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帶量採購令醫院處方藥價格大跳水,處方外流平臺的價格優勢下降,但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一度興旺的“處方外流”市場,在當前“4+7”帶量採購全面推廣、藥價逐步聯動的大環境中,將面臨怎樣的變數?究竟是“危”大於“機”?還是“機”大於“危”?

市場對此意見不一。悲觀者認為,“4+7”帶量採購明顯壓低了中標藥品的價格,未來患者在醫院門診購藥的價格將等同於中標價格,也即等同於醫保支付價格。面臨醫院售藥的低價“競爭”,承接處方外流的社會藥店、醫藥電商平臺上同類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明顯下降。

樂觀者認為,“4+7”帶量採購讓醫院外的藥品零售市場有了更大的空間。“111集團”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長於剛對八點健聞表示:“4+7”首期採購僅涉及到25個藥品品種,且以仿製藥為主,大量未中標或未參與招標的品種勢必迫切需要搶佔院外渠道。為搶佔院外渠道,藥企自然要力求保證藥店的利潤空間。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一部分非中標的原研藥受到‘4+7’降價聯動影響,可能會轉戰零售端市場。”上海醫藥集團公司副總裁李永忠告訴八點健聞。

此外,“院外零售藥店的主要患者與公立醫院的患者存在差異化,‘4+7’對院外零售藥店的這部分患者不會產生太大影響,而一部分公立醫院的患者可能因為院內沒有以前一直使用的藥品而轉投院外。”於剛說。

零售藥店和醫藥電商是兩大主力

一直以來,公立醫院都是中國藥品流通最大的終端,即便近年來隨著公立醫院改革和藥品零售終端崛起,公立醫院在藥品市場的份額依然堅挺。2018年,公立醫院藥品銷售總額佔全國藥品銷售總額的67.4%,高達11546.3億元。

過去多年,因藥品加成、帶金銷售等原因,藥品銷售一度是公立醫院收入的大頭,公立醫院主觀上沒有處方外流的動力,70%以上的處方長期留在醫院內部。

這一情況自2016起開始改變。當年,國務院曾發文禁止醫院限制處方外流,各省市也相繼出臺支持處方外流的政策。

此後,2017年9月,全國城市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賣藥”理論上不再是醫院的收入來源,處方外流的機遇正式到來。一時之間,連鎖藥店、藥品流通企業、藥品工業企業、第三方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等大量湧入,甚至騰訊、阿里、京東等也在積極佈局處方外流。有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處方外流市場份額可達到4000億元。

處方外流的承接方主要有二:零售藥店(院邊店為主)和醫藥電商。

易複診第三方處方共享平臺總經理馬光磊告訴八點健聞,易複診主營零售藥店處方外流業務,實現了醫療機構處方信息、醫保結算信息和藥品零售消費信息的互聯互通、實時共享。

具體來說,易複診直接連接醫院的HIS信息管理系統,當醫生與患者面診後,可根據患者的需求開具外延處方,經醫院藥劑師審核後,處方信息上傳至“處方共享平臺”。接著,平臺立即將處方信息以短信的形式推送給患者,患者在24小時內憑短信自主選擇到任何一家處方共享平臺藥店購藥,藥店工作人員核驗患者處方信息,打印處方並完成售藥和結算。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同樣基於易複診的第三方處方共享平臺,慢性病患者通過醫院微信公眾號或易複診APP發起在線問診,有開方需要的患者線上向醫生申請開方,醫生根據患者複診信息後開具複診外延處方。開方成功後,患者憑短信可選擇就近的處方共享平臺藥店交繳費取藥,也可選擇送藥上門服務。

2017年5月,易複診啟動在梧州紅十字會醫院的試點工作。迄今,試點已覆蓋20萬餘名患者,實現30萬張處方流轉,佔門診處方量的40%。外流的處方取藥率達到95%以上。

處方外流給社會藥店帶來的絕不僅僅是一張處方,同時也是巨大的客流量。“‘4+7’的降價聯動效應,確實會擠壓社會藥店的處方藥的利潤空間。但只要有患者上門,就會帶動社會藥店的非處方藥的銷售。”馬光磊說。

以梧州紅十字會醫院的合作藥店大參林為例,試點頭三個月,在承接易複診平臺轉來的處方後,門店收入增長了23%,處方毛利率約有15%。目前,易複診在紅十字會醫院周邊共合作了6家藥店。

對於處方外流的另一大承接方醫藥電商來說,送藥上門是其一大特色。

2019年1月,阿里健康在昆明市佈局處方外流業務,開展“電子處方+藥品配送到家”試點。雙方計劃以“昆明市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及“阿里健康第三方處方流轉平臺”為基礎,協助當地三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搭建分級診療平臺,推動慢性病患者首診在上級醫院,日常病情監控和續方配藥回到基層。阿里健康利用自身在醫藥供應鏈和配送上的優勢,協助基層醫療機構豐富藥品品類。同時,協助政府打通醫保線上統籌支付,支持患者利用醫保統籌資金完成線上支付購藥,最後再將藥品配送至患者家中。

2018年赴美上市的111集團也在佈局處方外流。早在2016年,111集團就上線了互聯網醫院“1診”和B2B醫藥平臺“1藥城”。

於剛介紹,基於互聯網醫院“1診”,用戶在家裡就可以享受續方服務。“如果患者手上已經有處方,通過我們互聯網醫院的醫生問診,醫藥專業人員審方後,可將藥品通過1藥網送到客人家門口。如果沒有處方,經過我們的醫生問診,就可以獲取電子處方。如果是上了歲數的慢性病患者,不適應互聯網手段,可以在線下藥店購藥的時候,通過我們和藥店合作的雲服務,向我們的醫生問診,獲取電子處方,然後在藥店拿藥回家,或者刷醫保卡就可以拿藥回家。”

值得注意的是,111集團旗下的“1藥城”主要服務藥店、民營醫院和診所,運用智能供應鏈(包括雲庫存、智能採購和即時配送等服務)幫助藥店客戶縮短庫存週轉,降低採購成本。目前1藥城業務已覆蓋全國,截至2018年底,已服務超過15萬家藥店。

像111集團這種利用互聯網醫院實現處方外流的模式,在諸多醫藥電商平臺、互聯網醫療公司中也很常見。

此外,上海醫藥、國藥集團這類傳統醫藥商業公司亦在通過院邊店、醫藥電商等來切分處方外流的蛋糕。

上海醫藥承接處方外流的業務主要有兩類:一是上海社區綜改處方延伸項目,二是旗下的上藥雲健康項目。上海醫藥2018年半年報顯示,其已覆蓋上海市 230 家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市場份額近70%,2018年上半年累計獲取處方超過41萬張,處方量同比增長 115.4%。上藥雲健康的“益藥·電子處方”平臺,在上半年累計處理電子處方 130 餘萬張,對接醫院數超過 220 家。八點健聞了解到,上藥的電子處方流轉系統可以跟醫療機構HIS系統打通,由此來獲得相應的訂單。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上海醫藥擁有醫療機構院邊藥房 50 家,DTP(Direct to Patient,即藥品直接通過製藥企業銷售給患者,目前以高值的新特藥為主)藥房77家。目前,DTP藥房也成為各大企業積極佈局的一個新戰場,這類藥房多數設立在醫院周邊。

打通醫保是關鍵

處方外流市場已興盛數年,市場各方的佈局已相當全面而周密,當前“4+7”帶量採購造成的降價聯動效應,看來並不足以影響其新一步發展壯大。

然而,處方外流依然面臨監管政策尚未落地,運營細則尚不明晰,醫保支付標準不統一,電子處方未普及等種種現實障礙。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處方外流的關鍵,是讓醫保統籌接入社會藥房,使社會藥房和醫療機構形成平等競爭關係。實踐也證明,想要撬動數千億處方外流的市場,醫保的槓桿作用不可或缺。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八點健聞:打通醫保線上支付是處方外流的核心環節。以醫藥電商為例,實現送藥到家,如果醫保線上支付通路不打通的話,整個環節就不具備流動性。而他最期待的也就是衛健委、醫保局、藥監局等部門能夠聯動起來,共同推動利好政策的落地。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目前,醫保賬戶由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組成。大多數地區的消費者在醫保定點藥店消費只得使用個人賬戶。當個人賬戶額度用完以後,如需再報銷,則必須到醫院買藥。這意味著,即便是處方通過一定的技術平臺流轉到藥店,當個人賬戶的額度不足時,消費者仍需去醫院開藥,或自費購買。

201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大參林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柯雲峰曾提交建議:希望各級政府支持藥店承接外流處方,具體措施包括:通過醫保平臺或第三方雲平臺,讓試點藥店和試點醫療機構共享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信息;在處方流轉的兩端,同時接受醫保機構控費審查。

2018年4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從藥品供應保障角度,“探索醫療機構處方與藥品零售信息共享”,“推行醫保智能審核和‘一站式’結算。”

2018年7月,廣西梧州市試行門診特殊慢性病的處方共享。慢病患者憑醫生藥方,在醫院藥房,或醫保定點藥店購藥,均可統一支付標準,直接醫保結算。當地的大參林大藥房、梧州市百姓大藥房作為首批院外藥店與梧州社保局達成簽約,正式接入醫保統籌賬戶。

值得注意的是,醫保統籌接入社會藥房還處於局部試點階段,全國範圍內的實踐少之又少。於剛就對八點健聞表示,目前111集團沒有接入醫保,但正在做一些佈局。

鄭琪|撰稿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4+7”非中標藥品降價成定局,價格聯動趨勢明顯


“4+7”風暴下,4000億的處方外流市場機會還很大


中央要推的“醫養結合”,上海有個摸索了10年的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