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崛起,为何微信要慢支付宝很多?

元池喜


关注我,跟Z哥一起跨界学习~


我在互联网从业了7年。有幸身在互联网的时代,且从头开始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非常乐意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的观点分为3个部分。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传播效率高。

在这种大背景下,任何不依赖“手艺”的技术都是没有太多垄断优势的,因为很快就会被模仿。

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排除的是,微信在刷脸支付上落后于支付宝的原因肯定不是技术原因。


再从生态上来看,支付宝的生态更多是b2c的形式,并且主要是围绕「交易」这个事情来展开的。这样的话,支付工具是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而在微信这边,微信的定位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环境。除了支付宝所覆盖的场景,他还囊括了我们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了它的核心定位“社交”(4个tab有3个给了社交)。然而在社交中,“支付”并不是一个必须项。

所以我认为,微信出微信支付只是为了完成它的商业闭环,让你形成“看”->“聊”->“买”一个完整的商业环境,如此才好吸引更多的B端企业进来提供多样的服务和商品。而,只有完成了闭环才能让用户不出逃,让“雪球”越滚越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全闭环,并不需要「刷脸支付」。


最后,微信是国内第一款达到10亿月活的软件,也因此张小龙被封神,成为产品届当之无愧的“神一般的存在”。那么从「产品视角」来看,刷脸支付迟迟未出现在微信支付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刻意为之”。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呢?

在产品设计的理念中,一个产品必须要有一个定位,并且这个定位就是其未来需要倾注大部分的精力要去做的事情。

而这个定位必须只能做一件事情,才能去建立这个产品的“人设”。这就好比,你会十八般武艺,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脱颖而出的,其实大家就不容易记不住你。

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一般都是由一件事去想到一个人,而不是直接去想到一个人。而“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只对top1印象最深刻。比如你身上top1的特质,以及做同一件事的一群人当中top1的那位。

所以,假如微信花很大精力去做支付的多样化,那么他的app名字慢慢就不叫微信而叫微信支付了。

这背后更深的一层含义是什么,就是微信一旦这么干了就被支付宝牵着鼻子走了,因为你被带到了对方擅长的赛道上去和别人竞争(支付宝可是2004年就开始了,此时张小龙还在做邮箱呢),微信怎么会干出这种傻事。毕竟「社交」在人们的生活中可比「支付」高频多了,高频的场景才能抢占用户的24小时中更多的时间。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我交流哦。

z哥的思考全部倾囊相授拉,如果觉得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给我点个「赞同」吧,好给我一些反馈。

谢谢你的举手之劳~

了解z哥更多,欢迎搜索微信公号:跨界架构师。

内容包括: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个人深度思考。


跨界架构师


NFC支付、二维码支付以后,刷脸支付正在快速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前几种支付相比,甚至与指纹支付相比,刷脸支付都拥有最大的优势。

严格来讲,生物识别技术,有六种,分别是人脸、声纹、指纹、掌纹、笔迹和键盘敲击。历史上,指纹是用来进行识别和支付最多的,以前的按手印就是原始的最安全的确认手段。

资料显示,所谓的刷脸支付,主要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上传照片到支付宝,经过系统分析认证,绑定支付账户;然后,扫描商品;选择刷脸支付选项并刷脸;输入绑定手机号后四位,支付成功,小票自动打印出来。如果是在熟悉的环境,连手机号都无需输入。

原理上,刷脸支付的过程就是判断上传的图片和摄像头拍摄出来的两张图片是不是属于一个人,目前的识别率达到了99%。支付宝的人脸识别技术采用区域特征分析算法,即利用计算机视觉从视频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人脸特征模板与被测者的面像进行特征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一个相似值,通过这个值来确定是否为同一个人。这个过程包含了人脸检测、人脸分析、活体检测、人脸比对几大技术要素。

2018年8月15日,在蚂蚁金服开放日广州站上,支付宝宣布在经过经验积累和技术升级之后,刷脸支付已经具备了商业化的能力,在未来一年内将向各种商业场景普及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的解决方案。

2018年12月13日,这天蚂蚁金服发布了一款叫做“蜻蜓”的刷脸支付产品,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了80%,这意味着刷脸支付真正具备了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前提。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款售价2688元的刷脸支付设备,推出不到三个月就铺了3万台。

巨头们的竞争显然不会是独角戏,何况还有腾讯。就在2019年3月,微信推出了刷脸支付产品“青蛙”。不过,有专业人士表示,微信在刷脸支付方面与支付宝存在较大差距,差不多要落后一年时间,在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已经落地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微信的刷脸支付还处在试水阶段。

2017年12月25日,微信支付与绫致集团旗下品牌Jack&Jones合作推出人脸智慧时尚店,这是微信刷脸支付首次在线下亮相,比蚂蚁金服晚了三个多月。“蜻蜓”问世后,微信支付也一直缺少一款与之对标的产品。直到3月18日其合作伙伴织点智能推出织点Facebox才填补这一空白,但同样比蚂蚁金服晚了三个多月。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支付宝动手比较早,成为了技术的主要推广者,而腾讯显然是老套路,在等待机会成熟时再摘桃子。

三大原因让微信支付在刷脸方面落后支付宝

行业内有猜测称,微信之所以在刷脸支付这件事上表现的如此迟钝,是因为人手不足。也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微信对刷脸支付的态度还比较犹疑,拿不准这项技术的市场接受度如何。其实,这些可能都不是。作为微信来说,对于刷脸支付可能有两难情节。

一个问题是,生物识别技术一定是大势所趋,但这种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微信的用户粘性和社交优势。

从目前的趋势看,在支付宝上使用指纹支付和刷脸支付的比例要远高于微信,主要是因为用户群体的不同以及人们对金融软件和社交软件的不同理解。

微信对于支付宝的冲击,当年就是从短密码开始的,也直接倒逼支付宝不得不采取了六位密码和保持登录的设计,此后支付宝通过技术升级成功解决了安全问题,登录与支付分级管理,实现了用户使用便捷与安全性的平衡统一。对于微信来说,不管是指纹还是刷脸,在其应用内价值都不大。

当然,这与用户群的不同也有关系,相对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具有更强财商的支付宝用户群体,老年以及少儿微信用户群对于指纹或者刷脸的接受度不太高,推广的难度也会略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微信对于声纹的重视程度好像要高于指纹和刷脸。

另一个问题是,刷脸支付这种生物识别技术最终一定会实现账号和密码的合二为一,人们使用刷脸支付的程度只取决于商家提供的设备普及程度,人们使用哪家的移动支付账户仅仅取决于绑定的程度,那么,作为高普及高频次使用的微信也一样会隐身于后台,相对其他支付工具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这对于微信的支付阵地是绝大的冲击。

还有一个原因,腾讯在营收上已经落后阿里巴巴,在2019年必须用尽所有的资源与阿里巴巴对决,而在用户数上,已经最早触碰到天花板微信和QQ一样面临支付宝与淘宝的追击,这些都是必须死保的KPI,腾讯很难有更多的资源在新技术上加以投入和推广。至于移动支付,现在是腾讯赖以生存的现金牛,怎么赚钱比怎么发展更重要,投入倒成了其次。

我们看到,在2015年,马云就在汉诺威现场演示了刷脸支付。这项技术推出后最早应用于线上,2017年9月和肯德基合作推出刷脸支付点餐机,蚂蚁金服把这项技术带到了线下。目前,已经在肯德基红旗连锁等大面积落地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

2018年4月,蚂蚁金服通过成立合资子公司蚂里奥的方式,与奥比中光这家国内3D传感器翘楚达成了深度绑定,然后陆续发布了针对无人售货机场景的D2/D2 PLUS,以及针对台式收银设备改造的P1 PRO两款产品,还在“2019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首款MIPI摄像头模组S1。

目前,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推广策略是:将“蜻蜓”原价卖给商家,商家激活设备产生第一笔有效交易后即可获得240元补贴。此后连续三十天,按照每日设备上产生的有效去重用户数进行补贴奖励,每日激励金额上限为240元。就是说,商家花2688元购买这款设备后,最多可获得7200元补贴,最后净赚近5000元。

连续的技术升级和强力的落地推广补贴,都需要真金白银,而相对处于腾讯体系内的微信支付,蚂蚁金服并非上市公司,没有业绩压力,可以亏下去,也能持续亏下去。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报告,人脸识别具有非接触、友好、直接、快速、外延性广等特点,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到2022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75.95亿美元,其应用领域从最开始的门禁/考勤领域,延展至金融、安防反恐、教育、社交娱乐、设备、门禁/考勤、交通、智能商业等领域。此前几年的互联网发展已经证明,在高技术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山寨者已经无能为力。未来属于有远见的人,也属于敢投入的人,刷脸支付也不会例外。


马继华


之所以微信会慢支付宝很多是因为腾讯和阿里之前对于应用的定位不同,比如微信在腾讯最主要的功能是社交,其他都是辅助的,微信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社交软件重点是用户之间的互动、信息的发布、和引流导流等,而支付宝本身是属于蚂蚁金服,属于金融另外,最开始的定位就是支付,那么支付无非二维码和刷脸支付,所以支付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所以一开始支付宝就已经开始开发,首先就快一步。

另外微信支付从最开始也是落后支付宝的,微信看到大量的用户使用支付宝结算而出现流量的流失,所以微信基于自己庞大的用户群体,想留住用户,所以才开始了微信支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