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走進亳州市渦陽縣義門鎮,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築要數那座千年古寺。經歷700多年風雨,古寺幾經翻修重建,在色澤鮮豔的紅磚綠瓦裝扮下,越發年輕。然而,寺內一棵樹、一口井、一座殿卻是它厚重歷史的最好佐證,那些神秘古老的記憶依然永久保留。

百年風雨難掩歷史印記

義門清真寺坐西朝東,前大門兩間,磚瓦結構,上覆灰色小瓦,龍紋脊飾。二道大門為樓房式兩間兩層。踏入寺門,一座莊嚴高大的正殿便映入眼簾。幾位年邁的老人正坐在大殿門兩側的長凳上長談,像一個個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座承載他們畢生信仰的精神家園。

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大殿兩側各有五間講堂,在通向大殿的階梯旁,豎立著一塊寫有該寺簡介的金屬牌。清真寺管委會主任蔣敬華介紹說,該寺始建於元朝初期,總佔地面積近5畝,結構為大門、二門、內殿。禮拜殿氣勢宏偉,雕刻精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另有南北講堂各三間,女寺三間,水房六間。

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該清真寺是亳州市渦陽縣穆斯林活動的重要場所,1991年被渦陽縣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省宗教局評為安徽省和諧清真寺,2010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只有這個大殿還保留古寺最初的印記,有專家曾說我們古殿的磚雕比省博物館收藏的元代磚雕還要好。”義門清真寺的阿訇哈方印說。

幾經修繕大殿風貌依舊

據記載,義門清真寺始建於元朝至元十年(1274年),歷經元、明、清。道光三年忽遭天災,寺院被洪水沖塌淹沒,災後經穆斯林重建又復原貌。光緒二十三年又遇戰火,大殿被大火焚燬。1928年,由蓋永年社頭和廣大回民齊心協力重建大殿三間,北講堂三間。1948年,由鎖智賢鄉老接管清真寺的所有寺務,解放後,由政府撥給清真寺部分專款,規劃新建了講堂、水房、經營門面房等。

“文革”期間,義門清真寺也遭遇了和全國清真寺一樣的浩劫,整個清真寺被強行佔作他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經鎖智賢老人家多方奔走,才得以收回清真寺,並逐步進行了維修和重建。

“過去大殿是方五丈的,後來改成了方三丈,但樣式沒變,大殿南側是沐浴室,後來拆了,搬到了北側,前兩年大殿後面蓋了新浴室,北側那幾間房就閒置了。”清真寺附近的一位老人介紹說。

蔣敬華說,經歷多年的風吹雨打,部分建築頹廢坍塌。幾年前,經義門鎮黨委政府牽頭、寺管會及伊斯蘭信教群眾、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對清真寺進行再次擴建,歷時兩年。現在,清真寺環境優美,給人一種清靜怡人、整潔幽雅之感,且清真寺完全實現自養。

一樹一井見證古寺滄桑

寺院裡有一株大皂莢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覆蓋整個寺院的一半。據記載此樹和清真寺同代,植於元朝至元十年(1274年),樹高15米,圓周粗5米。“這棵樹是古寺真實年齡的最好佐證。”蔣敬華說。

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穆斯林在做禮拜前都要沐浴,而這棵皂莢樹就是為穆斯林淨身提供洗滌用品而栽下的。”蔣敬華說,在他的記憶中,樹上曾結過像扁擔一樣長的皂角,近年來,樹上的皂角越來越少。另外,原本寺裡還有一棵皂莢樹,因距離旁邊一間房屋太近,擔心房屋安全,皂莢樹被拔掉。

除了這棵頗具神秘的古樹,清真寺大門南側還有一口古井。蔣敬華說,古井是元朝青磚砌壘,青石井口盤頂,直徑約0.8米,深18米,由於長期取水,井口周圍被繩子磨出了很多半尺深的凹槽,後來為保護古井,就將它封閉起來了。

蔣敬華說,這口井是與渦河的水相通的,相傳曾有個商人向井中放了一隻鴨子,卻在渦河裡發現了它。這口井有一個很大的泉眼,直通渦河,過去曾有人不小心溺亡在井裡,穆斯林為取出被“汙穢”的井水,將泉眼堵住。

圖:李鴻冰

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你不知道的亳州義門清真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