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别的都不说,却一定要说“马谡不可大用?

历史好奇怪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东汉末年天下,黄巾起义震动了大汉的根基,各地豪强并起,天下陷入纷争战乱,乱世出英雄,而刘备就是这么一位英雄。刘玄德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败仗,但是屡败屡战,从没忘记匡扶汉室的目标,最终三分天下。

刘备能三分天下,就是拥有一帮得力的文成战将,其中关羽张飞更是从刘备起家开始,一直到死,从没有说抛弃刘备,即使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关羽也是千里走单骑的寻访刘备。为什么关羽张飞等人会如此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也是刘备会选择人的结果,作为三国的三大主公,刘备看人用人的手段不比曹操差,所以他看出马谡不能用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刘备为什么会料到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原因有三:

第一,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马良关系很好,并且马良确实有真才实学,但是马良去世的很早,所以诸葛亮顺带提拔马谡也是正常之举;

第二。诸葛亮和马谡同属于荆州集团,诸葛亮将马谡作为荆州集团的种子选手进行培养,所以必然会重用马谡;

第三,马谡讲道理头头是道,符合诸葛亮的用兵用正兵不用奇兵的原则,所以马谡讲到诸葛亮心坎上去了,怎么有不用之理。

刘备料定诸葛亮会启用马谡,所以会特意向诸葛亮交代不可重要马谡的话,可惜诸葛亮没有听进去,最终错失街亭,良成大错。


帝国烽火


要明白刘备说这些话的意义,就得回到历史的真实场景里,去看看刘备为何要说这些话。

《三国志-马谡传》里记录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叮嘱: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给马谡这个评价呢?我们来看看马谡之前的履历。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在刘备手下一开始做的是荆州从事,也就是秘书之类的官。刘备入川的时候是把马谡带在身边的,益州平定后把他放出去做了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这样的地方郡守级别的官。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领导秘书外放地方的案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备能看出来问题,偏偏他诸葛亮就看不出来问题呢?

原因很简单——马谡一直跟着刘备,基本就没和诸葛亮打过深层次的交道。

作为领导秘书,马谡和后保部长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应该起初是不深的,尤其是刘备初入川的时候诸葛亮还在荆州留守,两人关系就谈不上多么亲密。诸葛亮成为益州的当家人以后,马谡又去做地方官了。因此,两者工作上的关系多于私人方面的联系。

那么问题又来了,《三国志》说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在诸葛亮征南中的时候,马谡也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略,事后也通过诸葛亮的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为什么刘备还是认为他不可大用呢?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马谡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却并不能独当一面。

刘备死后,马谡被任命为丞相府参军,也就是他的参谋长。他在出点子方面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在街亭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而没让魏延亲自带兵镇守街亭,就铸成了大错。

历史上,这种参谋类的人才不适合领兵,已经被多次证实了。远的不说,诸葛亮自己就是个例子——他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顶级的政治家,却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军事家。而他的参谋长,也和他有同样的毛病。

因此,马谡被杀以后,诸葛亮痛哭流涕。这眼泪里,不止有对老部下和朋友的痛惜,也有对先主遗训未能遵守的悔恨,更有为了严明军纪和法纪而不得不痛下杀手的无奈。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真的做到了极致。



青言论史


刘备这一生,因为自称是汉家后人,因此成为诸多复兴汉室的遗老的首宠。

其实,刘备的才能很平平无奇,但以拙朴忠厚赢得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的认可,也获得了民众的好感。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终究无法挽救汉室将倾的局面,司马代曹魏之后,首先灭的是西蜀,再是东吴。

但刘备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待人以诚,识人以明。

待人以诚,他把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揽于麾下,将孔明、徐庶、庞统等智囊谋士纳入囊中,创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识人以明,他对马谡的夸夸其谈,确有先见之明,可惜诸葛亮未曾察觉到,街亭之败,致使六出歧山北伐,一败涂地。

不仅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亦然。夸夸其谈的人,不了解客观实际的人,其实不可真信,至少要多问个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赵括,纸上谈兵,被白起一个长平之战,死伤二十多万人,被坑俘虏四十万,曾经是战国七雄的魏国,从此被抹去。

所以,《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好,对刘备的识人之明都给予了肯定。



一夫82


刘备在军事才能等方面可能不及曹操,但是在整个三国中,识人能力,堪称第一。

为什么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经历,一生颠沛流离,吃过的败仗比谁都要多,受过的屈辱也是一般人难以承受,一直寄人篱下,这种逆境中的经历,锻炼出了刘备变态级别的识人用人能力。刘备与马谡之间是有一段时间的,在这个时间里,刘备不可能不知道马谡的缺点。

另外,刘备的军事能力与马谡的军事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刘备是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而马谡是典型的理论派。所以,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同时,刘备虽然以大义为主,以仁待人,但是刘备实际上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领导。现实的人,对于一些夸夸其谈,活在理想中的人难免会有一些看法,恰好马谡就是这样的人,理论能力强,实际经验少,所以,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是能理解的。


尚德未央


《三国演义》里这一段我还记得比较清楚。当马稷失守街亭,诸葛亮将其斩首之后,曾经感叹刘备识人,而自己没有听从刘备,以致此次北伐失败。

马氏兄弟有五人,其中白眉最良,马稷是最小的一个。都言马稷只会纸上谈兵,像当年赵括一样。刘备是蜀国(当时的国号应该为汉)的开创者,绝对不会像《三国演义》里的那样看起来没有过人之处,全靠队友带飞。他知人善任,察觉到马稷言过其实,而诸葛亮较为器重他,所以才会叮嘱孔明。

有其它意见,欢迎评论,一起讨论。


WCH120


这就说明刘备看人入骨三分,因为他素知马谡一向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若没有长时间细心观察,是无法知道马谡的评论可信去率。

应该说马谡的口才表达能力十分优秀,连心细的诸葛亮都看走眼,因为马谡也曾熟读《孙子兵法》,以及其他兵书,对于一些普通的战前平估和作战策略他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刘备在兵法上也有一定的见解,马谡的一些提议他并未采纳,结果才暗幸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刘备虽然知马谡没用,但也没有嫌弃,仍留其任文职,但将死之前也很担心诸葛亮会被马谡的口才所骗。

但终究还是走这条不归路,“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断章取义地对兵法生搬硬套,街亭一失,才知是纸上谈兵。


知足常乐6144539457


以前看三国喜欢诸葛亮:神机妙算、口若灿莲,文采斐然,能行军打仗、治国安邦,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无所不能无所不晓啊!不喜欢刘备,因为喜欢哭,胆小怕事。现在再看三国,到是反过来了!

刘备能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当上皇帝,诸葛亮功不可没。刘备临终只说“马谡不可大用”,结果诸葛亮用了,马谡只要按诸葛亮说的去做则可成,事与愿违结局惨败!这句话明是显得刘备的英明,实是为诸葛亮后来挥泪斩马谡,突出诸葛亮治军严明、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纵观三国演义,好像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为诸葛亮做陪衬,突出诸葛亮“神”一样的人物形象!上面讲诸葛亮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但是仔细读来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诸葛亮的大计,好像没有成功的,这又很耐人寻味!诸葛亮胸有大志,算无遗漏,却又屡遭挫折,与胜利失之交臂,这是为何?

欢迎讨论☕️☕️



倾听历史的声音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常年带领部下征战,作为蜀国的老板,管理部下收买人心并不次于曹阿瞒。初期马氏家族是跟随刘备入蜀的有功之臣,马良,马谡的四哥,其当时人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因马良有白眉,也叫马白眉,论其才学胜于马谡,也只不过是在荆州做了关羽的参谋一类职务。而马谡初期入蜀被刘备安排做过地方县令,最大也只是太守,虽然当时人称赞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但蜀国老板刘备安排却是文官该干的事情,没有军官的活。后期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惨重,白帝城托孤时单单对诸葛亮重点提出马谡不可大用还有两种可能。

虽说马谡熟读兵书,但是缺乏的是实战,刘备常年征战深知一个好的将军,不仅理论要扎实,更多是从一次次的实战中打出来的,战场上瞬息万变,完全按照理论来去打仗,打仗最忌讳的就是不会灵活运用战术,奇正相谋,或许给马谡时间,只要不死,多打上十几场仗,未必不是个好的将军,但是!刘备兵败,蜀国损失惨重,也折腾不起啊!那可是要死人的,蜀国人山啊!!

再其次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虽然诸葛亮是个好部下,万一重用马谡,马谡练出了真本领,必然对诸葛亮死心塌地,那就是诸葛亮的家臣,刘备的儿子刘禅,刘备深知论才学没法说,即时将来诸葛亮不愿意做皇帝,但是其部下未必没有拥龙之意啊!这也是刘备叮嘱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之外,还另外安排了另外托孤重臣李严,刘备的帝王御下之术并非泛泛之辈啊!!


骑驴爬树


如果真实客观的去看待三国演义,那么可以基本下一个定论,作者其实是明褒暗贬诸葛孔明的,只不过手法巧妙,蒙住了大多数读者的眼睛而已。把一个人,捧之近妖,却又始终不得成功,就是最成功的鄙视。在讲究所谓“正统”的封建时代,也许是迫于无奈吧。(诸葛孔明,不过是一个大号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极端刻薄恶毒的岳不群罢了)


壹贰叁4674


历史上刘备是不是真的说过这句话我们不得而知,现在我们就当刘备真的说过这句话吧!可以说,刘备作为一个君主,还是有相当的智慧的,对于诸葛亮喜欢用谁自然是很清楚的。马谡是不是有才,可不可以使用,刘备有自己的看法。在刘备看来,马谡就是一个理论型的人才,搞搞研究可以,但真让马谡这种人去掌握实权去干实事,很大可能会坏事,所以在看到诸葛亮对马谡很看重,才特意提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