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故乡月,人却未回来,临近春节过年期,莫让老人度光阴!

众所周知,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这颗星球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未知,依旧在不断的探索其奥秘,而不管结果如何,它在中国的文化中已经如同血液一般注入这个不朽身躯的灵魂之中,引起古人今人不断寄托情感和象征。

今时故乡月,人却未回来,临近春节过年期,莫让老人度光阴!

因月有阴晴圆缺,故月在不同之时,古人对其称呼不同。初月如钩,月亮又称:银钩、玉钩。弦月如弓,月亮又称:玉弓、弓月。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月亮又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根据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月亮又称: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月中有桂树,月亮又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月亮故称:广寒宫、清虚宫。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嫦娥奔月的故事,故又称月亮为嫦娥。

因为人们常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又称月亮为婵娟。此外,月亮还有弯镰、银镰、素魄、凝霜、冰镜、明镜、冰轮、夜光、素娥等等许多别称。

今时故乡月,人却未回来,临近春节过年期,莫让老人度光阴!

象征对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阴阳八卦万物生。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在古诗中亦是如此,如北宋苏东坡在《春宵》中写到――“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将女性比作花和月一般清香柔美。

人生喟叹: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如诗仙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提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将今月与古时月做对比,在岁月的运动中又是自身永恒的存在,引发诗人对人生的喟叹。

今时故乡月,人却未回来,临近春节过年期,莫让老人度光阴!

寄托思乡:

古代文人望月思乡,常常通过深夜里望着静谧的月亮难以入睡,苦苦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和那一缕温暖的味道。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在唐代诗圣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提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满满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明月之上,言语之中充满了多少不如意的苦难和对家乡的思念。

今时故乡月,人却未回来,临近春节过年期,莫让老人度光阴!

牵引相思:

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想找寻心爱之人陪伴时,月亮便成为相思的排解对象。愿意望着明月,说着对着在乎之人才会说的甜言蜜语,似乎这样做能缩短着时空的距离,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就在自己身旁一样,安静的躺在怀里睡去。在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中提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望着镜中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岁月匆匆流去,自己心上之人是否也是在慢慢长夜里长吟不寐,望着寒冷得月,是否也在想我?

排解失意:

人生无常,喜忧参半,在困境和磨难中,人们总会心中苦闷,难以排解。漫漫长夜中夜不能寐,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会自我言语几句排泄忧愁,安慰自己。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一诗中这样写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诗人官场失意,面对一个有职无权的官衔,不禁发出感概。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今时故乡月,人却未回来,临近春节过年期,莫让老人度光阴!

逃避入世: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在唐代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中写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作为著名的田园诗人,孟浩然在几度官场失意之后,厌倦了尔虞我诈的世界,便转眼寄情山水,寻找一种超脱凡俗的精神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