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德經》必須提前知道的十大問題之二:道德之“德”

《道德經》分為“道篇”和“德篇”兩部分,那麼首先我們就有必要把“道”和“德”兩個字搞明白,最早的時候,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象馬王堆出土的帛本,就是這樣排列的,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版本,是三國時期王弼整理的版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後。

學《道德經》必須提前知道的十大問題之二:道德之“德”

不管怎麼排,“道”和“德”這兩個字是無論如何迴避不了的,首先我們要清楚,《道德經》是一篇對話式的著作,和《黃帝內經.素問》篇的體裁一樣,令尹喜一問,老子這邊一答,整篇下來,解開了關令尹喜心中與修道相關的謎團。

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也不妨設置一下場景,根據老子的描述,去想象一下令尹喜到底問出了什麼樣的問題,因為這些提問在經中並沒有列出來,這也很正常,本身就是令尹作的筆記,老子回答他的什麼問題,自己肯定一清二楚。

學《道德經》必須提前知道的十大問題之二:道德之“德”

那麼“道”和“德”究竟是指什麼呢?我們首先來說說“德”,從文字演變的角度來看,“德”雖然經歷了幾次演變,但區別都不大,直到現在,它要表達的意味仍然很明顯:

學《道德經》必須提前知道的十大問題之二:道德之“德”

我們可以看一下,古體“德”字,左邊是一個交叉路口,其實再古老一些,這個路口應該是十字形的:

學《道德經》必須提前知道的十大問題之二:道德之“德”

看圖中,一個十字路口,中間是一隻眼睛,這個代表我們的智慧,後來為了加重這個意思,金文寫法又在眼睛下面多加了一個“心”字,眼睛的上邊是一堅,代表目光,後來目光上加一點,強調目光的篤定,即非常篤定的目光,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在哪裡,沒有任何的疑惑。

這個就是“德”字的含義,所以古人講“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得到的“得”,得到什麼呢?得到自己準確的行進方向,就是這個意思。

學《道德經》必須提前知道的十大問題之二:道德之“德”

我們講一個人非常有德,德性非常好,是說這個人做人做事有原則有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怎麼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呢?當然不能靠瞎猜,而是要根據智慧來判定,當然後來形成了經驗,直接傳授給別人,別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也很常見,這個和智慧雖然沒有了直接的關係,但達到的效果卻都是一樣的,都是做正確的事,避免犯錯。

明白了這個,我們就給研究《道德經》打開了第一扇門,這會給我們以後的學習帶來很大的便利,研究任何經典,我們都要先抓關鍵詞,然後再抓整體框架,再抓邏輯主線,這樣學起來既不會累,也不會迷,更不會被困在繁瑣的文字章句中鑽出不來,最後學成個呆子,我想這是任何人都不願意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