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長壽工程的長壽祕訣

都江堰三大主體工程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修建都江堰的一切都直接取之於自然,藉助於自然,而又完全融於自然,建成後的都江堰不是一個獨立於自然的新建工程,而是成為與自然協調而不可分的一 部份。當一個生命體完全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時候,它的生命就同自然關聯起來了。自然不壞,他的生命就得以存在。這就是都江堰生命不衰的關鍵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秦帝國,從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到公元前207年帝國大廈轟然崩塌,前後只有短短的15年時間,卻給後世子孫留下了一大批宏偉工程,如萬里長城、都江堰、靈渠、秦直道、鄭國渠、秦始皇陵等。這些在今天看都具有相當難度的巨大工程,2000多年前的古人在沒有現代工具、器材和技術的情況下,能夠得以完成,有的甚至到今天還發揮著作用,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

秦朝的都江堰工程是一個長生不老、至今不衰的長壽工程,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都江堰三大主體工程,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洩洪排沙、引水疏沙等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消除了水患,並且變害為利,使天(泛指總的自然生態)、地、人、水四者高度協合統一,建堰2300多年至今發揮效益。

借自然之力以用其妙,化害為利,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直是人類科技發展的終極追求。2300多年前的都江堰設計者李冰並不知曉現代物理學的諸多名詞,憑藉對自然生命的觀察和感悟,設計出瞭如此完美的都江堰,雖經12次6級以上地震,三大主體工程依然完好,創造出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蹟。都江堰的成功得益於博大精深的儒、釋、道神傳文化。

都江堰——長壽工程的長壽秘訣

寶瓶口與離堆。圖左水道是寶瓶口,圖中山體是離堆

中國道家文化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師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說明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周圍的一切的關係。“天人合一”首先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統一的世界,都是由天地演化而來的,天下萬物之間是一種全息關係,即部分映射著整體,並凝聚著整體的各種信息,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就體現著這種理念。此外中華文化看問題,不僅重視全局、聯繫,而且認為這種聯繫是變化的,不是靜止的。都江堰工程的魚嘴分水工程將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區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佔六成,外江約佔四成,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二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潦災害。在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一天然調節分流比例的功能。魚嘴的設計在空間上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在時間上也考慮到了四季的水量變化對堰體的要求。所以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蘊含的系統觀層面博大精深,不僅僅體現在一時一處和一事,而是時空上的全面考量。

都江堰——長壽工程的長壽秘訣

江水分流為二

中國儒家文化崇尚以和為貴,對待自然的態度也是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並且敬天知命、感恩惜福。報恩體現在方方面面,對待自然(天、地),象對待父母一樣,按其本性來敬養它,這樣就能夠得到自然的恩惠。孟子說,不違農時,糧食就吃不完;不把細密的網撒向大湖深池,魚類水產就吃不完;伐木砍樹能遵守規定的季節,木材就用不完。這些理念在都江堰工程的設計上也有充分的體現,都江堰工程的設計和建造遵循江河水流的運行規律加以引導和利用,而其相關的維護工程 ——歲修及其之後的祭祀儀式直接表達出了對江水滋養的感恩。

二王廟三官殿,牆上鐫刻的是都江堰治水口訣

此外,飛沙堰的排沙功能利用的是洪水本身的衝擊力,用洪水自身的衝力自動排沙,中國古人智慧中的“四兩撥千斤”,太極中的雲手,借力打力在都江堰的設計中也有體現。

修建都江堰的一切都直接取之於自然,藉助於自然,而又完全融於自然。建成後的都江堰不是一個獨立於自然的新建工程,而是成為與自然協調而不可分的一 部份。世界上的一切成型的東西都是生命體,都會有一個生命史,都會有一個成住壞的生命過程。而今天,那些依舊矗立的偉大遺蹟,既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時刻叮嚀著後輩們珍愛祖先留下的神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