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楷書和王羲之楷書,誰的成就更高?

陰陽家6


謝邀,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原本一個問題不能這麼問,這就相當於一定要在梅西和貝利之間分個高下。這種假設性的問詢在藝術觀中是不應該存在的。

既然問到了,我們就來關公戰秦瓊一番,嘗試著梳理出一點脈絡,有利書法的初學者培育一丟丟正確的書法三觀。

我們先來說兩者的楷書在楷書歷史中的地位。

書譜記載王羲之曾經說過自己草書不如張芝,楷書不如鍾繇。這是可信的,我們把判斷標準推回那個時代就能知道。在魏晉時代,能寫楷書的不少,但能夠影響後世尤其是通過影響二王父子來影響後世的,僅此一人。可以說,鍾繇是真正將隸書楷化第一人,或者叫他就是楷書這種書體的奠基人也不為過。

當我們探討楷書發展史我們會發現,魏晉風骨的楷書瀟灑恬淡、個性彪炳,有天然之趣、無做作之嫌,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將楷書徹底擺脫隸意的桎梏,造就出了真正意義上的純楷書。

而楷書另一大高峰就是由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所代表的唐楷,來源於對魏晉楷書的學習尤其是王羲之,歐陽詢明顯的融合了北碑結字,顏真卿將王獻之一路的外拓法發揚光大,以篆籀筆法書寫楷書,而

柳公權融合各派,在楷書的結構合理性上做了最深入的研究。以技法論和書寫難度論,柳公權其實是楷書第一。但是,技法再無敵,也難以壓過氣韻高致這一中華古典美學的至高標準。

所以,王羲之代表的是純楷書的集成者和創造者,同時以其林泉高致的飄逸滋養了所有後世楷書大家,柳公權作為唐楷大家,可以代表唐楷的最高成就,讓楷書真正成為我們所能想到的樣子。

兩者對後世大家的影響力。

可以說初唐瀰漫王風,自從唐楷平地崛起成為通行楷書形態,在表面上王羲之的楷書退隱幕後,其實大大不然。

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晉風楷書一直在扮演書壇每一次革命的最豐厚的養料。楊風子、蔡襄、米芾、蘇軾、趙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王寵及後世所有碑派、帖派大家,無不在王羲之的各種翻刻叢帖如淳化閣、澄清堂、寶晉齋等等上面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尤其是承前啟後、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代書法巨匠——

王鐸,幾乎一生都在不斷、反覆臨習集王聖教序和淳化閣帖中度過。所有的書風的革新幾乎都是打著復古的旗號,王羲之已經成為中華書法藝術取之不盡的滋養源泉。

看起來,柳公權遠不具備那麼大的影響力,但這依然是誤解。

自唐以後,作為最完美的唐楷結字成果,柳公權深深影響著所有後世的書法大家,只不過都是用其結體而隱其過於剛烈的點畫筆法。這裡又可以說到王鐸,如果不是受到柳公權的影響,王鐸可能就定格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王派書風繼承者上,而很難產生足與懷素張旭三鼎足的王鐸狂草,更無可能成為後一千年書風變化的領航者。

所以,王羲之和柳公權,都是中華書法史上為我們所鍾愛的大家,沒必要在楷書上分高下,更何況,王羲之的楷書成就在他的所有成就中只能排名第三而已:小草、行書、楷書、章草。這樣的一代天驕,其實沒任何必要拿出來和任何後輩相比較。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敬請點贊關注,深夜碼字,不勝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


王羲之的楷書和柳公權的楷書誰更高明呢?這要從以下幾點說明。

  • ①內在美
  • ②外在美
  • ③傳承出處
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話就是王羲之無可超越,可能在潛意識裡給大家的信息就是柳公權的楷書不如王羲之,其實這是有些片面的,因為二者的水平高低根本不在一個參考系。

晉人尚韻,即使楷書也如此。
唐人尚法,即使行草也如此。

以前我曾說過“韻”和“法”的區別就是一個內在,一個外在,永遠沒法說誰更重要,但是通過世人的追求,總有不一樣的答案。

王羲之楷書,勝在韻,韻是唐後書家必爭之高處,以晉人為頂峰,只覺能登堂入室便到高處。追求這種內在美,是要建立在“法”之上的,好比,已經長的帥的人,一般都會追求才華,內涵。

柳公權楷書,勝在法,法度嚴謹,是後世初學比較看重的一點,用筆結構嚴謹,才能隨意變化而不逾規矩。所以後人學書,都是唐入手,漸追晉人。


柳公權的楷書勝在字號,唐人楷書是中楷,化而為之可寫大楷榜書。

而且榜書作品,以顏柳為基礎的表現力最強,雄強挺拔有氣勢。


而王羲之也勝在字號,字可隨意縮小,因為法度不那麼嚴謹,所以對用筆結構比較寬鬆,更能體現意韻,所以小楷最難在章法氣韻,而不在字形結構。

相對寫起來也非常快,古人寫魏晉小楷的速度比我們用硬筆寫行書是要快的,筆一落一起一個比劃組合就完成了,點兩下,可能就是一撇一捺。用筆非常輕盈,微小的力量變化,都可以形成點畫。


相比之下,各有優缺點。

但是在傳統的文人追求中,魏晉更勝一籌,所以王羲之楷書在深層面裡看,是水平更高的,內在上能表現出“韻”,而外在上,又可引申出下一點“傳承出處”。

傳 承 出 處

說到傳承,對比王羲之楷書與柳公權楷書,就是爺爺和孫子的區別。

柳公權的楷書來自顏真卿,歐陽詢。

顏真卿楷書來自褚遂良和張旭,在追還可以追到虞世南智永等等,總歸出自王羲之。

歐陽詢楷書,早年學魏碑,後直接出於王羲之。

為了對付“槓精”,我把字帖中的跋尾排了照,並且畫線出來。

學逸少變其法 真行出於大令

楷結構來自樂毅論,行來自蘭亭序(禊帖)

依然沒能脫離二王。

相對於柳公權來說,王羲之的楷書是“爺爺輩兒”的,甚至是祖宗輩兒的。

這二者如何相較高低呢?


回到正文第一句,為何世人都說王羲之無可超越?

因為二王字得中和之氣,學習之後,可險,可正,可秀,可媚~總之可變萬家。

但是柳字,學完就是柳,想變是不可能變的了。


究其根因,就是在“法度”上,因為唐楷法度太嚴謹,學了就是定法。
而二王的法度非其重點,全憑韻勝,所以學起來能各得一面。


其實無論在學習的角度,還是後期的精神追求,王羲之都是稍勝柳公權。

但話說回來,勝的不是個人,而是朝代。

是文化背景,書寫習慣,晉人最值得推崇,而非一人一字之勝。

至於說王羲之,不過是因為王羲之在晉人裡最突出罷了,如最突出的人姓趙錢孫李,那自然就要換人的。


如果同意,請點個關注謝謝。


梁宇航


我認為柳公權的楷書成就更高。但王羲之總體的書法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肯定要比柳公權的要高,而且柳公權幾乎很少見到其行草書法,而王羲之其成就就在楷書方面。柳公權主要的功績在於它的楷書書法,而王羲之的主要功績是在他的行草書。

我認為王羲之之所以要比柳公權有名是因為王羲之行書、草書是已經到了這個書體最高峰了,無人能及。而柳公權的楷書書法還沒有達到最高峰,其成就相比於其他書法家來說,比方說歐陽詢、趙孟頫都是各有千秋,難分伯仲,因此,在楷書這個書體中,柳公權並不是最出色的。

柳公權生活得唐朝,正值楷書書法的鼎盛期,其法度傳承有時代獨有的特色,而王羲之的年代 ,其書法主要在行草方面 ,楷書在魏晉尚未成熟,因此其成就不高也就容易理解了。

假使王羲之生活在唐朝,其楷書成就未必輸於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但是這樣一來他行草書如何,就難說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不懂書法,只是知道二人都是大書法家,看柳公權的字,結構緊湊,廋骨麟恂,好象十七八歲的少女,亭亭玉立,清秀脫俗,靜逸超群。看王羲之的字,風流大度,高貴典雅,象三十多歲的少婦風流中隱含大氣,莊重時又顯嫵媚,二相比較王羲之楷書似大家閨秀,柳公權楷書就是小家 碧玉


歲月悠悠73399941


我覺得沒必要比個高低。王羲之留下的大多都是後人仿的。柳公權留世的大多是碑刻,墨跡很少。柳公權本來就傳承於王羲之,仔細觀察柳體的好多結體和筆法來源於二王。主席說過,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書法風格體系也是各有所愛。我們取長補短就好了。多學柳少師的骨力。多體會王右軍的內斂,多變,柔美。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這裡我說一點自己的體會。由於我們大多數朋友都是臨習的柳公權的碑帖,臨碑帖的時候,一定要透過刀痕見筆痕。臨的差不多了,有基礎了,一定要同時臨習行書(個人覺得學柳體的朋友,可以臨二王的貼,追本溯源會對您有幫助),不然會容易越寫越死,走不出來。書法不但要有骨力,也要流暢,柔美,多變。總之就是以楷書為根基,書寫加速的同時保證結體的美,線條有力量。同時通過對行書的練習,從而使楷書不至於太呆板,單一。使單字也好,通篇也好,能自然協調的表達出來。個人見解,大神們多指正。


海瀾雲閣a


王羲之肯定超越柳公權了。王羲之字飄灑,俊美,有法有韻有雅有趣有神。柳公權有法有勢有趣有雅,妙品而已。王羲之大字比較少,柳公權大字多。楷書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王羲之的活潑,靈秀。柳公權的拘謹,大字略有氣勢。行書草書王羲之高超多了。


椰島之舟


誰的成就更高?王羲之【東晉】(321–379)山東人。史上至今,人稱"書聖"。柳公權【唐】(778–865)陝西人。唐朝著名書法家。他們所屬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書寫風格不同。王是柳的老師,柳則是高徒。非要比個高低、比成就大小,有點不切實際,亂點鴛鴦譜了!他們既是書法傳統文化的開創者,也是書法傳統文化的奠基人,更都是歷史上著名書法家!時至今日,仍然是我們書法學習的名師大家!本人不贊成比成就的提法。


任延梅1


尚韻的東晉時期和尚法的唐代。這兩個時期的書法截然不同。而真正體現中國書法的是“韻”。而東晉時期正是開放尚韻的時期。唐法只是在單個字上豐富了結體的嚴謹。這嚴謹豐富了筆法大大失掉了神韻。所以王羲之楷書比柳公權楷書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更高


上善若水93822221


四個人:一個在山頂,一個在山腰,兩個在山腳。山腳的一人問旁邊正吃西瓜的樵夫:山上那兩個人哪個爬得高些?樵夫仰頭看看,低頭吐掉西瓜籽說:以我的身份說了你也不會相信;你還是先找到上山的路,爬上去看看就知道;不過這山常年雲霧繚繞,溝壑縱橫,你能找到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