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学谁比较好?

兰亭轩主人


“快乐书法营”是学行草书的,行草作品曾经参加过国展,全国行草书大展,行书展,草书展,草书作品曾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近年来专注于行草书结构与造型技法方面的研究。不管水平怎么样吧,对草书算是有些学习实践经验。对题主的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章草高古,学草书必须涉猎,但个人不建议当主食吃。章草有隶书遗意,字字独立,适宜写小字,放大需要代入大的节奏和代入墨法的变化,不然会显得节奏平淡,墨色无变化。但加入节奏和墨色变化,会失去古拙的意味。章草的一些字法很独特,章草的符号不完全和今草,大草相同,对学习和观赏识读都有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毕竟作品是要给人看的。

大草,张旭《古诗四帖》是墨迹,看笔路,看墨法,好的印刷本还是相对不错的。但《古诗四帖》是张旭早年不成熟的作品,笔法上一惊一乍,章法上横撑的笔画和连续的同方向,同线性的转折,显得重复雷同,字法上相对也不规范。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张旭《心经》,笔法,字法,章法臻于成熟,习大草必涉。《断千字文》章法奔放激越,数字连缀成组成行,行列对比,字形大小对比反差极大;《肚疼帖》盘金屈铁,虽然字数不多,但比《断千字文》更具古意,这几本帖是学习大草的最好范本。

张旭《心经》局部

张旭《断千字文》局部

释文:登桓岱禅 主云亭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张旭《肚疼帖》

与张旭的相对肥对比,怀素《大草千字文》与张旭相近,但《自叙帖》,在张旭的基础上以瘦劲,细韧的线条为主。怀素比张旭减少用笔动作的变化幅度,多用中锋,少用侧锋,在字的造型方面加以秩序化,规律化,章法上行与行之间趋于简化,加之是墨迹,为习大草必学范本。

怀素《大草千字文》局部

怀素《自序帖》局部

黄庭坚是大草领域又一座高峰。代表作《诸上座帖》纵横舒展,一是极力倾斜,字与字,字组与字组之间摆动错位幅度极大,打破了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一味纵向的相对拘谨,二是笔画中段不断的提按动作,连绵起伏,避免了前人笔画中段快速掠过的单调。这两点对后世影响巨大,连赵孟頫的行书,在笔画中加以扭动,都参以黄庭坚笔意。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但学习黄庭坚大草掌握不好,容易形成习气,形成画字的毛病。黄庭坚草书也是学习大草绕不过去的门槛之一。

小草最好从孙过庭《书谱》或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上溯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草书九帖》,张芝《冠军帖》,以化合“内擫”和“外拓”。通俗的说就是将王羲之的相对“方”和其它人的相对“圆”比照,参合学习,避免形成偏于一面的单调和圆滑。

张芝《冠军帖》局部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王献之《委曲帖》局部 草书九帖之一

孙过庭《书谱》局部

明人王铎,祝允明,王宠,都有突出的优点,闪光点。比如王铎的奔放和丰富的墨法,朱允明的形式,笔意多变,王宠的古雅简约,理性冷静,都可以参照学习。也都可以作为入门的师范。不因为其年代近而轻视。

所谓“取法乎上”并不是以人的上为上,名的上为上,而是以法的上为上。历代名家,各有其过人处,都有可资为范的“上”法。

一家之言,谬误难免。但仍然希望对题主和喜欢书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欢迎指正,评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一丶草书先临习《草诀歌》丶《草诀百韵歌》丶再临习孙过庭《书谱》丶《智永真草千字文》丶王羲之《十七帖》丶《怀素小草千字文》丶《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丶怀素《自敘帖》丶《张旭古诗四帖》,广泛浏览黄庭坚书法名品丶祝允明书法名品丶文徵明书法名品丶王铎书法名品丶傅山书法名品!

1.临习《草诀歌》《草诀百韵歌》让你能有一个识草的基本功,让你培养习草的兴趣丶让你爱上草书!让你熟悉草书的基本法度!

2.习临孙过庭《书谱》,让你对草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基本了解,让你学习体验草书的常用笔法!诸如“草以使转为形质丶点画为情性”丶书法的“五乖五合”等书法理论,让你高屋建瓴丶受益终生!


3.临习《智永草书千字文》王羲之《十七帖》丶《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让你坚实草书基本功,熟悉一千个字的经典草书,在原有习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4.临习《怀素自敘帖》《张旭古诗四帖》,让你体验狂草(大草)之潇洒狂放与尽情抒情达意,体验草书意法之秘诀!


5.广泛浏览黄庭坚书法名品丶祝允明书法名品丶文徵明书法名品丶王铎书法名品丶傅山书法名品,让你开阔眼界,体验结字的险绝丶欹侧等等草书草韵!

二丶草书习练与临帖,可先在水写布上临习,再在宣纸上临习以体验笔法与墨法。

1.草书有法度丶有专用符号丶专用部件与结字规律与传统,用水写布临习很方便,对于熟悉草书法度丶专用符号等非常方便。

2.水写布对于体验笔法丶墨法与章法略显不足,后期草书的临习必须在宣纸上进行!

3.草书学习关键是字法丶其次是笔法墨法与章法,读帖悟帖与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应坚持不辍!


垂钓客关于书法尤其是草书书法学习的悟空问答数篇文章,敬请关注丶欢迎留言交流与评论!







落月湾中垂钓客


草书学谁比较好。如果你要我,我的选择肯定是张旭怀素。什么董其昌,米芾,黄山谷。祝枝山。我都不会选择。要学就学第一草书。我认为张旭怀素的草书比较好。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自己的目标。反正你认为那个人草书好你就学哪个,就这么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首先你得知道他的优点,他为什么值得你学习。你要得到什么。这是在学习之前要考虑到的。你也不要听人家说那个那个如何如何多么好。首先自己去了解去感悟。我认为这样比较好。



就如现在有许多人学怀素,多吧很多,但是很难有人把他学好。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的笔法,不懂的怎么用笔。所以才学不好。怀素的书法线条圆润刚劲有力,很多人都知道是用中锋写出来的。我问你会用中锋。你肯定说我会用中锋。你用中锋能写出这个线条来吗?写不出吧!其实不光是中锋还有执笔技法技巧,它们都有联系的。只要有一样做不到都很难写出这种线条来。


其实我对怀素线条,越来越有感觉。我的感觉好像即将要突破,现在有这种感觉。所以我越练越有信心。我也总结一些经验。等我练成了分享给你们,没练成也不好说对吧。我有视频的,但是是以前写的,现在写比以前更好。所以过段时间还会写。现在每天练习基本功。基本功越高写出线条质量就越好。

我的意思就是你了解谁你就学谁的,不要跟着别人走。因为别人了解的东西你未必能了解。不了解你怎么能学的好呢?学书法最忌讳跟风,学田楷的,大家都在学,结果满大街都是田楷好吗?

这是我个人看法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畅所欲言。喜欢就关注吧!


传承文化继承传统


问题:草书谁的好?

草书分为两种:章草和今草

章草是由隶书的草写发展而来,它的章法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不相连,除了写法和隶书不一样,章法上差不多,如下图:

章草著名的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皇象,代表作品有《急就章》。


自王羲之以后,章草逐渐没落,少有书法家问津。

直到元代,由于赵孟頫主张复古,开始有一些书法家学习章草,如宋克和康里子山。


第二种叫今草,今草又分为两大部分,小草和大草,大草又叫狂草。

今草的创始人就是书圣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学习草书的标准范本。也是学习草书必学的范本之一。


在小草方面,得王羲之衣钵的就是人们唐代的孙过庭了,他的代表作品《书谱》,书法和文章俱佳,是书法史上的绝唱。


大草(狂草)以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最为出名,二者同时被评为书圣,被称为颠张醉素。

张旭代表作品《古诗四帖》

怀素代表作品《自叙帖》


张旭怀素之后,在草书上有成就是黄庭坚和王铎了,二者同时在章法、用笔、墨法和书写形式上,对草书进行了创新,成为一代开山立派的大师。

黄庭坚草书

王铎草书


当代草书以林散之最为盛名,被称为“当代草圣”

上图是林散之草书作品《春晓》。

你觉得怎样呢?

看完的朋友赏个赞啦。


不二斋


草书学习不同楷书拿起笔来就可以学。楷书不存在认读方面的问题。而草书的第一步,要先学会识别要学习草书,先要认识草书。就如小学一年级的小盆友一样,要一个一个字的认会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所以草书学习,第一步要先认识草书。对草书的各种偏旁部首熟悉以后,再去考虑学习什么风格。


(子衿临孙过庭书谱局部)

草书的入门材料,一般多从智永千字文,集王羲之书草诀百韵歌等规范性的草书识认开始学习。而于佑任编写的《标准草书习字帖》,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草书各种部首偏旁的组合运用。是零基础草书入门的极好材料。
如果一开始便直接去练习张旭怀素等人的作品,第一是字不认识。第二是不明白草书中的规律。第三是不知道使转。第四是把手写滑。一旦写油滑,终身无救


(子衿临孙过庭书谱局部)

在学会草书结字方法以后,可以进一步的练习草书的布局,还是以独立布局的草书作品为临写范本。如王羲之十七帖,王羲之尺牍,智永真草千字文,赵孟頫草书千字文等 。在这之后,则选择一些平缓的草书作品作进一练习,如孙过庭书谱,贺知章孝经。
通过以上的训练以后,对草书的认识和笔法的掌控已经有了基础。这时再去考虑个人书风的发展方向



子衿书法


学习草书,王羲之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创造了“今草”,并留下了《十七帖》《远宦帖》《修小园子帖》《伏想清和帖》等经典。


尤其是《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历来为草书准则,此帖棱角分明,用笔圆方结合,字不相连气亦贯,因其运笔时笔气顺畅,笔势到位。

但是,因为此帖是刻本,字的结体可见,但墨气及笔锋转折处不可见。所以学习《十七帖》的同时可参考孙过庭的《书谱》。

书圣的墨迹未能流传下来,但孙过庭所处的唐代距晋不远,极有可能见过王羲之真迹,他的书法全宗王羲之法度,草法纯正,对后世影响极大。

《书谱》是书论名篇,论说精到,与王羲之相比,他的草书韵致逸气不如王,但法度更加严谨。

《书谱》出自《十七帖》,其意义在于对草法的传承作用,在二王手迹不传的今天,但《书谱》因距晋较近,保存完好,是入晋室之一桥梁。

所以,学习草书,可从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入手,二者结合临习。


此外,学习草书的同时,建议学一点篆书。草书以中锋行笔为主,不学习篆书,草书的根基不牢。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草书学谁的比较好?

建议“取法乎上!”

(一)学章草,就临写陆机的《平复帖》和索靖的《出师颂》、《月仪章》。

图一:平复帖(局部)

图二:出师颂



图三:月仪章(局部)




(二)学今草,就临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也可学怀素的《小草千字文》或孙过庭的《书谱》,其它的先不要学。





(三)学大草(狂草),就学唐人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这两个人都是狂草大师。张旭和怀素的大草,已达到顶峰,唐代以后无人超越。

我把学草书的路子给你指明了,下一步要认真临写,专工一帖,把帖子上的字临到七分像时,就可以出帖了。

本人只是针对题主所提的问题回答之,关于章草、今草、和大草的特点,每个古帖上都有详细的介绍,就不一一作答了。

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中州耕牛堂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这里我首推孙过庭,理由如下:

第一,合眼缘。学书讲眼缘,必须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对历代名家的碑帖进行选择,找到合适的碑帖,选好路子和方向,才能决定学谁。

第二,孙过庭是公认的对二王书法继承的最好的,据说,他临摹的王羲之作品,无人能辨真假,而《书谱》是他的重要成就。

我临的书谱

第三,书谱是历代现存不多的墨迹本草书,这点对书法临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第四,孙过庭的书谱有3700多字,比较全面的为书写者提供了临写的范本,解决了其他书法家字帖字数少的问题。

第五,书谱不仅字好,其理论成就相当巨大,在临习的同时,也学到很多书法的理论,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所以,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孙过庭的《书谱》是学习草书不错的选择。

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书谱》是学习草书的入门经典。



布谷公社


你一定要学习草书,那也不是不可以。现在我们学习书法,只有一个目的,玩自己最开心的事情,草书,可以给你很多开心。

草书分为唐代以后和唐代以前的草书。

唐代以前的草书有章草和今草。章草是汉代以隶书为本体的草书,今草是以楷书为本体的草书。

唐代以后,只有三种书法,即楷书、行书和草书。


与唐代以前不同,唐代的草书都是以王羲之书法体系的今草为主的书法。这种草书,以围绕楷书为本体。所以更接近我们现代人所习惯的草书。

所以,我建议一般还是从唐代的草书学起。

唐代的草书发展完善了王羲之的草书书法体系,是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草书体系。

例如孙过庭的《书谱》不但文字数量很大,而且还是很好的书法理论著作。学习草书,孙过庭的《书谱》应该是首选。因为,在草书经典中像《书谱》这样多字数的书法作品是非常稀有的。在学习《书谱》的基础上,还可以参考学习怀素的《自叙帖》。

孙过庭的《书谱》基本是“小草”。小草是一个一个独立的草书。单独看一个字是草书写法,而整体布局上看,也是一个一个的草书,所以叫小草。


而怀素的《自叙帖》是一个狂草书法作品。

也叫大草,就是非常草的意思。怀素继承了王献之“一笔书”的书法理想,书法非常飞动,往往一笔数字,奔放不羁,字字连缀,有时一两个字会套在一起,但总体布局却“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气场十分壮观。

不过这些书法还是有一定难度。初学书法最好打下一些草书的书法基础。首先学一下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这个草书教科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对于认识草书的基本规律还是很有帮助。

我们学习书法,最好首先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不要好高骛远。


千千千里马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其实我认为不管学什么书体,都有三个阶段。

1、筑基;2、博学;3、融创。

草书这个书体的起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毕竟书写成为信息传达和存留最重要的手段之后,写字的效率就成为所有书写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早在甲骨文时代,有些词汇简写和文字省笔就已经开始出现(我们不能想象巫蛊作为国家仅有的文字书写者在面对国家重大决策和占卜的时候,一刀一刀的慢速书写会故意出现错字)。

篆书时代的睡地虎秦简就已经有了比较简约快速的篆书,也有了更有隶书意味的风格,称为隶篆。

自汉代时,民间写隶多有草意,草隶,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或将行草书的笔法融于隶书之中,流行于后汉至西晋间,特点是存隶意,但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草、今草。如清朝郑文焯《草隶辩》中说:“草隶之制,盖源于汉,而名自晋始。”

中国第一个以草书闻名的书法家,当然是张芝。二王的出现,彻底的改变和决定了中国书法的进程。其中,王羲之对草书进行了规则化,减少字与字的连绵,强调草字的标准化写法,这被称为“法度”。王献之的一笔书强调了行气与气势,为后世的张旭和怀素的狂草奠定了基础。

“书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辈书家有两个:一个是曹魏的钟繇,一人是东汉的张芝。他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见孙过庭《书谱》)可见,对于草书,二王拥有的是规范之功而不是开创。对于草书的筑基阶段,从古至今,大家能给出的最多的答案非十七帖莫属。事实上深有道理。初学草书,排除气势、气韵这样的后阶段才有能力追求的东西,首先要建立法度和规则,让草书的体势和辨识度符合自古以来的公认标准,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快捷好看。建议深临十七帖至少3年以上,让法度成为本能,为后期打下坚实基础。

当进入博学阶段,建议大量临摹和精读二王各帖,不放过一个,从楷到草,均孜孜以求。在整个二王法系里既精且博,非二王作品但属于二王法系的比如孙过庭怀素张旭均以大量时间读帖,心摹手追,扩大视野、体会精神。

最后阶段是融创。只要是草书领域内的各类法帖,无不雨露均沾,如蜜蜂采蜜,有选择的强取豪夺和师法,开始融合创造自有面目。这个阶段可长可短,天资笨拙如我要用十来年,也见过聪慧及勤奋者只需要三五年就能进得去、出的来。如果按照赵孟頫那样的天资卓绝和勤奋如超人,或许只要数年就能登顶,更有林散之先生一生真行篆隶均有建树,晚年入草,三年即超凡入圣……说到此,泪双流,人跟人真的太不同了……

再往后的阶段,原谅我地界凡人不解天上风情,不便乱说。到了那个阶段,麻烦告诉我一声,带我上天或者实在不行给我留下百幅墨宝,我心足矣。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