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記(上)

玄奘西行記(上)

《西遊記》大家都看過,唐三藏帶著仨徒弟西天取經,然而《西遊記》是吳承恩寫的小說並非真實歷史,但唐三藏在歷史裡卻實有其人。

唐三藏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高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今天就摘取玄奘法師西行中重要的階段,供大家閱讀學習。

玄奘西行記(上)

玄奘出家機緣

在唐朝的時候,僧人的數量是嚴格控制的。當了僧人國家是免除一切雜稅勞作。玄奘法師13歲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去考查。一共只淮許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學修養,在隋朝那個時候。

這個鄭善果是以什麼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鑑,就是這個人非常會看相,非常會鑑定一個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個時候才13歲,他就在這個考場的門口,就在那裡磨磨蹭蹭,一直就賴在門口不肯走,這個是非常確切的歷史記載。鄭善果考完了出來一看,這怎麼有一個小孩?那麼就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就是說問你子為誰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門報了。然後就問他,你是不是想能夠剃度出家為僧啊?玄奘說是,我願意出家為僧。但是,我是“習近業微,不蒙比預”。

什麼意思呢?我學習佛法的時間很短,也就學了幾年,十三歲也就三年。業微,這個“業”不是惡業的業,這個“業”也是一個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氣還很少,我的功力還很淺,學習的時間又很短。不蒙比預,我沒有資格去考試,因為當時考試是有年齡限制的。

鄭善果當然一看這孩子就覺得不一般啊,就問他,那你為什麼要剃度出家呢?

玄奘的回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遠紹如來,“紹”是繼續、傳承的意思,把這個佛教佛法,給繼承下來,從遠的講繼承如來的佛法;從近的講呢,近光遺教,就是我要把釋迦牟尼傳下來的佛教把它發揚光大。

鄭善果是以善於鑑別人才著名,又賢其相貌,於是就破格開了一個公開的後門,鄭善果他有一個考試委員會,他周圍很多人當然要抨擊啦,他也沒考,你就因為他幾句話,看這個小孩長的漂亮,你就給了他這麼一個非常珍貴的14個名額當中一個,整個洛陽才只有14個名額。

那麼鄭善果就講了這麼一段話:

“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因為過去考和尚或者科舉考試分兩種:一種,你能默寫多少紙佛經,那個時候佛經論紙,還沒有現在線裝書這樣一頁一頁的,它是卷軸,你能夠默寫多少紙佛經這是一個標淮;第二個,看你能抄寫多少卷佛經,也就是看你識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讀得懂,佛經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認得。

誦業,就是背誦的功夫,易成,背誦的功夫很容易;但是風骨難得,你有這個風采,有這個骨相,有這個氣度太難得了。那如果剃度了這個孩子,剃度此子,必成釋門偉器。釋門是釋迦牟尼之門,必然將來會成為佛門的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

這一點,當然證明了鄭善果有有知人之明,知士之鑑,他是的確會看人,絕對不是浪得虛名的。

玄奘西行記(上)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裡求佛,偶然遇到一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

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惹來殺身之禍,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

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

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石磐陀見此情景,竟不敢下手了,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終於石磐陀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駿馬一匹,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關注作者,下集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