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记(上)

玄奘西行记(上)

《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唐三藏带着仨徒弟西天取经,然而《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小说并非真实历史,但唐三藏在历史里却实有其人。

唐三藏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高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今天就摘取玄奘法师西行中重要的阶段,供大家阅读学习。

玄奘西行记(上)

玄奘出家机缘

在唐朝的时候,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一共只淮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

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赖在门口不肯走,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门报了。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

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

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

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

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

“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淮;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

诵业,就是背诵的功夫,易成,背诵的功夫很容易;但是风骨难得,你有这个风采,有这个骨相,有这个气度太难得了。那如果剃度了这个孩子,剃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释门是释迦牟尼之门,必然将来会成为佛门的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这一点,当然证明了郑善果有有知人之明,知士之鉴,他是的确会看人,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

玄奘西行记(上)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

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惹来杀身之祸,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

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

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石磐陀见此情景,竟不敢下手了,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终于石磐陀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骏马一匹,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关注作者,下集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