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领导应该改变下教育政策,中小学不要再注重分数了,应该多实践,你觉得呢?

无敌幸运星566


我觉得建议提的很好,但是基本不可能实现。

不注重分数的本身暂时是不可能的

这点从这些年中、高考改革各种变来变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看分数,那就注定了整个中小学阶段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关注重心在哪里了。

说到这里顺便再提一句:很多地方以“减负”、“综合素质”为名,调整了各个学科的分值或者干脆就是按比例进行分级,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没有任何的减负意义——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考”和“不考”两个分类!只要你考,那就不存在“不重要”一说。

所以你说“中小学不要再注重分数了”从现实意义上我讲我是绝对支持的!因为“分数”真的是压的很多孩子、家长、老师喘不通气,而且因为过度的追求分数也实实在在的对孩子们造成了许多的伤害,同时也让一部分确实不擅长学习的孩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但是,不看重可能吗?

多实践更多的是一厢情愿

我简单的说几点吧:

1、因为安全问题导致的家校矛盾这些年愈演愈烈,现如今学校不敢再组织集体出游、尽量减少户外运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存在了!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人人都知道,您觉得一个“多实践”的政策就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的,都是按任务去完成的。

2、“实践”实际上对师资、资源等要求更高。这点题主可能没有想到,事实上组织一次活动要花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远远要比上几节课费劲的多得多。而“实践”又不可能是一句口号,真要去实践的时候你会发现多数学校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我只说一点吧——各个小学都有科学课、信息课吧,那么各个学校在这些课程的实践部分能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资源呢?

3、“实践”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强迫”?并不是所有实践都是仅仅是玩而已……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我是支持增加孩子们的实践课程、活动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只是各地(实际上就算是同一地区各学校也存在巨大差距)的可观差距注定了短时间内是很难铺开的。

<strong>

综上,我是支持题主的想法的,我也希望这天能够早日到来,如果需要为这事儿点赞支持,那么算我一个,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可能还是会继续选择“适应”……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現在的中小学的教育与我小时侯大不一樣了记得上世纪三十年代六岁入学〈虚岁〉在小学中语文要背誦寫字先描红後临每天要写大字和小楷。老師会用手抽你手中的毛筆被抽去会吃粟子炮。书背不出可要挨戒尺打手掌。但没有帶回家的课外作业,作业必项在课堂上做完。我们称今日亊今日完。初中时早上同学们清晨必定会在校園背英语单词晚上自修课做作业,复习功课。每无课餘在校操塲跑步,踢足球以及玩遊戏。在教室裡寫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難买寸光阴!小少不努力老大徒悲份!莫等间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這些多成了学生们的座右铭!現在呢:小字生的书包有十多斤重,课堂听不見朗朗书声。也没人練字了孩子们写的字像狗爬,,课外作业多不勝多孩子还要報兴超班在手机上,电腦上作业,天天做不完功課很少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更没时间读讀課外作品了。我记得找读小学四年级己讀过水滸,三国演义了?現在小学生可能嗎?今俊什么都在电脑上操作了可能写字的能力也消失了!現下的∴大学考试有欠公允,分地区落取',分数缐相距太大如北京和杭州!为什么我不懂!


龙爷143036815


全国上下,大家都盼着教育部改变下教育政策,真正让现在的中小学不要再注重分数了,应该让他们有多余的时间去实践,但是如果不改变现行的考试选拔制度的话,谁敢真正的给孩子减负。教育部三令五申给中小学生“减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谁敢给自己家孩子减负,即使是学校老师又哪个敢放松,如果在现行教育选拔制度下,哪个家长,哪个老师,哪个学校敢减负,那才真正是背了“误人子弟”的骂名呢。

所以目前教育部出台的每一个“减负”的政策都是好政策,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在于:

一、现行的教育选拔制度依然是以“分数”高低来选拔人才,分高者就意味上高中,上名校,分低者就意味着初中后就被分流到中职学校,连个像样的大学都上不了,从此你的第一学历将直接影响你找工作,影响你人生的起点,谁敢放松?

二、现行的考试制度,为了选拔人才,考试题目越来越多样,越来面越广,越来难度越大,这就造成学生们如果不大量做题,就无法熟练掌握多如牛毛的考点。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多实践,根本就没有条件。因为“速食式”教育方式效率更高,在现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学习早已失去了多体验、多实践的时间机会。

三、大家都知道“实践出真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都是真理,但是实践比闷在教室里学习成本更高,比如我们学校多给孩子实践的时间,延长在校外的时间,那么家长有时间陪孩子去实践吗?大多数家长比孩子还要忙,孩子扔在家里没人管,又不得不送进辅导班。但如果让学校老师带孩子去实践,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责任由谁来负?另外活动实践经费谁来出?所以在目前的教育基础下很难实现。

综上所述,如果中小学不再注重成绩了,那么一定要有新的考核政策来规范学习行为,有较为公平配套的新的考核机制,比现行考核机制,更科学、更公平、更能选拔人才才行,但是可想而知,目前“分数制”选拔人才的方法相对还是最公平,最没有争议的。一旦引进新的考核办法,有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

也就是说,现行教育现状是由现在经济基础和考核制度决定的,任何一方没有准备好,改革都寸步难行,都将是无效的。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经济发展极大丰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陪孩子去实践,教育有足够的资金去带领孩子们去实践。如果有一天,社会上的就业机会极大丰富,且就业薪资差距不像现在这样大,到那时,人们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不以升学为唯一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那时候,不问大家呼吁,孩子们也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因此,现在要想让孩子去实践,除非让中小学生像大学生一样再多一节社会实践课,然后计入考试成绩,家长或老师才会带孩子去实践,否则又是一纸突谈。


指尖教育帝国


缩短学制,缩短学制,缩短学制,还给孩子们的童年。看看那些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人,就知道很多没有用的学习,应该结束了。如果调查一下就知道了,在大学毕业生中,有所作为的学生大多数不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从这方面看学习好只是一个方面,不是人才的标准,真正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而非书呆子。

如果十八九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样会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这也是已故毛泽东主席的遗愿,学制要缩短,学以致用,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凡是正确的东西,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真应该好好想想毛主席这一指示,进行认真的教育改革,造福于后代。


思想加29454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教师,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题主为教育部操心,显然精力用错了地方。

一、教育表现出的问题,我敢说,高层百分之百清楚。

我们平头百姓都知道唯分数论不可取,有很多弊端,也知道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知道应试教育有一些危害。但现实是,应试教育还是主流,为什么呢?

二、高考指挥棒的存在。

交响乐队演奏时都是围绕指挥进行演奏。高考就是这个指挥者,是学生前进的方向,是通向大学的门槛。高考就是看分数,谁的分数高,谁就可以上好大学,上名校。如果是你,你不想上名校?你不注重分数?

如果不用分数选拔人才,用什么呢?用个人能力?用分数、用能力有什么区别呢?分数可以量化,而能力不可量化。不能量化,就比较虚无,我说张同学能力强,他应该上清华,你会说凭什么他的能力强,比他能力强的大有人在,别人为什么就不能上清华,而是张同学上清华?

如果解决了能力的判断标准的问题,得到了大众的认可。那又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一点不知诸位读者是否认同,孩子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培养孩子的能力是需要经济投入的,经济投入的高低将决定孩子能力的高低。如:经济实力强的父母可以花钱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音乐、体育;还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去全世界旅游,开阔孩子的视野;可以带小孩与各种大伽对话,与各种专业人士交流。底层人民只有干瞪眼。那么,将会出现阶层的彻底固化,底层将再无改变的希望。

目前,高考是底层人民上升的重要通道,给每个公民以希望。读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这个重要通道堵死,几亿的底层人民看不到希望,将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所以,高考成为了国家公平的基础、稳定的基石。因此,自主招生的比例一直不高。

三、分数是中性词,分数本没有错,分数只是一个量化的手段。

考公务员要打分,进公司面试有的也会打分,社会上给人打分无处不在。现在人们批评唯分数论,是批评唯分数论传导给学生的压力。学生有了压力,拼命学习,拼命背诵,拼命做题,让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变成了书呆子,失去了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源泉。政府现在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也想出几个乔布斯。这些都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恰恰扼杀了孩子们的想像力。这就是应试教育被各界人士,各种专家所诟病的地方。

四、给学生减压也不现实。

那我们给学生减点压力行不行呢?特别是从政策层面来做点事?我告诉你,有没有效真不好说。

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从古自今中国父母就有望子成龙的期盼,中国文化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民族基因。除非小孩完全不是读书的料,只要有一点希望,中国父母都会拼命让孩子上大学,这就有了竞争,有竞争就有压力。名校名额只有那么多,但凡有一点空闲时间都会被学习挤压。

我们县高中在2015年施行过双休,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们休息好,减轻高中学习的压力。结果你猜怎么着。结果校外辅导机构生意火爆的不得了,还有学生找老师双休补习的也多的不得了。那些学生不愿意休息?我猜他们是想玩的,真正主动学习、喜爱学习的孩子是少数。但是,每个孩子身后都站着一大家人,他们不让休息啊,他们不让减压。

五、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不是一无事处呢。

当然不是。应试教育选拔的结果与人的智力应该是正相关,聪明的孩子分数高,上名校。应试教育促使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的习惯,上名校的学生学生习惯都不会差,学习习惯对人以后的道路是有益处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写在最后。

世上任何事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都有利弊。教育为国之大计。对教育问题要客观辩证的看,不能一味赞美,也不盲目否定。希望我们的教育办的越来越好。


欢迎关注“丽平微课堂”。这里有高中学习资源,学习方法,还会有高中视频课程。


高中地理课堂


学校、老师、学生不重视分数,这就是对教育的犯罪。

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是获取知识,怎样评价获取的知识,是考试是分数,一个学生学习好不好,主要就看分数,这是最客观的。

现在我们在教育方面,走了很多偏差,主要有,不留作业,不考试,或者考试不许发榜,快乐学习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骗人的。对中国教育坑害很大。

以快乐学习为例,一个成才的人必然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勤学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今成大事者,必然需要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是通过快乐实现的。快乐是什么?玩物丧志。一个学生要想快乐,怎么可能会学习好。

别忘了,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高考?高考是通过比赛谁更快乐吗?显然不是,高考是要考试的,是要通过分数择优录取的,在高考考试政策不改变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不考试,不看分,这不就是误人子弟,这不就是犯罪吗?

高考之前是什么?是中考,也是要通过考试,按照分数,到不同层次的高中,高中之前呢?尽管的分片制,但是大家还是削尖了脑袋进好学校,还是为了考试有个好分数,其实,越是薄弱校,学生越轻松快乐的。

明智的家长,抓好自己孩子的学习吧,作业要写,考试要有,分数要重视,这样孩子的未来,才会很好。


韩东言


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本人有一些感受和建议,主要如下:

1,教师业绩以成绩论是最大的错误。教师为了自己的业绩和绩效奖,以及职称评定等千方百计在学生成绩上下功夫,包括大量的作业和考试,这避免不了孩子的近视和身体素质下降。因此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素质全面评价体系,包括德智体美劳应该全面深化,成绩评分占比应大福下降,除此之外应对教师绩效评比机制做出对应的改革,否则不会有根本改变。

2,建议小学课本仅有语数外三种,其它课程没有必要以课本形式存在,应刻录成光碟或动画片教学,这种形式的教育效果肯定更好。一方面减轻学生的书本负重,有利于孩子长高,一方面言简易懂,孩子们更容易学会,加强了实践认知和感受!

3,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并学以致用,建议从初中阶段开始分文理科。现在的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即使大学毕业也不一定全部用上,而且增加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孩子们的乐趣,真的很难以培养出大师!如果从初中开始分文理是大有好处的,凡是学文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课程可以设置一些基本课程即可,无需很难,因为对文科真的没啥用,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凡是学理科的,除语文外文科课程可以简单些,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术业有专攻,不但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乐趣,更有助于培养成未来的大师们!

一家之言,不知对否?


溢利信商行


我要谈的是:不是不注重分数,而是应该多注重实际和实践的问题。

我所知晓的现行教育的初、高中几乎把语、数、英三门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三门学科占据了学校大部分的资源,人力,物力和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个人的疑问是:英语学科在初、高中真有这么重要吗?如此强化英语的学习,就城乡大面积的学生的后果是什么,大家知道吗?还有,直到大学毕业后,有的英语过了六级,有的甚至过了八级乃至更高,在国内工作的这些才子们(除有涉外或者专业人员外),英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初一一学年下来,学生就可能有或者近半数不及格了,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初级中学。有了英语这一三分之一的主科不及格,这半数的学生就近似被淘汰,他这一辈子的书就可能读不下去了。因为这不仅仅是他一门主科不及格,而且还会对其它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都会较严重的挫伤。到了初二、初三,一个班级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其结果是老师费九牛二虎之力,中考后,大约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还有部分学生去读普高,剩下的近半数学生下学的下学或者去读技校等。

普高的情況类似。

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大部分落选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国家投入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学生用了六年的学习的黄金时间,到底学到了什么?所学的知识到社会上到底有多大用处?特别是英语。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判断题,阅读理解题,书面表达题等能给他们生活和工作多大帮助?如果不能肯定有多大帮助,那它就是不仅无功,反而有过。

有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现状呢?

我个人认为,在初、高中应该淡化英语教学,多以实践挂勾。好比说,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每一学年学会一百句到两百句英语日常用语或者会话。高中同样。中考、高考不出偏题,怪题,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就考这些内容。

要深造英语,到大学再加重课时等。

这样在初高中腾出的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可以从初中到高中办一些与生产实践挂勾的特色教学链,使之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走向社会起码有生产劳动的一技之长,技校也可链到其中,以供想深造者备用。

以上浅陋,只想抛砖,敬听仁者高论。


钱德铸


看到过一篇文章很有道理: 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年纪,本应该以玩为主,可我们的小孩子却是拼命学习,拼命上辅导班;大学时青春年华,本应该发奋读书,我们的大学生却是打游戏、谈恋爱,整天浑浑噩噩;毕业了本应该为理想打拼,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一毕业却是为了房子拼尽了全力。

拿现在的小学生教材和民国时候的对比下,高下立判。百年大计,教书育人,现在的小学教育彻底沦为教书,育人根本谈不上。

也许我们应该向邻居日本学学,日本进入21世纪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18人,而如果将时间拉长,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6人,而日本对于这个结果显然还是不满意,他们曾经在2001年提出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反观中国,如果在科学领域,我们只有屠呦呦一个人,而将跨度拉大还有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欲超越对手必先了解对手,那日本到底强在哪里呢?

从日本的小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也许我们能够发现点什么。

愿中国教育能够从人的成长的自然规律出发,对小学生不再一味的揠苗助长,对大学生不再放纵,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再单纯以金钱定义成功。

改革开放40年,也许我们走的太快,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是到了应该慢下来,好好想一想,好好整理一下自己思绪的时候了。

愿祖国所有的小孩子快乐成长,成人安居乐业,老人安度晚年!





小人物的普通日子


到深化教育改革不能只限教育本身来改,否则会走入死胡同!我们可以从“教育侧”着手!首先用人制度的改革,不能唯学历论,不能唯名校论,不能唯985、211论!在这上面,我们回放一下,状况惨不忍睹呀!举一个例子(不知恰当否):公务员招考,为什么非得硬性规定学历而且高学历?城管队员,需要研究生学历吗?机关里的一般性人员,非得名牌大学吗?像设计、研究、技术岗位、科学等必须要高学历,知识储备达到一定量后,才能创造、创新!其次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不可或缺的岗位,必须给予应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例如,清洁工,非常辛苦,城市又不能离开他们,应该让他们有地位,应该让他们高收入!你们见过市委书记或市长缺位半年、一年,乃至更长时间吧,但城市照样正常运转,更不要说市长以下的公务员缺位啦!但一条街道的清洁工缺位一周,那条街道会成什么样?可以想象!第三社会福利改革,这方面改革更重要!就说一点,公务员死后,发放40个月工资的“抚恤金”,事业单位人员(如教师)死后,发放20个月工资的“抚恤金”,其他类人员,我真不知道。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可以集资建房,是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更低。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宪法》里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人平等呀!不去改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单单去谈教育改革,家长、社会是不会接受的,只能逼着学校走唯分数、唯升学的独木桥!没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社会地位,只能逼着学校走唯名牌大学的死胡同!只有在社会上,享受的是公平的地位、公平的福利,家长、社会就不会强逼学校做什么,学校就可以深挖学生潜力,发展他们的素质,拓展他们的见识!孩子走向社会就会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创新思维得到极致释放!

请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