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故鄉月,人卻未回來,臨近春節過年期,莫讓老人度光陰!

眾所周知,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指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這顆星球對於人類來說充滿了未知,依舊在不斷的探索其奧秘,而不管結果如何,它在中國的文化中已經如同血液一般注入這個不朽身軀的靈魂之中,引起古人今人不斷寄託情感和象徵。

今時故鄉月,人卻未回來,臨近春節過年期,莫讓老人度光陰!

因月有陰晴圓缺,故月在不同之時,古人對其稱呼不同。初月如鉤,月亮又稱:銀鉤、玉鉤。弦月如弓,月亮又稱:玉弓、弓月。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月亮又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根據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月亮又稱:玉兔、金蟾、銀蟾、蟾宮。月中有桂樹,月亮又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月亮故稱:廣寒宮、清虛宮。為月亮駕車之神名叫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嫦娥奔月的故事,故又稱月亮為嫦娥。

因為人們常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又稱月亮為嬋娟。此外,月亮還有彎鐮、銀鐮、素魄、凝霜、冰鏡、明鏡、冰輪、夜光、素娥等等許多別稱。

今時故鄉月,人卻未回來,臨近春節過年期,莫讓老人度光陰!

象徵對象: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日為陽,月為陰;男性為陽,女性為陰,陰陽八卦萬物生。月亮是母親與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會的靜溫與和諧,她反映著女性世界的失意與憂傷。在古詩中亦是如此,如北宋蘇東坡在《春宵》中寫到――“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將女性比作花和月一般清香柔美。

人生喟嘆:

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週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恆的象徵,於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生生不已的哲學精神的禮讚,也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恆的思考,激發人們宏大 的天問意識和人生喟嘆。如詩仙李白在《把酒問月》中提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將今月與古時月做對比,在歲月的運動中又是自身永恆的存在,引發詩人對人生的喟嘆。

今時故鄉月,人卻未回來,臨近春節過年期,莫讓老人度光陰!

寄託思鄉:

古代文人望月思鄉,常常通過深夜裡望著靜謐的月亮難以入睡,苦苦尋找母親世界、尋找精神家園,和那一縷溫暖的味道。月亮是昭然於天際凝然不動的鄉愁,當孤臣浪子云遊天涯之際總是把明月與故鄉聯繫在一起,明月成為啟動鄉愁、寄託相思、返歸家園的神秘象徵物。在唐代詩聖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提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將滿滿的思鄉之情寄託在明月之上,言語之中充滿了多少不如意的苦難和對家鄉的思念。

今時故鄉月,人卻未回來,臨近春節過年期,莫讓老人度光陰!

牽引相思:

每當入人們浪跡天涯心靈孤寂之時,想找尋心愛之人陪伴時,月亮便成為相思的排解對象。願意望著明月,說著對著在乎之人才會說的甜言蜜語,似乎這樣做能縮短著時空的距離,那個心心念唸的人就在自己身旁一樣,安靜的躺在懷裡睡去。在唐代李商隱的《無題》中提到――“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望著鏡中鬢髮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歲月匆匆流去,自己心上之人是否也是在慢慢長夜裡長吟不寐,望著寒冷得月,是否也在想我?

排解失意:

人生無常,喜憂參半,在困境和磨難中,人們總會心中苦悶,難以排解。漫漫長夜中夜不能寐,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會自我言語幾句排洩憂愁,安慰自己。在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一詩中這樣寫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詩人官場失意,面對一個有職無權的官銜,不禁發出感概。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今時故鄉月,人卻未回來,臨近春節過年期,莫讓老人度光陰!

逃避入世:

月亮作為一種永恆與自然的象徵它又成為士大夫逃避紛紜的現實苦難、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現實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後,月亮就成為一種飄逸的風範。在唐代詩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詩中寫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作為著名的田園詩人,孟浩然在幾度官場失意之後,厭倦了爾虞我詐的世界,便轉眼寄情山水,尋找一種超脫凡俗的精神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