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有生應感國恩宏”

我印象很深的一幅照片上,是楊振寧先生的父親楊武之留給兒子兒媳的兩句話,時間是1957年8月9日,地點在瑞士日內瓦。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故事要從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合作研究說起。1956年,楊李二人有關“宇稱不守恆”的論文發表以後,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轟動。楊武之先生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說這個楊振寧是我的兒子,請求周總理批准自己到日內瓦和兒子團聚。

當時,因為中美沒有外交關係,他們父子已經多年未見了。楊武之先生對周總理表示,見面以後,他想向兒子介紹新中國,並勸兒子回國效力。

周總理接信,立即派人到上海看望楊武之先生並協助他辦理了出國手續。

於是,當年6月,這一對久別的父子在日內瓦相會。父親謹記他對周總理的承諾,極其興奮地向兒子談論新中國的各種新氣象,新事物,新成就,甚至特地帶著兒子去日內瓦中國領事館觀看新中國電影的紀錄片。

楊振寧承認,父親是他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人。這不僅因為父親是傑出的數學家,帶領他走上了科學道路,而且還因為父親的人格特別是家國情懷給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楊振寧曾說,他和父親兩人都喜歡的一首歌是這樣唱的:“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隻手撐天空……”

但是關於楊振寧是否歸國,父子倆看法並不一致。楊振寧知道,新中國肯定需要他這樣的高級人才,但他正值事業上的黃金時代,依賴美國的科研條件,他肯定還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但此時若是回國,許多研究項目只能終止。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1984年夏攝於美國Brookhaven實驗室。楊振寧母親於88歲高齡做了一生唯一次的美國遊

兩人說到最後,父親也覺得,此事不可勉強。於是在離開日內瓦之前,他給兒子兒媳留下“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這兩句話。

父親這裡講“有生”,意思是可以從長計議,提醒兒子,報國不分早晚。

沒有回國不等於不能為國效力。自1970年代以來,楊振寧先是致力於“建造中國和美國友誼的橋樑”,繼而協助和支持中國發展科技和教育、培養人才,一直到晚年索性葉落歸根,在清華大學創辦高等研究院。2015年4月1日,他重新選擇,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理由很簡單,他說:“我的身體裡仍然循環著我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另一幅照片,拍攝的是楊振寧1970年代所工作的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中文校刊《石溪通訊》,介紹楊振寧轟動美國華人學界的一篇演講。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這次演講,源自楊振寧回國探親的“破冰之旅”。1971年,父親病重在上海住院,恰巧這時他在報紙上看到美國國務院宣佈解除對中美民間來往的封鎖的消息,便當機立斷踏上歸程。他後來回憶,當他乘坐的飛機經雲南入境中國領空時,他意識到自己回到了闊別23年的祖國,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一次,他在中國逗留四周。除了探望父母,他參觀了北大、清華和復旦三所大學,中科院的三個研究所,回到過自己中學時期的母校和幼年在合肥的舊居,還去了大寨。他在國內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周恩來總理接見了他,與他長談將近五個小時。

於是回美國後,他到多所大學演講,談“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演講的題目,就是這毛澤東主席的兩句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生動具體地介紹他在中國所親眼看到的一切。從學校裡的學生怎樣“開門辦學”,醫院裡大夫和護士怎樣採用針刺麻醉動手術,到工廠的工人在食堂吃什麼,大寨農民住房是什麼樣的,一直到上海的婦女有多大的比例穿裙子,其中又有多大比例是花裙子等等,他幾乎是帶著一種新聞記者的眼光,在作實地報道。演講中,他並沒有諱言“文革”為中國造成的混亂,教育和科研出現的停滯等等,看得出他是力求以一種客觀的態度來評價新中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總理

這篇演講在美國的華人中引起的震動。由此,新中國受到更多關注,成為令海外遊子神往的地方。支持新中國,熱愛新中國,一時間在美國華人特別是留學生中形成風氣。

鑑於楊振寧在旅美華人中的地位和聲望,1977年全美華人協會成立時,他被推舉為會長,歷史學家何炳棣是副會長。這個協會的任務,就是團結全美華人,致力於發展中美關係,向美國政府施加壓力,力爭早日實現中美建交。

1977年2月27日協會在《紐約時報》上刊登的整版廣告,以“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為醒目標題,要求美國政府放棄孤立中國的政策,儘快同中國建交。

1979年1月1日,美國政府順應歷史潮流,同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帆帆陪著我走過”



《晨曦集》裡還收入一張楊振寧和翁帆2005年2月攝於廣州的照片。照片上,楊振寧和翁帆身穿黑白條情侶裝在路邊長椅上促膝而坐,娓娓而談,兩人神態親暱,充滿溫情。大家知道,他們是2004年底在廣東登記結婚的,這張照片,可以算是新婚照之一。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十幾年來,楊振寧和翁帆在一起,自己也感覺年輕了很多。他的身體在翁帆的照料下,也一直非常健康。96歲的他除了增加了一支柺杖以外,看不出他有什麼變化,其實那柺杖並非必要,他藉助柺杖是為了走路可以更快。

不過翁帆對楊振寧的陪伴,並不意味著她是在犧牲自己成全他人,她和楊振寧是互相成就的。翁帆也有自己的事業,近年來一直在攻讀清華大學建築史專業的博士學位。她和楊振寧有共同的愛好,閒時一起讀書,唱歌,看電影,一起旅遊,但忙的時候,也是各忙各的。他們彼此尊重,這是他們長期保持和諧的基礎。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2017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慶祝楊振寧先生95歲誕辰



那麼,兩人是否也有過意見分歧呢?肯定也是有的。比如,楊振寧不大相信中藥裡的“補品”,但是翁帆要煲廣東風味的湯,肯定要放入一些“藥材”,楊振寧通常一邊喝湯,一邊說“不信”,但也必須接受翁帆的好意。

《晨曦集》的扉頁後面,需要插入楊振寧一幅近照,我向翁帆索取。我們拿它做好設計,送請楊振寧先生過目。楊先生說,“我不同意用這張13年前(攝於2005年)的照片,它顯得我太年輕了。我要再照一張換上來。”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於是他和翁帆商量,寫了一封英文信,裡面有這樣的句子:

I HATE pretension.

同時給我寫信說:“我恨不真,95歲的人不該裝年輕。”

顯然,他認為這關係到做人是否誠實,是一個原則問題。最終兩人就達成了一致,還用這張照片,但在下面加上說明:攝於2005年。

去年秋天,楊先生在電郵裡問我,“你看過‘小電影’《帆帆陪著我走過》嗎?”我說,“沒有,很想看。”於是兩天後我收到楊先生的快遞郵件,盒子裡面有一隻U盤。盒子外面印著“楊翁製片廠精製”幾個字,“楊翁”當是雙關語。

“小電影”不長,一共十幾分鍾。內容是楊先生和翁帆15年來生活片段的錄像剪輯,楊先生在片段之間加入字幕,寫下自己的一些感受。錄像畫面則記錄了十幾年中兩人一起到過的許多地方,有北京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等,兩人手拉手唱歌,互相問答對話,滿滿地都是真情流露,留下的都是難忘的記憶。

幾幅照片,告訴你楊振寧的故事

2018年5月,楊振寧和翁帆在《晨曦集》新書發佈會上

這部“小電影”的末尾,楊先生加入了這樣的字幕:

我今年96歲了,十分幸運,我還能走路,有時還去辦公室。我知道歲月不饒人,所以制此電影,來記錄帆帆陪著我走過的晚霞燦爛的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