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后被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许广平和朱安去世后又葬在了哪里?

渔樵侃史


鲁迅原配朱安死前曾留遗嘱说:“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鲁迅)旁边。”


朱安的这一遗愿遭到了许广平的反对,最终她被安葬在了鲁迅母亲鲁氏墓旁。

或许正是因为对自己拒绝朱安请求心存愧疚,许广平死后也并未葬在鲁迅墓旁。

许广平在遗嘱中是这样交代自己身后事的,她说:“我死后,一定要火化,骨灰撒在各处,有一部分要撒在先生(鲁迅)墓旁。”

1968年3月,70岁的许广平辞世后,后人依据她的遗嘱将她的尸骨火化了。她的大部分骨灰撒在各处,小部分则撒在鲁迅墓旁陪伴长眠的鲁迅。
朱安与鲁迅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鲁迅原配朱安还是鲁迅的同居对象许广平,两人死后均没有墓碑。

中国是一个注重“死”的年代,素来人们都喜欢依据一个人死后所受的殊荣来评判一个人。以此看,一生有名无实的朱安和一生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其死后无疑是凄凉的。

但凡死者,墓碑从来是标配,可朱安与许广平作为大文豪鲁迅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却连墓碑都没有,这无疑让人唏嘘。

她们二人生前死后的悲剧,都与鲁迅有关。

朱安本是鲁迅包办婚姻里的原配妻子,但鲁迅却从未对她有过任何感情。原因很简单:鲁迅对身材矮小,容貌平庸,大字不识的朱安提不起兴趣。


但作为封建世家长大的一代,鲁迅无法反抗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只能接受朱安。

但鲁迅的接受,仅仅是作为“母亲给自己礼物”式的接受,而非真正接受朱安作为自己的妻子。

鲁迅曾在回忆中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朱安嫁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的母亲。”

真实的朱安确如鲁迅所说,更像是鲁迅母亲的妻子。

自嫁给鲁迅以后,朱安便一直伺候着鲁迅母亲鲁氏,两人相处分外和谐。

也似乎命中注定一般,朱安死后也依旧长伴老太太身旁。

这样的结果显然并不是朱安所想,她为鲁迅付出了一生,生前她未得到鲁迅一丝爱,仅得了一个“鲁迅太太”的名分,而已。这样的名分,死后,她却也失去了。


朱安的失去鲁迅夫人的名分的体现是:她没有墓碑(没有名分)。原本,她的墓碑上应该写:鲁迅妻子朱安之墓。

可这样的名分,朱安终失去了。

相比之下,拒绝朱安合葬遗愿的许广平也并不好过。

生前,许广平是鲁迅同居对象,还曾与鲁迅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周海婴。十多年里,也是她一直在照顾着鲁迅的饮食起居。可这样的她,直到死也未得到任何名分,而仅仅只是:鲁迅同居对象,而已。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是成功的,可作为人,在感情上,鲁迅却并不高大。他的不高大体现在,他一直亏欠身边的两个女人。鲁迅欠朱安“情”,欠许广平“名分”。
许广平老年


因为这种欠,两个女人生前矛盾纠结,死后也不那么有尊严。好在,她们似乎都并不后悔。

只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相信鲁迅不会再选择让两个女人痛苦一生吧。


记者李满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因患肺病,不治身亡。鲁迅先生去世之后,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与宋庆龄、冯雪峰等人的协商下,拟定了治丧委员会。最终,治丧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讣告:

鲁迅先生…病卒于上海寓…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

万国殡仪馆,是上海最好的殡仪馆;而万国公墓则是上海最好的公墓(二者并非一家)。治丧委员会把鲁迅安排在这里,也是费了一番苦心。

一般能安葬在这里的,都是一些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社会名人、进步人士、外国人等等。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自然也是最有资格葬在这里的。当然了,在这里安葬的价格也不菲。

鲁迅先生的葬礼,不可谓不盛大。然而,这繁华的背后,则是两个女人的落寞。

鲁迅先生一生之中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位是“包办婚姻”朱安,第二位是“自由恋爱”许广平。这两人一个是空有名分而无实际,一个是空有实际而没有名分。

对于朱安,鲁迅并没有一丝好感。不仅是因为她是包办婚姻的产物,更是因为她的木讷和自闭,让鲁迅对她非常失望。

当年鲁迅被骗回家以朱安结婚之后,连碰都没碰她一下,隔日就离开新娘子又去了日本。期间多次往家里写信,偶尔提起朱安时,只是让她多看书,多接受新的思想,可是朱安并没有这么做。

鲁迅的意思,无非是希望她接受新思想,就可以坦然地和她离婚了。既然她不肯学,鲁迅也没有办法,只能任其生长,也就懒得管了。

在鲁迅这里,朱安是没有存在感的。比如说,鲁迅在日记里称呼她为“妇”,即便这么一个“妇”字,鲁迅所有的日记,也只出现过两次。

1947年6月29日凌晨,鲁迅先生去世11年后,他的发妻朱安也离开了人世。朱安临死之前唯一的愿望,便是与鲁迅合葬。

朱安遗嘱:“灵柩回南,葬于大先生之旁。”

彼时的朱安,除了一个鲁迅发妻的身份,什么都没有了。即便大家想把她与鲁迅合葬,合葬的钱谁出呢?万国公墓可不是慈善机构,朱安也不是达官显贵。

由此,朱安的“葬于大先生身旁”,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终,朱安被安葬在西直门外的保福寺,与她的婆婆葬在了一起。这个苦命的女人,生前伺候了一辈子婆婆,死后想去伺候老公而不能,唉!

朱安不能和鲁迅合葬,对许广平来说,绝对算得上一件好事。

从名分上来说,朱安是鲁迅的合法妻子,而且是经过三叩九拜入门的正室。许广平为了和鲁迅在一起,不惜背叛亲人朋友,也只落得个“小妾”的称号,而且还没有任何结婚仪式。

鲁迅去世以后,许广平就一直在整理丈夫的遗稿。许广平的死,也和鲁迅先生的这些遗稿脱不了干系。

1968年初,许广平忽然听到一个让她深受打击的消息:她放在别处的鲁迅的书信手稿,全都被盗了!之后,她多次出面交涉,要求如数归还,可是无效。

这些手稿,是许广平一生中最珍视之物,如今全都没了,她怎能不乱方寸?加之她身患心脏病,又经历了将近两年的不安。如此猛击,足以致命。

周海婴眼瞅着母亲病倒,赶紧送往北京医院,然而刚住进去没几天,这里就被造反派夺了去;无奈之下,周海婴只好将母亲转送到次一点的北大医院。

由于设备差、药品少,许广平最终还是没能躲过这一遭。临死之际,许广平写下这样的遗嘱:

“我的尸体,最好供医学解剖、化验,甚至尸解,化为灰烬,作肥料入土,以利农业,绝无异言。但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的身体最后也听党的决定。”

许广平为什么不考虑与鲁迅先生合葬呢?

当时的万国公墓,已经在动荡的一开始,就被彻底摧毁了。鲁迅先生的手稿都能被人盯上,与鲁迅先生葬在一起,必然也是一件欠妥的事情。

然而,许广平终究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子。既然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埋在一起,那别的地方也就不考虑了吧。

1968年3月3日,许广平辞世。按照上级指示,她的遗体被火化处理。骨灰的一小部分撒在了鲁迅墓旁的一棵树下,其余撒在了她生活过的地方。

这两个女人,都因为时代的关系,没能和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如果鲁迅地下有知,他会选择谁与他合葬呢?


祗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葬礼现场千人吊唁,万人长街送行,最后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时年55岁。

题中的朱安和许广平,是鲁迅的两任妻子,朱安比许广平整整大20岁。

一、原配朱安

朱安生于1878年6月,她性格温和、为人大度,是贤妻良母型的,是鲁迅母亲喜欢的类型。所以在1901年,双方父母为他俩定下了婚事。

朱安大鲁迅3岁,”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没有给朱安带来好运。已经23岁的朱安,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晚婚啦,偏遇鲁迅在日本求学。

5年后,在鲁母的策划下,用患病的消息骗回了鲁迅。

婚礼仪式是举行了,可鲁迅并不愿意这门亲事,因此并未圆房。

可怜的朱安有名无实,过着与鲁迅相敬如宾的生活,终其一生侍奉鲁母,直至鲁母病逝。

鲁迅病逝后,先由许广平负责鲁母与朱安的生活费用,是鲁迅的版权版税所得。谁知第二年就发生了抗战,失去了联系,只好由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奉养。

1943年,鲁母也离开了人世。因为鲁迅与周作人不和,朱安便拒绝了周作人的供给,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

1947年,孤苦伶仃的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

她临终前的唯一要求,是与鲁迅同葬。结果,她最后这个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她被葬在了鲁母的旁边,连墓碑都没有。真为这个可怜的女性鸣不平。

二、许广平

许广平原是鲁迅的学生,广州生人。

1925年,27岁的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问题,并得到鲁迅的热情回答。

后来经常求教,在书信往来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后来鲁迅去了广州与之相逢。

1927年,反动派在广州大屠杀,二人便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同居。鲁迅此时已经46岁,许广平也29岁。

又一个大龄女青年。

二人生有一子,名叫周海婴,鲁迅病逝时,只有7岁,是鲁迅唯一的后人。

鲁迅病逝后不久,抗战爆发,留在上海保护鲁迅创作遗物的许广平,受到了日本人的迫害和折磨,后被保释,获得自由。

1961年,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于1968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0岁。

许广平在去世前曾留下遗嘱,死后不保留骨灰,这样做可以避免不能与鲁迅合葬的尴尬。

周恩来得知后,还是指示有关部门留取少量骨灰,撒于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既尊重了死者,又肯定了许广平的地位。

朱安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甘愿过那种有名无实的生活。

本来是正妻,却没有享受到鲁迅的遗产,反而忍饥挨饿,在贫病交加中过完了凄苦的一生。

许广平是敢于追求幸福的新女性,不顾年龄的巨大差异,不管有无名分,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由于有朱安的存在,她在周家不被认可。

两个不幸的女人,一个有名无实,一个无名又无分,最终都没有葬在自己男人的身边。


有书共读


鲁迅先生病逝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前一日,先生坐在人们熟悉的那张藤椅上,手里夹着烟,先生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回忆说:“看到他手里的烟,我劝她别抽了,他又吸了几口,终于把烟扔掉了。”

鲁迅先生最初葬在上海西郊万国公墓,从照片上看,小而朴素。知名艺术家和作家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开篇这样描述鲁迅的墓碑:“记得鲁迅初葬的那块碑,字体拙朴,笔锋转折竟有鲁迅手书的圆润而内敛,谁写的呢,动问海婴,原来竟是他七岁丧父时,由母亲扶持着,一字一字亲手写成的。” 1956年,推崇先生的新政府将鲁迅之墓迁于虹口公园,就是今天的鲁迅公园,墓碑由毛泽东亲笔题写。

鲁迅去世11年后,他的原配妻子朱安女士也在北平离世。许广平和家人、朋友一道安葬了一生凄凉的朱安。鲁迅去世后,鲁迅母亲和朱安一直由鲁迅弟弟周作人奉养,母亲去世后,因为鲁迅与周作人不睦,所以朱安拒绝了他的供给。据说,晚年朱安生活凄惨,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

朱安一辈子没有与鲁迅在一起,临终时,她提出了一个要求:死后回江南与大先生(鲁迅)葬在一起。这是一个可怜女性卑微的要求,但就是这样一个请求,也未得到满足。据说是周家有人不同意,究竟是谁,不得而知——当时查阅资料看到这里,我哭了,为朱安,也为那些善良、无助和卑微的生灵。

没有发现鲁迅与朱安的合影,姑且以这张照片代替吧

据《海淀文史》记载,鲁迅母亲鲁瑞去世时葬在海淀四季青板井村周家墓地,许多人都说朱安后来葬在婆婆身边,但此说缺乏照片、影像、人物和实物证据,只是传说而已——朱安究竟葬在哪里,无人知道。

至于许广平,作为官方认可的鲁迅夫人,在1949年后地位尊隆,有许多社会兼职。但在许广平内心也有一个隐痛,那就是她与鲁迅的关系,毕竟中间还隔了一个朱安,周家认可的鲁迅妻子,周家长媳。出于这种考虑,1968年许广平去世前留下遗嘱,不保留骨灰——这样就避免了不能与鲁迅合葬的尴尬。

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他们心中也有隐痛

但事情还是有了一些转机,细心的周恩来了解此事后,指示有关部门取出许广平少量骨灰,撒在鲁迅墓前的小树旁边——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只有总理能想出来。


民国年间那些事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豪,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先生(1881一一1936),在上海病逝,享年56。



《鲁迅先生去逝前十一天留影》、

鲁迅病逝后,上海各界代表五千多人送葬,先葬在上海西郊的万国公墓,后迁至虹口公园。

鲁迅先生一生有两个妻子,而两个妻子最终都没有和鲁迅先生合葬。为什么没有合葬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朱安》,

鲁迅的原配夫人叫朱安,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为鲁迅先生订的亲,鲁迅先生拒不认同,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信,急忙赶回家,原来是母亲诈病骗鲁迅回家被迫鲁迅和朱安完婚,被迫无奈,鲁迅和朱安完成了名义上的婚,婚后鲁迅先生继续到日本留学。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在家乡绍兴府中学教书,从此以后鲁迅先生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而朱安则成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尽管鲁迅先生对朱安体贴关怀,相敬如宾,但朱安的命运还是非常的孤独。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如果违母命,休了朱安,就等于是亲手杀了母亲和朱安。被迫无奈的鲁迅先生只好随了母亲和朱安的愿,和朱安保持名义上的夫妻,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没和朱安离婚的原因。而朱安则一生留在鲁迅先生母亲的身边,和鲁迅先生的母亲相依为命。1943年,鲁迅先生的母亲去世,1947年朱安去世,因朱安是周氐家族明媒正娶的长媳妇,且一生陪伴鲁迅母亲,朱安去世后,被葬在北京海淀四季青板井村的周家墓地。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全家福》,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是许广平。有一天,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先生收到学生许广平的求教信,认为许广平提出的问题很有探讨性,就给许广平写了回信,一来二去,两人成了至交,鲁迅先生还曾保护过因参加领导学生运动,被军阀政府通辑的许广平。许广平对鲁迅先生非常的崇拜。由于鲁迅先生今常发表批判政府的文章和演说,受到了当局的排挤和军阀政府的通辑。‘1926‘年鲁迅先生不得不离开北平南下,到国民革命的发源地一一广州,寻求救国之道,而许广平也因积极参加领导学生运动被当局通辑,于是许广平冲破封建礼教,追随鲁迅先生到了广州教书,不久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广州也到处笼罩着恐怖的腥风血雨,鲁迅先生也被军阀政府通辑,不得己鲁迅先生又从广州到了上海,1927底,许广平也到了上海,两人同居在了一起,许广平成了鲁迅先生真正意义上的妻子,而非名义上的妻子。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许广平冒着生命危险的无私付出,才成就了一代文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


《国民党当局查禁鲁迅先生著作的密令》,

1930年,鲁迅先生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左冀作家联盟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通辑,书也被查禁,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只好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活动,躲避特务的暗杀和追捕。其间,鲁迅先生的大量手稿校对、修改、翻译、送出版发表等基本工作几乎都有许广平承担。并负责接待鲁迅先生秘密会见的进步人士。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鲁迅先生去逝后,许广平整理发表了大量鲁迅先生遗作。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许广平因保护鲁迅先生的遗稿,遗物留在了上海,并切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底被日本宪兵抓捕,受到了日本宪兵残酷的严刑拷问,但许广平什么也没出卖,1942年,日军不得不放了浑身刑伤的许广平。出狱后的许广平,继续从事秘密的抗日救亡或收集、整理、保护鲁迅先生遗作遗物活动。抗战胜利后,许广平一面整理、校对、翻译出版鲁迅先生的遗著,一面和马叙伦等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且积极的参加领导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曾担任国家重要的领导职务,1956年,许广平把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鲁迅先生遗作遗物,无赏的捐给了国家。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去逝,根据许广平生前的遗言,许广平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在了各地,只有小部分骨灰,有周恩来总理作主,撒在鲁迅先生墓前!

欢迎指教,点评


鹰x眼




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后,鲁迅的母亲就忙着为鲁迅的婚事操劳,原因很简单,鲁迅是家中的长子,承担着继承周家香火的重任。“父母之命,媒灼之约”,这就是那个年代婚姻的本质,基本上都是家长说了算,有不少人也只是结婚的时候才见了第一面。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01年鲁迅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朱安订婚了。朱安是一个旧式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传统守旧,听话顺从,是鲁迅母亲喜欢的那个类型。1906年,还在日本读书的鲁迅被母亲骗回老家结了婚。结婚的第2天,鲁迅就搬到了书房来住,第3天就离家回到了日本。用鲁迅的话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这时候的鲁迅像小说《家春秋》中间的老大,虽然读了不少新式的书藉,也是一个新青年,但必须承担起家族的某些重大责任,在这方面他是无力反抗的。因此鲁迅后来在北京工作后,就把全家都接到了北京,承担起了长子照顾整个家族的任务,对于朱安同样如此。在鲁迅的心目中,他接受母亲的安排,但是不接受朱安。

后来鲁迅和许广平一起到了上海生活,但依然每个月给母亲和朱安寄生活费,并且让他们生活在自己购买的北京四合院里。在鲁迅死后的前几年里,许广平靠鲁迅的稿费收入过着不错的日子,周老太太和朱安的生活费还有着落。抗战爆发后,鲁迅的稿费就变得非常低,周老太太和朱安不得不依靠周作人的资助生活。

1943年周老太太去世,朱安就拒绝了周作人的资助,许广平那边也没有给什么钱,朱安又没有什么生活技能,只能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后来朱安准备卖掉鲁迅的一些藏书来维持生存,登在报上的广告被许广平看到了,她马上派人过来表示反对,最终也只好作罢。



许广平出生于广东的名门望族,她的祖父许应骙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她的堂兄许崇智曾担任粤军的总司令,参与了创办黄埔军校。她还是香港演员许绍雄的姑姑,家中的名人不计其数。

这样的名门望族家庭自然不会接受她和鲁迅先生之间的爱情,何况年少时家中早已定了娃娃亲。当许广平的初恋情人去世后,她慢慢就喜欢上了鲁迅。甚至我们可以说在这一段爱情里,许广平比鲁迅更加勇敢,鲁迅一直不敢接受这段爱情,觉得自己不配有新式爱情。


在周老太太面前,鲁迅不敢解除和朱安的婚约,自然也没有办法娶许广平进门。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就只能是同居关系。但对他们来说爱才是最重要的,那张婚约只不过是一张纸。

从1927年起,两人就在上海同居了。也正是徐广平陪伴鲁迅走完了最后的十年,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周海婴。许广平一直承担起了鲁迅生活和工作的助手,默默的成就了他的伟大。

在鲁迅去世的时候,有很多人自发来悼念鲁迅,就连南京的蒋委员长也不例外。甚至鲁迅在上海的工作也是南京政府安排的,每月大概有200块大洋的收入。因此鲁迅和蒋委员的关系也并不像现在所传说的那么差,当然你也不会有多好,因为鲁迅在批评面前是从来不看人的。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主要靠鲁迅的稿费和自己的文章来维持生活。日本人占领上海后,把她关进了监狱,备受折磨,后来被鲁迅的好友内山先生保释了出来。



1947年,孤苦无依的朱安在北京去世了。她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埋葬在鲁迅的身边,但最终也没能如愿。她被埋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只有一个坟丘,没有墓碑。

1968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中,许广平受到了冲击,诱发心脏病死去。因为许广平和鲁迅之间没有结婚,按照旧时的规矩是不能埋在一块的。有自知之明的许广平立下遗嘱,不要保留自己的骨灰,抛洒在大海上就可以了,因此她是没有坟墓的。


朱安是旧时代的牺牲品,她的婚姻是不幸的,一生都没有和鲁迅住在一块,更没有孩子。但朱安一直把自己当成了鲁迅的大太太,当她得知鲁迅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给孩子做了很多衣服,并且希望能够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来抚养,但也没能如愿。

许广平为了自己的婚姻背叛了自己的家族,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新中国建立后,她把鲁迅的所有稿费都捐献给了国家。在鲁迅死后她拒绝改嫁,只为一生都守候的那个鲁迅。


新知传习阁


我以前听说周迅这个名字时思路总往鲁迅身上靠,没办法,鲁迅姓周嘛!

待当我看到朱安的照片时,发现,还真不赖我。不信您自己瞅瞅!

朱安是鲁迅先生的正式妻子,也可以说是原配夫人。虽属包办婚姻,但朱安对鲁迅先生的母亲一直照拂有加、恪尽孝道,鲁迅为了不忤逆母亲心愿,终生没敢行离婚之实。

于是朱安独守空房四十一年,其中侍奉婆婆三十七年,自1927年后,鲁迅则与许广平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外地,把奉养母亲的任务全交给了朱安。

1936年,鲁迅逝世于上海寓所,遗体从万国殡仪馆安葬至万国公墓,虽然临去世时鲁迅交代许广平不要大张旗鼓做纪念,但仍有数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连蒋委员长都送了花圈。

鲁迅死后,朱安记挂许广平和周海婴,写信让她们母子去北平生活,许广平婉拒。

之后这段时期的经济来源是周作人提供生活费,朱安授权由许广平掌握鲁迅作品的版权收益,所以前期许广平也给朱安寄去一些生活费。

1943年,鲁迅母亲去世,葬在北京西郊的四季青,老太太一死,朱安觉得不合适再要周作人的钱,就谢绝了周作人的供给,但此时许广平与她也近乎断了联系,朱安生活陷入窘迫,每天对付点稀粥咸菜。

1944年,有报纸传出,朱安因实在揭不开锅,拟卖掉少量手中存留的鲁迅手稿,许广平知悉后大惊,连忙去信制止,这才重建联系。

临去世前一段时间,茕茕孑立的朱安一直给周海婴写信,巴望着能看他和他母亲一眼,未能如愿。

1947年,朱安在北平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她的遗愿是与大先生(鲁迅)合葬。许广平没有满足朱安的生前心愿,而是将她安葬在西直门外保福寺,没有立碑。

1968年3月3日,因鲁迅书信手稿被盗,许广平受了刺激导致心脏病发作,去世于北京 ,享年70岁。

临去世之前,许广平的遗言是:“不要将我葬于先生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

许广平的遗言后来被总理知悉,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将许广平的部分骨灰撒到鲁迅墓旁,这样既尊重了逝者的心愿,亦可借此告慰鲁迅先生。


历来现实


诚邀,如题。在这个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名人趣事都可以被人拿来消费,但是显然许广平和朱安并不在此列,实际上小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两个名字。

那么许广平和朱安究竟又是何许人也呢?答曰:许广平和朱安是鲁迅的两任妻子

朱安与鲁迅的婚姻是在1901年,婚后由于鲁迅去了日本留学,二人感情渐淡,1923年二者离婚,后鲁迅与许广平结合并育有一子。

所以鲁迅先生死后,他的两位妻子结局又是如何呢?

实际上作为旧时代女性代表的朱安还是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丈夫身旁,但是很可惜没有,她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相比之下,许广平的结局还要悲惨几分,解放后受到四人帮的迫害1968年去世,去世前许广平遗嘱不保留骨灰,所以许广平逝后没有墓地,归于尘土。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鲁迅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原配妻子朱安,另一个是鲁迅的学生许广平。

妻子朱安

朱安是一个传统的女人,祖上做过知县,而朱安是个贤妻良母的典型,性格温和,为人大度,鲁迅的母亲正好喜欢朱安这样的儿媳妇。在1901年,两个年轻人都素不相识的情况下,双方父母做主,定下了婚。因鲁迅要去日本留学,所以二人的婚期一拖再拖。



直到1906年,鲁迅正在日本组织文学活动,收到消息说母亲生病,赶回来之后才发现是一场骗局,目的是与朱安成婚。成婚以后,鲁迅并没有入洞房,而是去书房住的。之后,朱安就开始了她长达几十年的守活寡的生活。和鲁迅只是相敬如宾,并没有鲁迅所追求的那种爱情。


1923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反目,朱安放弃了回娘家的想法,毅然决然跟着鲁迅和婆婆去了北京,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朱安管着,给婆婆养老送终。而得知许广平怀孕之后,朱安表现也很平静,毕竟爱屋及乌,那是鲁迅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

1936年,鲁迅去世,朱安和婆婆的生活主要由许广平和周作人接济,周母去世以后,朱安就不再接受周作人的帮助了。此后加上抗战的爆发,许广平也没法给她生活费了。朱安自己在北平生活更为艰苦了,常常挨饿,饥一顿饱一顿。



1947年6月29日,朱安去世,她去世前遗愿就是能够葬在鲁迅墓的旁边,但是她后来被许广平葬在了鲁迅母亲的旁边,并且没有墓碑。

许广平

她是鲁迅的学生,1925年,第一次给鲁迅写信向他求教问题,并得到了鲁迅的热情回答。后来她经常向鲁迅求教。后来二人在广州相逢,1927年因为反动派的大肆屠杀,二人离开了广州,去了上海。同年十月,二人同居。


1936年鲁迅病逝,许广平继续就在上海,保护鲁迅的创作遗物,抗战爆发时,她也被日本人迫害,辈受折磨,后来被保释。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因为某件事,心脏病突发去世。


她去世前曾立下嘱托,希望不要保留自己骨灰,许广平并没有墓地,也没和鲁迅葬在一起。


月光侃历史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而我们之所以称周树人为鲁迅,是因为他在1918年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狂人日记》影响实在太大,所以人们便习惯称他为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中国的影响十分巨大,小时候我们读书读到课本里面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仍耳熟能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韩国和日本的影响力似乎更加巨大,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都称鲁迅先生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这种美誉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

鲁迅先生一生之中有过两个女人,一个是夫人朱安,另一个是同居爱人许广平。

朱安(1978-1947)比鲁迅先生大三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绍兴人。朱安的祖父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所以朱安虽不及大户人家的小姐那样读书识字,但也通情达理,性格温和,是那种典型的旧社会好女性。

鲁迅是家里的长子,所以周母一直把儿子的婚姻大事看得很重,1901年,也就是鲁迅20岁的时候,周母在未经过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提亲,结果双方父母对彼此的家庭都很满意,在未婚姻双方当事人知晓的情况下,两家人就确定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关系。后来由于鲁迅赴日留学,直到1906年,鲁迅才被家人骗回家完婚。

这桩婚事对于朱安来说,是一生痛苦的开始;

对于鲁迅来说,也是除了鲁迅兄弟失之外,鲁迅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了。

△朱安

鲁迅并不爱朱安,鲁迅是新青年,朱安是旧妇女,这样的两个人哪里擦得出爱情的火花。鲁迅之所以娶朱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个特殊时期,是不可能完全摈弃的。鲁迅在结婚之后不久就又去了日本,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是鲁迅在外,朱安独守,聚少离多。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就这样维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这样的两个人都是很痛苦的,对朱安而言,封建礼教的束缚注定她不会去反抗,她只会独守空房,默默地等待,虽然她知道到头来可能还是一场空;对鲁迅而言,这幢婚事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他无法摆脱她母亲的意愿。鲁迅曾今说过一段话就可见一斑:

她(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在周母去世之后,鲁迅之所以依然没有与朱安解除婚姻关系,是因为他很同情朱安,没法与之相守终生,如果再与之解除婚姻关系,那朱安肯定是没法再活下去的。所以不管后来鲁迅与许广平怎么样,鲁迅都保留了朱安的名分,并每月提供生活费给朱安。

△鲁迅

鲁迅于1920年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于国文系,在1923年的时候,鲁迅遇到了一个刚刚入学国文系的女学生,她就是许广平(1898-1968)。许广平是广东人,参加过“五四运动”,热爱新文学,是一个进步青年,她对于鲁迅是特别地崇拜,两人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因为共同的爱好,有过很愉快的师徒经历。1927年,鲁迅前往前往广东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成为了他的助手和广东话翻译,就在同年的十月,二人同居,并于1929年生子周海婴。

1936年10月18日,鲁迅因劳累过度导致的胃疾综合征发作而去世,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一生著作颇丰,再加上生前任教期间多有积蓄,所以留下一些财产和著作版权。朱安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懂,再加上她知道许广平有鲁迅的孩子,于是她便主动放弃了遗产的继承权,将所有的遗产都给了许广平,许广平则负责每月给朱安寄生活费。

△鲁迅、许广平及儿子周海婴

晚年的朱安孤独地生活在北京那座鲁迅生前置办的四合院里,唯一让朱安欣慰的就是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对于周海婴,朱安视如己出,疼爱有加,更是将他当做自己的香火继承人。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在朱安去世前,朱安曾希望与鲁迅合葬,但是她最终被葬在了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没有墓碑也没有墓志铭,一生凡六十年,却过了四十多年的孤苦生活。

许广平一生最大遗憾莫过于得不到鲁迅法定妻子的地位,对于鲁迅她是爱的,对于朱安她是同情加敬重的,所以她不闹,她知道她得到了爱情,她不能再要求更多。也正因为如此,1968年许广平在大运动之中因为保护鲁迅的作品被迫害致死,在过世之前她就叮嘱后人,不要将自己的遗体埋在鲁迅身旁,将她的尸体烧成骨灰洒在大地上。


鲁迅一生当中的两个女人,一个得到了婚姻,一个得到了爱情。

就像鲁迅先生书中写过的一句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也可以说,在鲁迅的人生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老婆,另一个也是老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