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楷書值得堅持臨寫一輩子嗎?為什麼?

不二軒柳楷—李


對這個問題,我有幾點想法,說一說,請喜歡,關注書法的朋友指正,評論。

1.唐楷名家,除了學習顏真卿的楷書,利於寫大字,後世習學的人眾多外,褚遂良楷書墨跡《大字陰符經》,李邕楷書墨跡《出師表》可學。

2.智永墨跡《真草千字文》,更是最好的範本。這是智永受皇帝詔令,為浙東寺觀和王公大臣等高層書法教育所需專門寫的範本,和唐人的碑刻完全不同,更接近當時實用兼藝術表現的真實面目。

智永的楷書是行楷,法度嚴密而鬆放自如;且同帖楷書,草書對照,而草書又法度精嚴,雍容華滋。便於兩相參照學習和將來楷書向行草書過渡,畢竟楷書寫多麼精準,題款或日常參加社會活動,參加筆會,得用行草書書寫好一些吧。

3.歐陽詢,柳公權的楷書,所見者都是碑刻,經過刻工的二次加工,原作的風貌,筆道,多多少少有變形;最重要的是凡是為皇家歌功頌德,為死人碑文書丹,沒說的,要寫的整飭,規矩,拘嚴,差一點就是死板,做作。但這個問題不是他們的水平問題,是碑文必須這麼寫,再有水平,寫碑文也不能自由發揮。就象在正式場合,人們都要裝樣子一個道理。

4.宋以後直至當前,學界一直不提倡學習唐楷,尤其是歐,柳的碑文體唐楷。前幾年有幾位書壇大佬提出“激活唐楷”,提倡在唐楷的基礎上變成“今楷”,全都響應者寡鮮,全都無疾而終。

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對唐楷,主要是碑刻唐楷持批判否定態度。“柳公權為醜怪惡札之祖,自柳公權始,世始有俗書”,“截鶴續鳧,大小一倫”等評斷,還是有道理的。自唐以後,再沒有出現一位學柳楷的名家,也是有深層歷史原因的。

4.柳公權楷書的另一個問題,學不象,就啥也不是;學象了,就終生不變,象複製一樣。除非另起爐灶,別學一家。否則無法有任何個人的性情和表現。

柳楷風格,被柳公權本人寫到高度成熟,高度完美,後來的學習者,連一絲一毫髮展變化的餘地都沒有。學成了,一輩子就寫個複印柳體。想另學一家,已形成的思維慣性和肌肉記憶慣性,極難改變。

柳公權楷書,最好不學。更不要學一輩子。喜歡楷書,唐人中李邕,褚遂良,智永,元趙孟頫,魏碑中秀美一路《張玄墓誌》,《董美人墓誌》等都是好範本,何必非要走柳公權家的獨木橋呢。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柳公權,唐代著名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

他和顏真卿並稱為“顏柳”,因為書法風格不同,他們二人被稱為“顏筋柳骨”,他的楷書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柳公權的書法風格確實骨力強勁,筆畫瘦硬,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骨節”狀的豎畫和撇畫的起筆,像骨頭一樣給人堅硬的感覺。

另一個有特點的筆畫就是他的“捺畫”,其形狀就像大刀片一樣,瘦硬有力。

他的字的結構非常的緊密,字的腰部比較瘦,中宮收的很緊,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據說柳公權在世的時候,他的書法就非常出名了,而且還影響到國外,經常有外國人派使臣來買他的字,千金難買。

他也是一個很正直的人,有一次皇上問他怎樣學好書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就這一句,現在人誰敢回答?

不論是從人品還是字品,柳公權的字都是可學的,作為楷書入門字體是非常好的,他的用筆很複雜,有利於初學者用筆的訓練,我初學的時候就是學習的柳公權的《玄秘塔碑》。

關於他的書法值得寫一輩子嗎?其實我們當時的幾個同學也是這樣想的,覺得柳體太好了,要學一輩子。

可是隨著接觸的名家作品越來越多,發現真是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若死學一家,是很難領會到書法的妙處的,也很難去的長足的進步。

當然,如果你非常的喜歡柳體,把終身學習柳體作為目標也是可以的。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既然題主提到柳公權的楷書,就一定知道“顏筋柳骨”。那麼,“顏筋柳骨”的出處題主可知?如果不知,那我告訴你,提出“顏筋柳骨”者,范仲淹也!范仲淹《祭石學士文》中說:“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關於題主提出的“柳公權的楷書值得臨寫一輩子嗎?”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書貴瘦勁方通神!

為什麼值得臨寫一輩子呢?因為柳公權的楷書結體遒勁,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其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柳公權的楷書,追魏碑斬釘截鐵,點畫爽快挺秀。另外,柳公權是唐代書法大家,他的書法作品均是傳世的經典之作,並自成一家。




答主以為,做為一個書法家,或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一生能把一個古帖學好學精,並非易事。吳昌碩大師一生鍾愛金文《石鼓文》,他臨寫《石鼓文》可謂花費了一生的精力,最終把《石鼓文》臨寫得出神入化,成為現代人臨寫的範本。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高仿複製,而是通過臨摹法帖,深入瞭解原作精神實質,掌握筆法、字法特點,從中獲取技法精髓,為日後創作積累素材。


所以,我覺得,如果僅僅是喜歡柳體,並沒有做柳體傳承人的想法,也不想當一代宗師,那就沒有必要用一輩子的精力專工一家。況且,柳公權的楷書,除了剛勁有力,骨感突出,個性獨特以外,沒有更多的可取之處。尤其是兼容性不太好,這一缺憾對以後練行書或其他字體不利。

另外,題主在描述中說,欲將方筆變成圓筆是否可以? 這個問題要分別看,如果是初學,理應按照原帖的筆法書寫,比如《玄秘塔》,它用的是側鋒法,臨寫時必須用側鋒,並且寫得越像越好。倘若想臨出新意,只需改變臨摹意圖就可以了,比如,只取字法,將側鋒改為中鋒,甚至適當的融入其它元素,這樣的作法是完全可以的,在技法訓練方法上叫意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意臨法主要用於創作,藉以讀帖、取法。初學者不宜採用此法,容易弄巧成拙。

在學書法這個問題上,我一向主張博覽群帖,精專多臨,見識多眼界高,審美標準自然就上去了。臨摹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各種字體技法要點理解消化的怎麼樣,假如寫得再像,實際創作時卻用不上,那也是徒勞無功。

以上是我的觀點,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發佈的信息,會有預想不到的驚喜。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喜歡和對自己的脾氣亦或者有實際意義,完全可以。


不過學習書法要想寫出自己的風格的話,最好採取精通一家,甚至數家,然後遍閱古今百家為好。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古今的大書法家,實際上他們都是走的這樣的一條路,並不是完全給自己劃一個圈子,而一輩子在也不出,恰恰相反,他們都在不斷傳承前人精髓的同時,探尋更適合自己的書法風格之路,所以我們的書法才得以歷久彌新,不斷有所創新和變化,也因此永遠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基本上柳公權楷書楷書也是在不斷變化中出新的,比如從《金剛經》到《神策軍》《玄秘塔》等,風格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在如顏真卿的楷書也是如此。

實際上在楷書方面一輩子能夠精通一家楷則就已經非常了不得了。


柳公權的楷書個性非常鮮明,我們在臨摹學習或取法過程中,當然是越像越好,越能夠學到更豐富的書法技法和單字字形。不過也不要當做唯一的取法對象,不妨汲取其它書體字體的東西為我所用。


翰墨書道


寫一輩子,我怕還不夠呢。

我現在正準備把魏碑的筆畫特徵融入到柳體中去。


建議準備過渡到行書的朋友們,學習柳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因為柳體楷書,不但有勢,還有速度。

書寫柳體楷書,必須有快刀斬亂麻的決心和氣魄。


京東千里行書法


雖然,我的答題紅包被取消,可是,仍然給你一個正確的答案:任何一位書家的書體,都不能一輩子臨習。



說這句話,是有根據的,根據從何而來?

書史中,那些有名的書家,從他們的學書經歷來看,莫不如此,都是取法諸家,形成自家風貌。

如果,你聽到某某人,專學一帖,學了一輩子,那麼,基本可以斷定,此人非高手!

平心而想,即便王羲之,也不可能說他的字就一定十全十美,涵蓋各種書體精髓。當然,歷史上誰也不可能做到這樣,如果有幸從古賢那裡得到一指半爪,已成卓然大家!

王羲之,先從衛夫人,16歲後從王廙,20歲後學張芝。

趙之謙,遍臨百家,後見大字瘞鶴銘,頓悟。

文徵明,近學徐有貞等時賢,上溯晉唐名家。

等等。

所以,你說只學柳體,怕是難成!

其次,楷書貴乎高古,古從何來,從隸篆中來。



為什麼說楷書到了唐代,已達到頂峰?

這是因為書體的演變。楷書的演變,可以認為是去隸的過程,鍾繇的楷書,王羲之的,隋智永,隋等慈寺碑,包括褚遂良的雁塔等楷書,顏體的篆籀氣,都有一定的隸書味道在裡面,所以顯得古質。直到了晚唐柳公權,他將楷書裡的隸味可以說是完全剔除,所以而達到極則。

唐以後的元,明清,都講究復古,復古是什麼意思?就是往楷書裡,加入篆隸的元素,以顯得具有魏晉古意!

那麼,柳體固然精妙,但多為碑刻。



君不見顏魯公《自書告身》《竹山堂連句》乎?墨跡的感覺,和碑比起來,誰更易學呢?

最後,想說的是,柳體可以學上一輩子,但是一定要旁涉他書,旁涉墨跡,以柳為主。

如果認為這樣叫做“不專”,就大錯Dr.特錯了!


飛鴻踏雪


如果堅持臨寫柳體一輩子而不覺厭倦,一輩子都於其中體會到快樂、新意、自得……!又為何不可呢?有此境界的,恐怕古今也很少有人做到吧?


學書難就難在根基未立而見異思遷。也難在於陷入自己狹隘的窠臼難於自拔!

書法是抽象而又具象的一門獨特類藝。每一個人都可按自身學識框架來進行組裝,有的人只停留於技法皮象的模仿;有的人學古而不泥,不拘束於抱缺守殘造就的成功。


書內之技,是詩人的思維,學者的嚴謹,思想家的哲辨;而屹立於書外是人品、學術、藝術的統一。

於書法上下死功夫的,也類同於書法上見異思遷者,都脫不下“功利”名牌的外套。

如以親近自然之心態面對書法,何又在乎一家一派、一招一式、一筆一劃焉……?

[臨池管窺]關閱者謝!


臨池管窺


臨帖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取法。法從何取?臨帖中取。取法來幹什麼?為已所用。

初學書法,由生及熟。熟而後生。開始階段的生,是能力不足,心手生疏。經過不斷的磨練,由生轉熟。規則爛熟於心,揮運精熟於手,由熟而轉生。此時的生,是生產、產生的生。生出新意的生。


如果一輩子學習一個人的字帖,把這個人的精髄全部都洞悉以後,還在堅決的在他的字體中,不越雷池一步,便是在重踏他人的窠臼,雖工而不善。

學習書法有兩病。一是形骸尚疏,心昏手迷,不知揮運,動輒便易其道。一是亦步亦趨,固步自封,一帖浸淫多年,終無新意。此二者,皆學書之病。後者尚有工效,若前者,徒費年歲耳。

學習書法,不在於你能不能寫的和柳公權一模一樣。而是在於你能從模仿他的時候,悟出他的用筆方法,再用他的用筆方法,進行自己的創作。創作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本。是在有了對書法的深刻理解和精巧的揮運基礎上去創造的。

在你不能悟道以前,就規規矩矩臨帖。悟道以後,我現在說的這一切,統統都是多餘的。因為你已經有了你的見解。


子衿書法


您認為柳公權楷書值得堅持臨寫一輩子麼?

我是山人的生活感悟,社會問答達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聲明一點,我不愛好書法,我的字也寫得不好。正因為我從小到大字寫得不好,所以我對能寫一手好字的人都抱有敬佩之心,也很希望自己能寫一手好字。

七八十年代讀書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的字太醜,也向同學請教過,就是自己練不好。後來參加工作之後也買過幾本鋼筆字貼照著練,練了很長一段時間可進步不大。後來我得出的結論就是:練字也要天賦。我愛人讀的書不多,可是她能寫一手非常漂亮的鋼筆字。

我女兒從小就像她媽媽一樣愛好寫字,讀小學的時候鋼筆字就比我寫得好。後來上大學了有毛筆書法課,那段時間她跟著老師學會了如何寫毛筆字,老師要求她們臨寫的就是柳公權的楷書字帖。記得當時我專門在新華書店給她買了兩本柳公權楷書入門大字帖。

後來女兒參加工作了,也沒有時間寫毛筆字了。看著孩子留在家裡的那一套筆墨紙硯,還有家裡一些過時的舊書以及沒用的學習資料,我就有了寫毛筆字的念頭,這個念頭一直在腦子裡持續了有近半年之久,後來就轉化成了一種堅定的信念。

現在回過來想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我決定把練毛筆字當作修身養性的事情來做,另外還可以把家裡的舊書廢紙慢慢消滅掉,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我一做就是六年了。我臨寫的就是柳公權的《神策軍碑》和《玄秘塔碑》,六年來,我幾乎每天都在練。

毛筆都寫壞了很多支,墨汁用了無數瓶,就那兩本字帖翻來覆去地練。所以我的體會是,柳公權的楷書寫一輩子對我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練字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讓廢舊書紙物盡其用;二是修身養性。就像和尚唸經一樣,幾個字寫一輩子我都不會感到枯燥。

我雖然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我追求的不是把字寫得多麼的好,我享受的是那一種寫字的過程,那一種靜心安神獨處的境界。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