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同類型的電影實在是看的少,《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國內上映的第15天,被朋友拉著看完了整部電影。

和想象中一樣,這個以人物為主線的故事並沒給我帶來多少驚喜,或許大多數傳奇人物都有著相似的經歷,天賦異稟又天生自負,一度成為眾人口中的異類,終於在經過坎坷之後,幡然醒悟,捲土重來,一鳴驚人。

《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的佛萊迪是這樣,一年前《馬戲之王》的巴納姆也是如此,不得不說,兩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有著一些相似之處,雖然都取材於真實的故事,但較《馬戲之王》而言,《波西米亞狂想曲》無疑更要成功一些,因為他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核心,那就是Queen(皇后樂隊)。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皇后樂隊,但一定都聽過他們的歌,《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到現在還出現各種晚會和賽事上。

《波西米亞狂想曲》算是皇后樂隊的傳記電影,影片將視角放在樂隊的主唱佛萊迪身上,這是他個人的蛻變,也是整個樂隊的成長。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電影頗有一些致敬經典的感覺,在影片最後20分鐘,將皇后樂隊1985年那場經典的Live Aid演唱會做了“像素級”的神還原,從男主的著裝、溫布利球場的佈局、甚至是鋼琴上的可樂啤酒杯的擺位、話筒的顏色,每一個細節,幾乎一模一樣。

不得不說,經過電影高標準藝術化的“演唱會現場”足以讓千萬樂迷熱血沸騰,從情懷上,這部電影確實做到了“教科書級”的示範。

再說電影本身,沒有采用一些常見的倒敘、插敘等手法,而是很自然的順著時間線進行表達,這和《馬戲之王》的手法相同,或許這樣的敘事方式顯的普通,所以有人說像是一部“百科式電影”,但是很顯然,導演並不打算讓我們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樂隊和音樂上,而更多的則是通過佛萊迪,和我們討論了一個普世的問題: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看待自己的與眾不同?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電影裡的主角佛萊迪不是一個頭頂光環的天之驕子,但同時,也顯得與眾不同,他長著一口的齙牙,膚色也不討喜,似乎隨時隨地都處於尷尬,可他卻又有著無可撼動的自信,尤其是面對音樂。

影片開始,70年代的倫敦,佛萊迪還是機場上搬運行李的地勤,同事們帶著歧視的叫他“Pakkie“,他憤怒的回應,這是影片中佛萊迪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齙牙、長相普通,小氣,脾氣不算好。

隨後鏡頭一切,他在紙上記錄音樂靈感,這是第二印象:天才、認真。

隨著情節展開,一個完整的佛萊迪出現在我們面前:是天才,也是混蛋,自信爆棚,且極度自戀。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佛萊迪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家庭,父親嚴肅而死板,對佛萊迪的期望不過是三個“good”,即“good thoughts、good words、good deeds”,而對於兒子的音樂夢想,是絲毫不支持,在得知佛萊德改掉名字後說:不去面對真實的自己,你將一事無成。事實上,對佛萊迪來說,這句話其實有些多餘。

極度自信的佛萊德對於音樂,從來都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甚至把自己的一口齙牙,變成了不可多得的優勢,因為齙牙的緣故,他的音域比一般人更廣。

影片用了大量的情節和細節來刻畫佛萊迪的性格,同時,也逐步看到了佛萊迪的蛻變。

他向其他成員毛遂自薦頂替主唱,隊友張嘴就是嫌棄:“你那副牙就先淘汰。”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他也不動氣,當場開嗓試唱,震撼全場。

唱完之後,佛萊迪完全沒有惴惴不安神情,而是滿面輕鬆,隨即轉身告別,離開前回頭說一句“我會考慮你們的邀請的。”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成為主唱的佛萊迪把樂隊名稱改為了“Queen”,他說和女王一個級別。

正是思想解放的高潮期,四個男人組成的“Queen”,在一個恰當的時期掙脫束縛,在私底下受到過排擠,走上舞臺的佛萊迪以其誇張的服裝,奇特的道具,風騷的走位,獨特的表情,瞬間抓住了廣大倫敦青年的心。

很快, Queen站在了搖滾樂的巔峰。

此刻的佛萊迪,自信、自戀、自私、也自負。

他掏出戒指向瑪麗求婚,問的是“你會嫁給我嗎?”左手卻撩著自己的頭髮。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想破例把《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新單曲,被拒絕後,佛萊迪拿菸頭燙唱片公司負責人案頭的文件,放言“你將成為那位永遠和皇后樂隊失之交臂的人”。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甩下這句話,跑到樓下用石頭砸碎窗玻璃,還趾高氣昂地說:“你可以從我們的版稅裡面扣。”

當然,一個精彩的故事是不會讓主人公一直順風順水,影片過半,佛萊迪站上神壇不久,各種狀況便接連而至。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慾望爆棚,眾叛親離,這是人物電影常見的戲碼,《馬戲之王》中的巴納姆是這樣,佛萊迪也是如此。

他像是一個“暴君”毫無理性的主宰著樂隊的一切,在收到第一筆天價的單飛專輯預付金之後,他棄樂隊不顧,提出單飛。

他也開始縱情享樂自我放逐,酗酒、吸毒、濫交這些成為了他的生活。他迷失了自己,開始跌落神壇。

最孤獨無助的時候,瑪麗去看他,當得知瑪麗懷孕後,佛萊迪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你怎麼能這樣?”,要知道,當年可是他親手拋棄的瑪麗,更有資格埋怨的是瑪麗而不是他。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自甘墮落的佛萊迪被瑪麗拉出深淵,他的內心深處依舊有一種堅持,自信還在,自負也一樣在,他重新把鬧掰的夥伴聚集起來,動情地說了一段需要他們的理由,馬上又補充一句:“你們也需要我。”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佛萊迪顯然沒有完全的放下姿態,而我們似乎也能理解,對於他來說,做到這一步已屬不易。

電影的重頭戲都在最後1985年拯救生命 Live Aid 演唱會,全片近兩個小時的鋪墊為的就是最後20分鐘的狂歡。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拯救生命 Live Aid 的這場大型募捐演唱會,當時全球超19億人觀看。在已知自己時日不多的情況下,佛萊迪對愛人、家人、還有全世界的歌迷做一次告別。

Queen 作為出演嘉賓唱的第一首歌便是《波西米亞狂想曲》,整首歌沒有副歌,沒有重複,6分鐘,分為六個部分:序曲,歌謠,吉他solo,歌劇,硬搖滾,尾聲,每個部分都是單獨的一種風格,幾乎像是六首歌曲的集合。

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也被全部呈現在了銀幕前,看著當時陷入創作瓶頸的Freddie靈光一現後,在鋼琴上彈出旋律的時候,相信所有觀眾都會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猶如真的投身了一場波西米亞狂想。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影片在演唱會結束後夏然而止,正像是現實中的佛萊迪,在樂隊短暫20年,便因病匆匆離世,讓人不勝唏噓。

佛萊迪是天才,他愛音樂,愛情人,愛紙醉金迷,也愛自己,自信與自戀貫穿一生。

同時,我們似乎並不太討厭他的自戀和自私,反倒覺得有一些赤誠,他對無關的人從來不具攻擊性,只是沉溺在自我的與眾不同裡。

或許只有這樣的自信與自戀,才能在舞臺上握緊拳頭,舞動身姿,引吭高歌,引得千百萬人一起山呼海嘯熱淚盈眶。

熱血沸騰之後,也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而從整個電影中看到的,還有佛萊迪與自己的相處方式,或許對每個人都有價值。

我們很少人能像佛萊迪一樣無條件的相信自己,為喜歡和擅長的事情拼盡全力。

或許我們未必會成為舉世矚目的明星,但並不代表著,我們不能成為想成為的自己,想佛萊迪所說:

我做怎樣的自己由我決定,我天生就只會做一種人,一位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