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方能善察真偽:眾人說好未必好,眾人說壞未必壞!

戰國時期的齊威王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他執政期間,選賢任能、賞罰分明、修明法制、國力日強,齊國由此稱雄於諸侯。今天看一則他辨別真偽、賞賢罰奸的故事。

據《資治通鑑》記載,某天,齊威王突然召見即墨大夫,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到我的耳中。然而我私下派人察看,卻見田地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安定。於是我知道之所以詆譭你的人很多,是你不肯巴結我左右近臣以謀求內援的緣故。”於是下令,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緊接著,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到我的耳中。然而我私下派人察看,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去援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也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之所以誇讚你的人很多,是你用重金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的緣故!”當即,下令烹死了阿地大夫和曾替他美言的左右近臣。齊國臣僚們毛骨聳然,再也不敢弄虛作假,只能盡心盡意辦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孔子說過:“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意思是說:判斷一個人時,即使大家都厭惡或者喜歡他,我們也絕不能人云亦云,輕易為人言左右,必須要審慎考察,才能得出正確結論。事實上,以人之好惡來判斷別人,是很少不出錯的。這就好比現在職場上的某些人,心思從不放在工作上,對上阿諛奉承、曲意迎合,對下稱兄道弟、吃吃喝喝,不講規矩,不重原則,你好我好大家好,雖然能力有限,一到投票,卻是人人鼓掌說好。另一些人呢,注重內在品行修養,討厭觥籌交錯的應酬、溜鬚拍馬的逢迎,講原則、重規矩,卻也因此容易得罪他人,總是顯得不那麼合群,總是有人在背後議論甚至謾罵。所以,智者方能善察真偽,高明的管理者從不輕信人言,從不依賴所謂“票決”,一定要有審慎的考察、紮實的調研、全面的分析、清醒的判斷,才能明辨是非真偽,不為他人所誤。

讀《諮治通鑑》,品歷史故事,悟人生智慧!(第八篇)敬請關注《讀史啟智》!

智者方能善察真偽:眾人說好未必好,眾人說壞未必壞!

智者方能善察真偽:眾人說好未必好,眾人說壞未必壞!

智者方能善察真偽:眾人說好未必好,眾人說壞未必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