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吹《流浪地球》,一个多年中国科幻迷的老泪纵横


换个角度吹《流浪地球》,一个多年中国科幻迷的老泪纵横

让工程师带着我们起飞

换个角度吹《流浪地球》,一个多年中国科幻迷的老泪纵横

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的宣传海报,是在电影院里,我们两口子带儿子看大黄蜂。当时没当回事,以为是芸芸国产圈钱烂片中的一员,毁童年战队里面又要加入强有力的一员了,但是还是禁不住好奇心去找了找电影宣传资料,毕竟是不朽的童年回忆,这一看不得了,富有灵性的货币自动从钱包里跑出来列队整齐,威胁我说,他们就是电影票,如果我不把他们交换成电影票,他们就自焚。我只有乖乖掏钱买票的份。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我要说是童年回忆呢?我是89年生的,《流浪地球》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000年7月刊的科幻世界上发表的,11岁的时候,应该算是童年了吧。

我从小就是个怪咖,别人在看奥特曼大战变形金刚(没错,我们那个年代县城小书店里的畅销书无疑)的时候,我就在新华书店买回了一本《世界著名科幻小说选》,当时那本书孤零零地躺在书架上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银灰色的封皮,厚厚的一本全是字,价格也不便宜,看起来就像是因为名字起了个生僻字,皇上为了掩饰自己不认得所以从不翻她牌子,被遗忘在冷宫已经人老珠黄的妃子。买回去之后认真研读,每天都吓得晚上不敢独自上厕所。

科幻在你们的心里,也许只是生活的调剂,根本不重要,但对于我这种怪咖来说,科幻可以说是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三足鼎立构成我的精神世界的基石,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我自己这对科幻片的定义可能和大众不太一样,比如《星球大战》系列,经典当然经典,但是我把它叫做“洋鬼子武侠片”;《后天》或者《2012》这种,我觉得只能是灾难片;《穆赫兰道》、《禁闭岛》、《搏击俱乐部》这些,在我这叫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很牛逼的片子;漫威和DC的片子呢,我跟大家一样,称之为超级英雄片,但是这些都不是我理解的科幻片。

那么什么是科幻片呢?当时我带媳妇看完她的科幻启蒙电影《普罗米修斯》之后,我告诉她,这是部真正的科幻片,后来媳妇怀孕的时候,我们去看《星际穿越》,出来的时候我告诉她,咱可能见证了科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电影。

又比如《2001太空奥德赛》、《少数派报告》、《12猴子》、《AI》、《银翼杀手》、《撕裂的末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些电影,还有《黑镜子》、《西部世界》这样的电视剧,都是我觉得的真正科幻片。

科幻电影,科幻应该是底色,是故事中所有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必然要素,是电影所表现的世界的底层逻辑,是创作的内核,而且这个内核,无法用其他的元素取而代之。有这种内核,而且这种科幻内核是紧扣情节的,那起码就是一部合格的好科幻作品了。

而很不幸的是,在我应该不算匮乏的观影经验中,没有出现过一部中国科幻片(听有的大佬说过一些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电影,但是年代过于久远,确实没看过,如果有看过的欢迎跟我聊聊)。

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后面有剧透)

作为一个尖酸刻薄的铁杆科幻怪咖,其实我到影院去看科幻片的时候是非常挑剔的,但是我从没想过,一部科幻片,能够在开始不到10分钟的时候,就能让热泪划过哥英俊的脸庞——就是那个各国语言交织的“再见,太阳系”。

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回忆起了小时候刚刚接触到科幻时候的那种震撼感,那种根本无法言说的,就像后脑勺的头皮被人拎了一下,灵魂就顺着这一下飞出体外了的那种感觉。

在看小说原著的时候,脑子里当然想象过这个画面,但是当这个情节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竟然发现电影画面打败了自己的想象力,挫败感混合着兴奋感的奇怪体验,而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不断重复出现了不知道多少回。

说实话,我一开始觉得中国的科幻作品要拍电影,应该找何夕、柳文扬这样的作者的作品,拿《六道轮回》、《一日囚》这样的作品来做开路先锋,故事情节诡奇,但是拍摄难度不高。但是拿电工大刘的作品来投石问路,简直就像科幻情节一样匪夷所思,在看《复仇者联盟3》的时候,我有一瞬间短暂地想过,这样的制作水平,能不能搞的定《三体》,当时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大刘的作品太特殊了。

很多喷子都说大刘的小说没有细节,这个见仁见智吧。毕竟我觉得描绘的事情宏大到这种程度,观察的尺度放大到了全人类甚至全宇宙的命运存亡上,没有所谓的细节是很正常的。但是电影与小说是有本质区别的,小说可以没有细节,毕竟看小说主要靠脑补来获得快感。但是电影可不一样,电影是视听享受,如果没有细节,没有人物情感,没有看起来就跟真的一样的那种体验,是要血本无归被喷到爆炸的。这也是我认为大刘的小说虽好,但是真的很难拍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部《流浪地球》,给我的感觉是个人的代入感,与宏大宇宙的震撼感,完全是无缝切换,相得益彰。

电影的情节当然跟小说不完全一样,但是处理得是真的牛逼,从开始的地下城时代的市井生活气切入,瞬间让观众产生代入感。男女主角来到地面后,仰望着行星发动机,又让宏大感切换得如此自然。随后马上又通过喝了孟婆汤也忘不了的“北京市第三交通委...亲人两行泪”一下子回到了代入感。

这种叙事手法,整个片子中多次应用,观众跟着镜头,一会膨胀到月球那么大,一会缩小到普通人那么小,不得不说,真的爽。

特效(太空、木星、冰封的地球表面的表现)、动作戏、节奏感、道具的严谨程度、轻松与紧张的切换、商业性搞笑元素的毫无违和感这些,根本就不用吹了,大家都说全程无尿点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了这些,即使没有科幻内核,也是一部绝对能值回票价的好电影了。

作为一个科幻迷兼电影迷, 有一个我没看之前就担心的点:宏大的科幻故事,一定是沉重而深刻的思考,没有这种厚重感,肯定不是好科幻片,但是上映的档期是在春节假期啊,这个时候是不能给观众添堵的,这么一个悲壮宏伟且没有尽头的故事,怎么能与现实世界里“正月里来是新年呀”的气氛配合得上呢?这个问题,相信看过的人都已经有答案了,没看过的人去看看就知道了,应该算是毫无违和感了吧。这种两头不得罪的本事,在国产电影里,真的是不多见。

吹到最后,贴个有意思的图。


换个角度吹《流浪地球》,一个多年中国科幻迷的老泪纵横


那些看到我们吹国产电影好就要疯的人,快消停点吧,说实话好莱坞拍不出来流浪地球,也拍不出三体,脱胎于我们的中国文化的真正好科幻作品,只有靠中国人来拍。

中国导演,才能真正领会中国顶尖作家的思想,才能拍出小说里想表达的内容。

不服的,看够1000篇中国科幻小说(不是QQ阅读或者起点里科幻类目下的那种),再看够1000篇国外科幻小说,再来喷吧,相信你到时候喷不出来的。

我们这个国家,有才华的作者是真的不缺,只要我们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再牛逼一些,让给更多的作品能够走出去,多得是能让老外跪舔的大牛。


换个角度吹《流浪地球》,一个多年中国科幻迷的老泪纵横


翘首盼望中国科幻再出佳作!

觉得吹得好的,可以找到我的WeChat Subscription,搜索spookyxue就可以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