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的最後決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4月,可以說是大勢已定。在南歐,意大利早已投降,只有德軍元帥凱塞林率軍在意大利北部地區和盟軍頑強對峙;德國本土也已支離破碎,東線蘇聯紅軍全面攻過維斯瓦河和奧得河,正向德國首都柏林迅速挺進;西線美英盟軍攻破了齊格菲防線,跨過萊茵河,全殲了德軍西線最大的B集團軍群,德軍中僅存的最能打的陸軍元帥莫德爾也自殺身亡。德國已是山窮水盡,首都柏林面臨被蘇聯紅軍和美英盟軍形成東西合圍之勢;在亞洲,美軍已在攻打日本外島沖繩,進攻本土也是早晚的事,法西斯軸心國已是土崩瓦解。


二戰蘇德的最後決戰


這時,誰先攻佔德國首都柏林,已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成了一個政治問題。英美和蘇聯都明白,在這場戰爭中,誰的軍隊打到哪裡,誰就將在戰後對這些地區擁有支配權,政治制度就推進到哪裡,所以雙方都儘量想多佔些土地。為此,美、英、蘇三巨頭還特地在蘇聯小城雅爾塔召開會議,對戰後的勢力範圍進行了分配。然而,對於德國首都柏林,雙方都打著小算盤。對於蘇聯來說,衛國戰爭打到今天,傷亡了幾千萬人的生命,不最後拿下柏林消滅第三帝國,那是絕對不肯的。對於英美來說,掌握住了柏林,也就掌握住了德國,可以有效地遏制蘇聯在戰後的擴張。從軍事上看,蘇聯紅軍離柏林有100多公里,而美英盟軍離柏林還有400多公里,形勢對蘇聯有利。著名美軍戰將巴頓強烈要求首先攻下柏林,為此甚至不惜與蘇聯紅軍開戰。經過全面地考慮,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致電蘇聯領袖斯大林,決定將攻取柏林的光榮讓與蘇聯紅軍。這是因為一來盟軍確實離得較遠,對柏林鞭長莫及;二來德軍在柏林佈置了重兵,真要攻打恐怕得付出幾十萬人的傷亡,這在戰爭已必勝的形勢下是很不划算的。就算是希特勒肯把柏林交給盟軍,艾森豪威爾卻也不敢冒險和德國單獨媾和而得罪蘇聯人。美國人的算盤打得夠精的,不過,傷亡對於蘇聯人來說算不了什麼,他們要的是榮譽,是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