是空穴來風,不過說的並非李蓮英,而是其家族從事的行當,因為李蓮英8歲淨身、9歲進宮,恐怕還來不及學習補鞋販硝這門手藝。

李蓮英原名李連英,生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是直隸河間府大城縣李家村人。清朝時期,河間府盛產太監(崔玉貴、安德海、李蓮英的老家相距不過幾十里路),經常有人閹割了進宮去做太監,運氣好的還真發了財,家裡人也得到提攜。李蓮英淨身入宮,則是因為家中受人欺負,以此為自己和家人謀一條出路。

然而,李蓮英在宮中也不是一帆風順,與他同時進宮的安德海已是慈禧太后身邊紅人時,李蓮英當時還位居下層,直到安德海被殺後,他才得以嶄露頭角。

據說,李蓮英在宮中得以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善於梳頭,而慈禧太后對梳頭一事最為重視。當然,此說也未必完全恰切,因為《宮女談往錄》中的老宮女即說,為慈禧太后梳頭的另有其人,即所謂“梳頭劉”,如果李蓮英為慈禧太后梳頭的話,想必時間也不會太久。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作為宮中的大總管,李蓮英也並非浪得虛名,他對於宮中的各項管理工作也是精通熟練得很。比如宮中物品的陳設位置和禮儀程序,李蓮英無不爛熟於心,太監們遇到難題往往都要向他請示指教。碰到宮裡有喜慶等大事,李蓮英最善於安排調撥,樣樣完成得很出色,以至於其他王公大臣家有什麼喜事,特別是慈禧太后要駕幸的話,往往都要請李蓮英先來指點一下禮儀和佈置,以討得太后的歡心。

在《宮女談往錄》中,老宮女就將李蓮英比作“佛見喜”——“佛見喜”是東陵馬蘭峪產的一種梨,皮發黑,外表也不漂亮,看起來並不招人喜歡,可是吃起來又甜、又酥、又細、又嫩,慈禧太后喜歡吃,因而宮裡管這種梨叫“佛見喜”。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李蓮英之所以得這個綽號,那是因為李的外表長相難有印象分,但他當起差來,處處想得周到,“宮裡的行話叫‘兜水不漏’,讓老太后感到放心舒服,深得太后的喜歡”,“這位‘佛見喜’披星戴月,起早貪黑,勿勿忙忙而又有條不紊。……像遊湖這樣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嚴絲合縫,不經過他的深思熟慮是很難讓老太后舒心如意。”

近代聞人劉體智在《異辭錄》中說,李蓮英“在安德海之後,內監權勢莫逾於彼,然孝欽太后家法綦嚴,惟內務府中司員在其宇下,不能不常與周旋。當時大僚,幸邀慈眷而交通宮禁,或知之有素。外廷諸臣,莫得晤其人。蓮英從不輕出,識面尤稀。顯後晏駕之四年正月,火神廟會移於香廠,忽於遊人中,有人私語曰:‘此李蓮英也。’視之,乃黑醜大漢,適成其為北方之強者而已。”

如此段記載屬實的話,那麼劉體智見到的正是當月發病前的李蓮英,這個“黑醜大漢”的說法,頗為恰切。據《宮女談往錄》中說,恩濟莊關帝廟的西偏殿裡有一張李蓮英的全身坐像,高二尺上下,“看面貌:一張赭黃臉,高高的顴骨,兩頰略長,腫眼泡子,眼睛微合,大鼻子,厚嘴唇,長下巴。這確實是李蓮英,只是眼睛畫得差一些。他是胡椒粒眼,雖然小,但非常敏銳,這一點沒有傳神。看起來他是特意要把莊重樸厚的形態留給後人了。”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左為崔玉貴,右為李蓮英

從目前留下的歷史圖片看,李蓮英的相貌確實有些“佛見喜”。就這麼一位人物,在見證了半個多世紀的宮廷政治後完身而退,也不能不說是有些本事了。

三、李蓮英竟是個老實本分的人?

魯迅曾說,太監、鴉片、姨太太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既為“國粹”,自然源遠流長,比如太監這種,在中國少說也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歷代宦官之禍如東漢“十常侍”、明末魏忠賢等屢屢見於史冊,在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上,甚至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興衰。

像安德海一樣,李蓮英其實也曾介入過政治。1886年,李鴻章奏請朝廷派員檢閱北洋水師,慈禧太后擬派醇親王奕澴,而後者怕太后猜忌而主動要求讓李蓮英陪同前往,以示自己沒有二心。這一年,李蓮英四十週歲,或許慈禧太后也想讓他趁此機會出去風光風光,於是醇親王便作為朝廷正使、李蓮英作為副使,前去視察北洋水師。太監作為朝廷欽差大臣外出視察,這在其他朝代不奇怪,但在清代歷史上則是第一次。

這等事,要是換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翹上天了,李蓮英則不然。為避免別人說閒話,李蓮英出發前特別把慈禧太后破格賞給他的二品頂戴換成四品頂戴(按清制,太監最高只能是四品頂戴),然後規規矩矩跟著醇親王出發了。一路上,李蓮英絲毫沒有欽差大臣的架子,而是跟在醇親王后面好生伺候,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是專門派來伺候醇親王的。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醇親王照片

檢閱時,按說李蓮英也是檢閱人員之一,但李蓮英刻意和醇親王、李鴻章保持距離,他拿著醇親王的大煙袋,退後半步,低眉斂目,看起來就像是給醇親王站班伺候的。沿途中,李蓮英也不像安德海隨意結交地方大員,他基本不出去,那些準備好了貴重禮品想要討好的人根本進不了門。就這次出差來說,李蓮英算是給慈禧太后掙了面子,也堵住了那些大臣們的嘴,慈禧太后也喜滋滋地說:“總算我沒白疼他!”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李蓮英在為太后守孝百日後,在宣統元年正月底向隆裕太后請求退休,隆裕太后準其“原品休致”(享受原薪每月六十兩銀子的退休待遇)。當年二月初二,61歲的李蓮英黯然離開他生活了52年的皇宮。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蓮英心裡也清楚,慈禧太后死了,他的後臺也就倒了,與其被人一腳踢開,倒不如識相點早些離開,免得到時遭遇不測之禍。據說,李蓮英在離宮前辦了一件聰明事,那就是將歷年慈禧太后所賞的七大捧盒珍寶全部獻給了隆裕皇后,並說:“這是皇家東西,不應該流入到民間,奴才我小心謹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幾十年,現在年老體衰,乞求離開宮廷,所有這些寶物,奉還給主子”。這事讓隆裕太后十分滿意,所以李蓮英死後,隆裕太后還按大臣的禮恤賞給喪葬費2000兩。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李蓮英掌管宮中實權多年,貪權納賄在所難免,因而打他主意的人也為數不少。他當時這樣做,恐怕之前早有準備,七捧盒的寶物就是要留作脫身之計。如此看來,李蓮英的頭腦十分清醒。

李蓮英出宮後行為謹慎,輕易不出頭露面,也不與社會上的人交往,因為有傳言說他家財萬貫,怕有人綁他的票。隱居期間,李蓮英一再告誡自己的侄子們,“財大禍也大”,要時時警惕,但他的那些侄子們並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由此破家亡命。這是後話。

巧合的是,李蓮英為清宮服務了一輩子,他死的那年正好是清朝覆滅的1911年,而且正好是其出宮三年之際。

之後,李蓮英被安葬在恩濟莊,也就是專門埋葬太監的墓地。當然,同樣是墓地,各太監的身後待遇大不相同,譬如南邊墓地荒丘累累,一片淒涼,那是普通太監們的最後安身之所;北邊就大不一樣了,只見“矮樹蔥蔥,青磚瓦舍,頓時使人有枯榮懸殊的感覺”。由於李蓮英是六品太監,又是隆裕太后加恩禮葬,因而恩濟莊裡還修了一座石頭牌坊,上邊刻著“欽賜李大總管之墓”幾個大字。

據說,李蓮英曾用八個字總結了自己的一生,那就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實事求是地說,一個太監能做成這樣已屬不易。

李蓮英:可能是晚清最聰明、低調的太監 | 金滿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