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楷书值得坚持临写一辈子吗?为什么?

不二轩柳楷—李


对这个问题,我有几点想法,说一说,请喜欢,关注书法的朋友指正,评论。

1.唐楷名家,除了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利于写大字,后世习学的人众多外,褚遂良楷书墨迹《大字阴符经》,李邕楷书墨迹《出师表》可学。

2.智永墨迹《真草千字文》,更是最好的范本。这是智永受皇帝诏令,为浙东寺观和王公大臣等高层书法教育所需专门写的范本,和唐人的碑刻完全不同,更接近当时实用兼艺术表现的真实面目。

智永的楷书是行楷,法度严密而松放自如;且同帖楷书,草书对照,而草书又法度精严,雍容华滋。便于两相参照学习和将来楷书向行草书过渡,毕竟楷书写多么精准,题款或日常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笔会,得用行草书书写好一些吧。

3.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所见者都是碑刻,经过刻工的二次加工,原作的风貌,笔道,多多少少有变形;最重要的是凡是为皇家歌功颂德,为死人碑文书丹,没说的,要写的整饬,规矩,拘严,差一点就是死板,做作。但这个问题不是他们的水平问题,是碑文必须这么写,再有水平,写碑文也不能自由发挥。就象在正式场合,人们都要装样子一个道理。

4.宋以后直至当前,学界一直不提倡学习唐楷,尤其是欧,柳的碑文体唐楷。前几年有几位书坛大佬提出“激活唐楷”,提倡在唐楷的基础上变成“今楷”,全都响应者寡鲜,全都无疾而终。

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对唐楷,主要是碑刻唐楷持批判否定态度。“柳公权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公权始,世始有俗书”,“截鹤续凫,大小一伦”等评断,还是有道理的。自唐以后,再没有出现一位学柳楷的名家,也是有深层历史原因的。

4.柳公权楷书的另一个问题,学不象,就啥也不是;学象了,就终生不变,象复制一样。除非另起炉灶,别学一家。否则无法有任何个人的性情和表现。

柳楷风格,被柳公权本人写到高度成熟,高度完美,后来的学习者,连一丝一毫发展变化的余地都没有。学成了,一辈子就写个复印柳体。想另学一家,已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肌肉记忆惯性,极难改变。

柳公权楷书,最好不学。更不要学一辈子。喜欢楷书,唐人中李邕,褚遂良,智永,元赵孟頫,魏碑中秀美一路《张玄墓志》,《董美人墓志》等都是好范本,何必非要走柳公权家的独木桥呢。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他和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因为书法风格不同,他们二人被称为“颜筋柳骨”,他的楷书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柳公权的书法风格确实骨力强劲,笔画瘦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骨节”状的竖画和撇画的起笔,像骨头一样给人坚硬的感觉。

另一个有特点的笔画就是他的“捺画”,其形状就像大刀片一样,瘦硬有力。

他的字的结构非常的紧密,字的腰部比较瘦,中宫收的很紧,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据说柳公权在世的时候,他的书法就非常出名了,而且还影响到国外,经常有外国人派使臣来买他的字,千金难买。

他也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有一次皇上问他怎样学好书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就这一句,现在人谁敢回答?

不论是从人品还是字品,柳公权的字都是可学的,作为楷书入门字体是非常好的,他的用笔很复杂,有利于初学者用笔的训练,我初学的时候就是学习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关于他的书法值得写一辈子吗?其实我们当时的几个同学也是这样想的,觉得柳体太好了,要学一辈子。

可是随着接触的名家作品越来越多,发现真是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若死学一家,是很难领会到书法的妙处的,也很难去的长足的进步。

当然,如果你非常的喜欢柳体,把终身学习柳体作为目标也是可以的。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既然题主提到柳公权的楷书,就一定知道“颜筋柳骨”。那么,“颜筋柳骨”的出处题主可知?如果不知,那我告诉你,提出“颜筋柳骨”者,范仲淹也!范仲淹《祭石学士文》中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关于题主提出的“柳公权的楷书值得临写一辈子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书贵瘦劲方通神!

为什么值得临写一辈子呢?因为柳公权的楷书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其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柳公权的楷书,追魏碑斩钉截铁,点画爽快挺秀。另外,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作品均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并自成一家。




答主以为,做为一个书法家,或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一生能把一个古帖学好学精,并非易事。吴昌硕大师一生钟爱金文《石鼓文》,他临写《石鼓文》可谓花费了一生的精力,最终把《石鼓文》临写得出神入化,成为现代人临写的范本。


中州耕牛堂主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是高仿复制,而是通过临摹法帖,深入了解原作精神实质,掌握笔法、字法特点,从中获取技法精髓,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


所以,我觉得,如果仅仅是喜欢柳体,并没有做柳体传承人的想法,也不想当一代宗师,那就没有必要用一辈子的精力专工一家。况且,柳公权的楷书,除了刚劲有力,骨感突出,个性独特以外,没有更多的可取之处。尤其是兼容性不太好,这一缺憾对以后练行书或其他字体不利。

另外,题主在描述中说,欲将方笔变成圆笔是否可以? 这个问题要分别看,如果是初学,理应按照原帖的笔法书写,比如《玄秘塔》,它用的是侧锋法,临写时必须用侧锋,并且写得越像越好。倘若想临出新意,只需改变临摹意图就可以了,比如,只取字法,将侧锋改为中锋,甚至适当的融入其它元素,这样的作法是完全可以的,在技法训练方法上叫意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意临法主要用于创作,借以读帖、取法。初学者不宜采用此法,容易弄巧成拙。

在学书法这个问题上,我一向主张博览群帖,精专多临,见识多眼界高,审美标准自然就上去了。临摹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字体技法要点理解消化的怎么样,假如写得再像,实际创作时却用不上,那也是徒劳无功。

以上是我的观点,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信息,会有预想不到的惊喜。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喜欢和对自己的脾气亦或者有实际意义,完全可以。


不过学习书法要想写出自己的风格的话,最好采取精通一家,甚至数家,然后遍阅古今百家为好。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今的大书法家,实际上他们都是走的这样的一条路,并不是完全给自己划一个圈子,而一辈子在也不出,恰恰相反,他们都在不断传承前人精髓的同时,探寻更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之路,所以我们的书法才得以历久弥新,不断有所创新和变化,也因此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基本上柳公权楷书楷书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出新的,比如从《金刚经》到《神策军》《玄秘塔》等,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在如颜真卿的楷书也是如此。

实际上在楷书方面一辈子能够精通一家楷则就已经非常了不得了。


柳公权的楷书个性非常鲜明,我们在临摹学习或取法过程中,当然是越像越好,越能够学到更丰富的书法技法和单字字形。不过也不要当做唯一的取法对象,不妨汲取其它书体字体的东西为我所用。


翰墨书道


写一辈子,我怕还不够呢。

我现在正准备把魏碑的笔画特征融入到柳体中去。


建议准备过渡到行书的朋友们,学习柳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柳体楷书,不但有势,还有速度。

书写柳体楷书,必须有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和气魄。


京东千里行书法


虽然,我的答题红包被取消,可是,仍然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任何一位书家的书体,都不能一辈子临习。



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根据从何而来?

书史中,那些有名的书家,从他们的学书经历来看,莫不如此,都是取法诸家,形成自家风貌。

如果,你听到某某人,专学一帖,学了一辈子,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此人非高手!

平心而想,即便王羲之,也不可能说他的字就一定十全十美,涵盖各种书体精髓。当然,历史上谁也不可能做到这样,如果有幸从古贤那里得到一指半爪,已成卓然大家!

王羲之,先从卫夫人,16岁后从王廙,20岁后学张芝。

赵之谦,遍临百家,后见大字瘗鹤铭,顿悟。

文征明,近学徐有贞等时贤,上溯晋唐名家。

等等。

所以,你说只学柳体,怕是难成!

其次,楷书贵乎高古,古从何来,从隶篆中来。



为什么说楷书到了唐代,已达到顶峰?

这是因为书体的演变。楷书的演变,可以认为是去隶的过程,钟繇的楷书,王羲之的,隋智永,隋等慈寺碑,包括褚遂良的雁塔等楷书,颜体的篆籀气,都有一定的隶书味道在里面,所以显得古质。直到了晚唐柳公权,他将楷书里的隶味可以说是完全剔除,所以而达到极则。

唐以后的元,明清,都讲究复古,复古是什么意思?就是往楷书里,加入篆隶的元素,以显得具有魏晋古意!

那么,柳体固然精妙,但多为碑刻。



君不见颜鲁公《自书告身》《竹山堂连句》乎?墨迹的感觉,和碑比起来,谁更易学呢?

最后,想说的是,柳体可以学上一辈子,但是一定要旁涉他书,旁涉墨迹,以柳为主。

如果认为这样叫做“不专”,就大错Dr.特错了!


飞鸿踏雪


如果坚持临写柳体一辈子而不觉厌倦,一辈子都于其中体会到快乐、新意、自得……!又为何不可呢?有此境界的,恐怕古今也很少有人做到吧?


学书难就难在根基未立而见异思迁。也难在于陷入自己狭隘的窠臼难于自拔!

书法是抽象而又具象的一门独特类艺。每一个人都可按自身学识框架来进行组装,有的人只停留于技法皮象的模仿;有的人学古而不泥,不拘束于抱缺守残造就的成功。


书内之技,是诗人的思维,学者的严谨,思想家的哲辨;而屹立于书外是人品、学术、艺术的统一。

于书法上下死功夫的,也类同于书法上见异思迁者,都脱不下“功利”名牌的外套。

如以亲近自然之心态面对书法,何又在乎一家一派、一招一式、一笔一划焉……?

[临池管窥]关阅者谢!


临池管窥


临帖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取法。法从何取?临帖中取。取法来干什么?为已所用。

初学书法,由生及熟。熟而后生。开始阶段的生,是能力不足,心手生疏。经过不断的磨练,由生转熟。规则烂熟于心,挥运精熟于手,由熟而转生。此时的生,是生产、产生的生。生出新意的生。


如果一辈子学习一个人的字帖,把这个人的精髄全部都洞悉以后,还在坚决的在他的字体中,不越雷池一步,便是在重踏他人的窠臼,虽工而不善。

学习书法有两病。一是形骸尚疏,心昏手迷,不知挥运,动辄便易其道。一是亦步亦趋,固步自封,一帖浸淫多年,终无新意。此二者,皆学书之病。后者尚有工效,若前者,徒费年岁耳。

学习书法,不在于你能不能写的和柳公权一模一样。而是在于你能从模仿他的时候,悟出他的用笔方法,再用他的用笔方法,进行自己的创作。创作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本。是在有了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精巧的挥运基础上去创造的。

在你不能悟道以前,就规规矩矩临帖。悟道以后,我现在说的这一切,统统都是多余的。因为你已经有了你的见解。


子衿书法


您认为柳公权楷书值得坚持临写一辈子么?

我是山人的生活感悟,社会问答达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声明一点,我不爱好书法,我的字也写得不好。正因为我从小到大字写得不好,所以我对能写一手好字的人都抱有敬佩之心,也很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字。

七八十年代读书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字太丑,也向同学请教过,就是自己练不好。后来参加工作之后也买过几本钢笔字贴照着练,练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进步不大。后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练字也要天赋。我爱人读的书不多,可是她能写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

我女儿从小就像她妈妈一样爱好写字,读小学的时候钢笔字就比我写得好。后来上大学了有毛笔书法课,那段时间她跟着老师学会了如何写毛笔字,老师要求她们临写的就是柳公权的楷书字帖。记得当时我专门在新华书店给她买了两本柳公权楷书入门大字帖。

后来女儿参加工作了,也没有时间写毛笔字了。看着孩子留在家里的那一套笔墨纸砚,还有家里一些过时的旧书以及没用的学习资料,我就有了写毛笔字的念头,这个念头一直在脑子里持续了有近半年之久,后来就转化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现在回过来想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我决定把练毛笔字当作修身养性的事情来做,另外还可以把家里的旧书废纸慢慢消灭掉,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一做就是六年了。我临写的就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六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练。

毛笔都写坏了很多支,墨汁用了无数瓶,就那两本字帖翻来覆去地练。所以我的体会是,柳公权的楷书写一辈子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练字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让废旧书纸物尽其用;二是修身养性。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几个字写一辈子我都不会感到枯燥。

我虽然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我追求的不是把字写得多么的好,我享受的是那一种写字的过程,那一种静心安神独处的境界。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