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項”字明明讀“hàng”,為什麼許多專家仍在讀“xiàng”呢?

風和時間的翅膀


不要拿你的當地發音來作為漢字的規範,全國絕大部分『項羽』的發音都讀作『xiangyu』,讀作『hangyu』的只是方言而已。

同樣,『解曉東』讀作『haixiaodong』的也就是南方的幾個省份,其餘絕大部分地區都是讀作『xiexiaodong』。

當然,有些讀音是延續的古語讀音,甚至很多地方還在使用,這些和所處地區相對經濟比較落後,與外界的交流較少也有一定關係。比如說『做甚』就是『幹什麼』的意思,『俄』就是『我』的意思,『大街』讀作『dagai』等等。


微言戲語


關於姓氏讀音,我說一說我的一個小經歷。

我小學時有一個老師,姓“樂”,第一天跟我們介紹自己時,他就很明確告訴我們,他姓“yue”,第四聲,也就是音樂的樂。我們也一直這樣叫了好多年。

然後他跟我們本地的姑娘結婚了,也一直在我們鄉里的幾個小學執教。

到我大學畢業,也就是十幾年後回家,在大街上猛然聽到大家叫他“小樂(le4)”,也就是快樂的樂,我就很奇怪,之後有經過的學生,也是叫他“le”老師。

然後我就有個機會跟他一起喝茶,就問了他這個問題,我說到底是le還是yue?他告訴我說,查了字典說yue和le都可作為姓氏的讀音,沒有絕對。我再問他,那你們家裡的地方話叫法是跟快樂的樂一個發音還是跟音樂的樂一個發音,他說一開始本家人是不叫姓的,都是外姓的人才有叫姓,一開始是yue,後來不知怎麼就成le了。

所以,他以前姓yue,現在姓le,寫起來還是一個樂字。

除了有考究姓氏出錯,或是不同音有不同祖宗考究溯源追宗,個人認為,叫慣了那個音就是正音。當然,學者研究學問除外。


破鍋小生


“西楚霸王”項羽在中國幾乎無人不曉,按照《新華字典》的記載,“項”不是多音字,只有一個讀音就是“xiàng”,而百度百科則明確說明“項”在用作姓氏的時候讀

“hàng”,比如如項羽讀音hàng。

據統計全國有65萬人以“項”作為姓氏,很遺憾我身邊並沒有“項”姓的朋友,也不知道他們自我介紹的時候怎麼說,至於這個字出現兩種讀音我覺得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

首先是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專門詢問了一下週邊同事,“項”的讀音,還真有一個老家是湖北的同事讀“hàng”,他的解釋是這個字在老家那邊用作姓氏的時候都讀“hàng”。

其實在全國尤其是南方很多地區,項用於姓氏時的讀音都是“hàng”,而普通話和北方方言更為接近,所以普通話中都讀成“xiàng”,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慢慢的“hàng”這個讀音已經很少有人在用了。

其次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區別

漢語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區別,但是諸如客家話和粵語還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讀音,因為這些地區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和遷徙活動,所以語言表現得也相對隔絕,所以古時的發音延續了下來才會有“hàng”這個讀音。

現在基本上都使用普通話交流,所以絕大多數人說到項羽的時候都會讀“xiàng”,反之如果你說hàng羽,很多人都會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即便是”hàng“的讀音是正確的,那麼慢慢也就變成了”國白字“。


一點點歷史


我才不管讀什麼呢?我只知道,xiangyu人人皆知,hangyu讓人聽了反而是一頭霧水。所有的文字和發音無非都是服務於溝通交流的,如果有容易溝通的發音不如用,而去倚老賣老咬文嚼字,那便失去了文字存在的意義!退一萬步來講,即使那個字真的讀作hang,而現實中卻有99%的人讀作xiang,我想專家學者也該與時俱進了,畢竟文字的歷史悠久,從象形文字到現在每個時代都在不停的改進和變化,以適應社會文明的進步。千萬不能死心眼,一味地原地踏步,如果這樣的話,或許我們現在都還在是象形文字!


追夢導師


有很多姓氏的讀音與普通話的讀音都不一樣,我所知道的就有好幾個:

①是題中提到的“項”字,我們也讀hang羽,而非Xⅰang羽。


②是“解”字,作姓氏讀haⅰ,我們讀haⅰ曉東而非Xⅰe曉東。

③是“卜”字作為姓氏我們讀Pu而不是讀Bu。


④是“裴”字作為姓氏我們讀Pⅰ,而不是讀Peⅰ。

字典上查不到這些注音,真得請教專家!


尋桂子


我覺得你有點孔乙己了。

古漢語絕對是讀han的,這沒毛病,古漢語發音保存的最完善的客家話裡,現在都讀han,但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裡,不僅僅就是han和xiang的區別了,大部分發音已經和古漢語發音不一樣,我相信定都河南的北宋和定都長安的漢唐,漢語官話發音也會有所不同。

所以說隨著時代發展,語言的發音不僅有其歷史成因,也有一個時代的語言習慣以及審美,假如現在你硬要把xiang羽糾正成han羽,除了大家感覺沒那麼好聽,還會覺得名字少了幾分英雄氣。但是在講客家話地域,在客家話語境裡,han羽這個名字,聽起來絕對是霸氣的存在……

希望你明白這個意思,不要再鑽牛角尖,不要學孔乙己。


-洛林


項姓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個姓氏。

項姓源自姬姓,屬於國名。

周初有諸侯國項國,子爵,姬姓。

項國後被魯國所滅,由此項國被取消,僅存地名。其子孫以此為名。

關於“項”字讀音,存在一說為“hang”。

根據《項羽本紀》描述:“項,胡講反”。《康熙字典》項字釋:“《唐韻》胡講切”。

意思是取“胡”的拼音聲母,取“講”的拼音韻母,成為hang。


五味社


這其實是一個很複雜很有意思的問題。

漢語是書面語,古漢語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高度的統一性,也有分歧。尤其是分裂成堯舜兩個集團並衝突後,就加重了分歧。比如明明龜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神獸,但龜孫、王八罵人是最侮辱的。爸爸是父親,但粑粑是屎。衝突的詞彙充斥在漢語當中。另外還有原生語言,就是黎語,變成漢語就是俚語。越往南俚語越多,這就是方言產生的原因。因為雅言推廣先在北方。漢族南移,可是楚國、吳國境內還有部分羌系是很早就為了擊敗殷商採取包圍而進入的。當時這些地區還有苗瑤、泰族、百越,也是楚人。所以早期的羌系自然會有更多俚語。

河北話有不符合古漢語的地方,也有合理的地方。比如六,古漢語確定無疑讀陸,綠也讀錄。因為這個語音其實是指白種人的,日耳曼人至今還戴著綠帽子,因為白種七仙女族群女性被迫全部嫁給了九黎。讀陸是對的,但是讀六更好,因為六取牛音並不是沒有道理。湖南的三一如六,可以是六如三一,印度主導者是白種,但他們那麼崇拜黃種的牛。德意志還戴牛角盔,牛市也是利好的意思。而且上漲就是綠色。實際已經六如三一了,三一就是黃種牛圖騰。玉璧又是女性生殖器圖騰,讀六是有歷史根據的。

但是巷讀成涵就是一個錯誤,相當於古書上充斥著的錯別字。因為來源完全不同。涵洞與虎洞同義詞,就是指老虎的洞。也就是衚衕一詞,因為虎的喘息聲就是杭。涵洞和衚衕源頭一致,有人說衚衕來自蒙語,那是沒文化。日耳曼語裡也有衚衕一詞,這怎麼解釋呢?其實都是源自漢語,全世界各民族都有漢語詞彙。因為漢語是上古多種族碰撞出的書面語,大家都有吸收。

巷其實是大象穿過叢林留下的道路,巷應該比衚衕寬一些。涵道錯用巷字就使得這個字發音錯了。因為把少數祭司和特定人員掌握的字推廣開必然會有錯誤,把涵洞用作巷了。臺灣人把和讀作汗,也一樣。和是顓頊 和九黎 時代的產物,於是禾就開始衍生語音。顓頊就是豬虎圖騰,所以杭州這個語音是被用濫了。可我們真的考證更久遠的乃至少數民族和境外語音遺留,讀和才是對的。杭是用的太濫的一個語音了。

項讀音分歧,應該也是讀了錯別字。真正的讀hang的是頇,就是指粗棍子。頇代表脖子是也可以的。但把項讀作hang應該就不對了,或者可以是多音字。至少現在姓項的沒聽說誰認為應該讀hang。大部分湖北湖南人並不是楚人,真正的楚人是苗瑤和泰族,以及羌系與苗瑤混合的畲族。遺留的那點人不會多,因為漢朝違背楚人復國願望,還故意汙名楚文化。契丹明顯是楚人北逃的結果。湖北湖南更多是漢代後入的北三苗羌人。


國病


這其實是古漢語和普通話的區別。古漢語不再官方後,其實在很多方言中還能找到它的影子。

就如題主說的項羽的項,在我們這邊的方言中,確實是讀hang4。不但作姓氏時是這樣,項目、項上人頭,等等詞語中都是如此。

類似的字還有很多:比如匡姓,有些該姓氏的人會特意說他們姓qiang1,而非kuang1。而在我們的方言中,包括籮筐的筐,也是讀qiang1,後來推廣普通話,又有人讀成了kang1。

還有卜姓,大多會強調自己姓pu4,而我們這邊,卜是指把蔬菜鹽醃和曬乾了,再用罈子保存起來。卜豆角、卜辣椒、卜黃瓜⋯⋯都讀pu4。唯有講蘿蔔時讀bu4,從來不讀bo1。

還有別(pe4)姓、謝(jia3)姓等等,則很少有人強調自己姓氏原來的發音了,認可了讀別(bie2)和謝(xie4)。

古漢語被普通話取代,很多字發音都有區別,而人們的方言發音,是要經歷較長時間才會被普通話所同化,這一點也不奇怪。在我的老家三十多年前還在說的"雷朗雷哈咀(zei3)、得(dei3)資剋資給(gei3)",四十歲以下的人,基本上就不知道是講的"樓上樓下走,豆子釦子狗"了。


小市民的茶餘飯後


一,至於你說項讀hang4,注音應該是不正確的,ang這個韻母,在廣韻中有兩個音:ang與ung。據我客家話與粵語的經驗,應該發ung韻,hung1。

二,廣韻擬音,看圖。聲類是匣,韻部是江部。擬音γung。γ並不是發h音,有可能是相近,因為匣字聲類下有很多字,紅項匣都是聲母γ,現代漢語聲母分別是h與x。

三,讀音是在變化的,普通話源於元代,元代的官方字典,中原正韻,已經與隋唐的切韻廣韻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在普通話裡讀xiang與南方方言讀hung,不過是匣聲母分化的結果。南方方言發ung韻倒是保留古代ang與ung韻有別的情況。至於古代是不是發ung聲就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