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合肥享堂)

享堂又名李鴻章享堂,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南側,在大興鎮東郊,坐北朝南,北臨裕溪路,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系晚清建築。

享堂佔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連東西花廳、寮房在內共99間,其東還有庫房、倉房,大門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製碑,御賜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為李鴻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

李鴻章享堂分為三個部分:墓葬區、祭祀區、倉房區。李鴻章享堂的大門口立有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新建石牌坊,牌坊上刻“鈞衡篤祜”四個大字,這是光緒皇帝在李鴻章七十大壽時親賜的,以示對李的器重和表彰。該牌坊也是江淮之間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的新建石牌坊。

墓園區

從大門進去後,西邊為墓園區。中國古代對墓葬制度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等級分明,正如現實社會中一樣,對不同的官職有非常嚴格明顯的區分。神道碑放置於神道的入口,介紹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績,李鴻章神道碑文內容由當時桐城派大家吳汝綸撰寫,有近兩千字,記述了李鴻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贈李鴻章和封賞李氏子孫的情況。文字由於式枚書寫,俞樾撰碑額。李鴻章墓的神道長約三十米,兩側是石像生五對,由南向北依次為石羊、石虎、石馬、武官、文官,按《大清律》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用石獸六件,六品以下官員不準設置石刻。墓前放有石制燭臺、寶瓶各一對,中間為香爐,合稱石五供。墓冢高6米,直徑7米,是李鴻章與趙氏夫人的合葬墓。在墓葬區和祭祀區之間是碑廊,內嵌有中國書法界的瑰寶《戲鴻堂法帖》石刻。那麼它為什麼會放在李鴻章享堂內呢?這與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有關。《戲鴻堂法帖》是魏晉至宋元名家法書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堂名取於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飛鴻戲海”語義。初為木刻,後毀於火,重摹刻古籍石。單面刻,共有264塊版面,分為16卷。刻有王獻之的《洛神賦》 、顧愷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辭世帖》和《蘭亭序》、柳公權的《蘭亭詩》等90餘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叢帖,歷來評價很高。通覽全帖,歷代書體之演變以及書法的時代風格和個人特點,一目瞭然。董其昌死後,《戲鴻堂法帖》石刻幾易其主,光緒年間李瀚章將此刻石從蘇州運到合肥,並築“藕香村”珍藏。民國32年(1943)在運入當時安徽省府立煌縣(今金寨縣)途中,遭日寇追擊,石刻損失過半。建國後,於1953年交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收藏。現有趙子昂書《雪賦》、蘇東坡書《生論》、唐明皇書《 領頌》等110餘塊刻石。

李鴻章墓園區由神道碑、神道、石像生和墓冢等組成。神道碑,放置於神道的入口,主要記述了李鴻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贈他和封賞李氏子孫的情況,由桐城派大家吳汝綸撰寫。

李鴻章墓的神道長約三十米。神道靠近墓旁設有石像生。墓前設石五供和供桌以擺放祭品。墓冢高6米,半徑7米,是李鴻章與趙氏夫人趙小蓮的合葬墓。

祭祀區

東邊的祭祀區是李鴻章享堂的主體部分,祭祀區的主體建築稱享堂,故而將整個三部分合稱李鴻章享堂。祭祀區由照壁、門廳、前堂(也叫享堂)、寢堂以及廂房組成,各建築之間均用迴廊相連。 照壁外有三塊御製祭文碑,每個都高達4 米。一般人能有御製碑就很罕見,而李鴻章享堂有三塊,足見清廷對他的器重。御製祭文碑中評價他“性秉忠純,道宏開濟”,並且把他與古代良相寇準、諸葛亮、謝安、裴度相比;碑下像是隻巨大的石龜,其實不然,這是傳說中龍的子孫,叫贔屓。

古代人有神鬼觀念,認為人去世後並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在人們營造墳墓和享堂時,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處設計,令他死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門廳,中間是前堂,相當於客廳,後面的寢堂是死者休息的場所,與住所不同的是,沒有床而是擺上了靈位。一般來說,整體規格比生前的略小一些。

享堂的門廳內有一道屏門,過去屏門一般不開,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來祭祀時才打開,一般人只能從兩邊繞行。平時享堂普通人是不能涉足的,據採訪原享堂的佃戶家人介紹,他的父親在享堂旁邊住了一輩子,也沒能進去看一看裡面的樣子。一進院內樹立了八個木柱,稱招魂幡。院內東北角有一棵廣玉蘭樹,已有百年曆史,和享堂為同時期的產物。廣玉蘭樹原產於南方的,據說是慈禧太后特地賜予立功的淮軍將士的,才在合肥地區廣為栽種。李鴻章作為淮軍的首領,自然也有封賞。所以,今天廣玉蘭才會成為合肥市的市花。

前堂也稱享堂,座北朝南,五開間,明三暗二,前廊軒下有精美的雕刻。前堂內懸掛有七塊大匾,正中兩塊是“均衡篤怙”和“調鼎凝 ”,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賜給李鴻章的,這兩塊匾均為黑地金字,四周雕有八條金龍,加上匾上的皇帝之印,則就是九條龍了,象徵著尊貴之極。當年前堂正中還掛有一件血衣,是中日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赴日談判期間遇刺時身穿的衣服。李家人為什麼把血衣鄭重保存在享堂呢?是因為一方面可以顯示李為國盡忠不惜性命的精神,但最關鍵的也許就是通過血跡斑斑的血衣,使那些妄稱李與日本人勾結賣國的謠言不攻自破了。前堂的兩廂房,原是用來扎靈和供來訪者休息的場地,現在佈置了《李鴻章身後記事》陳列,該陳列用大量的圖片文字,詳細介紹了李鴻章從病死北京到下葬合肥的一段不為人熟知的歷史。

前堂之後是寢堂,也是五開間建築,三明兩暗,堂內正中是神龕,龕內擺放了李鴻章的靈位,兩側牆壁上還掛有俞樾和王焯的兩幅輓聯。在這一進的兩廂房內懸掛了李鴻章死後部分名人敬送的輓聯,有袁世凱、梁啟超、吳汝綸等人的。

倉房區

祭祀區之東是倉房區,共三進九間,佔地500多平米,自成一路,是享堂內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當年是用來存放享堂四周護墳田所產的稻穀。如今在這裡佈置了《江淮地區農俗陳列》,這是安徽省第一家民俗陳列,主要以實物的形式(不同種類的農具),大到水車、牛車,小到草鞋架、鐮刀,展示了江淮地區悠久的傳統農耕文化。

原先在李鴻章墓園周圍有大量護墳田,倉房主要是儲藏用於維護享堂和日常開支的糧食,現佈置有《江淮地區農俗陳列》。如今這裡佈置了《江淮地區農俗陳列》,陳列有大量的安徽傳統農業方面較為全面的生產、加工和作息工具實物,展現了江淮地區的農具以及農民的生活情況。

享堂區

享堂周圍原有圍牆,向南的中間有一面高大的照壁,外有三塊御製碑文,高達4米。原本的大門坐北朝南,就位於御製碑處。現三塊御製碑中兩塊是原件一塊是複製品。

享堂建築部分分為前、中、後三進,兩個四合院,中軸線上的建築分為門廳、前堂、寢堂三部分。

前堂陳列有血衣和七塊匾額,血衣是甲午戰爭時李鴻章赴日談判遇刺時所身穿的黃馬褂,原件已遺失,現為複製品。七塊匾額都是當時清廷對李鴻章的褒獎。其中“均衡篤祜”、“調鼎凝釐”兩塊匾額是光緒和慈禧所賜。

寢堂是享堂區的最後一進,堂中的靈龕中設有李鴻章的靈位。兩邊擺放有李鴻章任職最多時期的十八塊職銜牌。


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李鴻章享堂


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李鴻章享堂


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李鴻章享堂

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李鴻章享堂

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李鴻章享堂

安徽省合肥市合裕路李鴻章享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