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88岁当选江苏副省长


著名教育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88岁当选江苏副省长


提起中国的教育家,民国时期有“北有蔡元培,南有吴贻芳”的说法,可见吴贻芳在当时教育界有多么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她曾在1956年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体育,在1981年,她以88岁的高龄,再度当选江苏省副省长,可谓是一种传奇。然而吴贻芳真正的传奇生涯并不在仕途上,1946年2月,吴贻芳经过重庆时,宋美龄女士建议她出任教育部长,被她拒绝了。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她还是谢绝了。吴贻芳的一生,是为她的教育理想奋斗的一生。做官并不是吴贻芳的追求,做教育才是吴贻芳的终身事业。

吴贻芳1893生于湖北武昌,1916年,她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该校的附属小学担任英文教员,吴贻芳被美籍教师诺玛丽推荐,作为特别插班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成为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五四运动爆发,吴贻芳组织同学打着校旗,手持十字架,参与学生游行。当时的金陵女大是由一所由基督教主办的教会大学,首届只有5名学生,由此而轰动了南京学界。1928年,她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回国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成为中国第二位大学女校长,时年35岁,先后主持校政23年。


著名教育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88岁当选江苏副省长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她为金陵女子大学确定的校训“厚生”进行解读,“厚生”的出处是《尚书·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吴贻芳对“厚生”是这样解释的:“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丰厚”。显然,吴贻芳的教育思想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大学的根本职责,人的生命在服务于他人和社会中会变得更加丰厚,这样的教育思想,现在仍然是非常适用的。

吴贻芳非常重视“人格教育”,这是因为她认为一个愿意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人首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而要做到这点,必须从小事注意起。因此,她提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在提倡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她非常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提出“要使学生能够人格完全与否,全在教职员方面平时所与以耳濡目染的模范之良否。”我们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也正是要发挥教师身教的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教育理念永远都不会过时。


著名教育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88岁当选江苏副省长


吴贻芳自己在这方面也是以身作则。她任职校长的23年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粗茶淡饭,不讲究吃喝。平时穿的布衣布衫,总是缝缝补补,舍不得扔掉。学校要给她配一个小轿车,她不肯要,只买了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绝大部分都接济亲友,自己够吃够喝就行。自己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自己也一个不留,全部转赠给师生。身为校长,这样高尚的人格情操,无疑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这也是吴贻芳能在23年的时间里久居校长之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吴贻芳不但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41年3月,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大会在重庆开幕,并实行主席团制,吴贻芳当选为主席之一。在五位主席中,唯有她是女性,但却又是很有威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共元老董必武这样称赞她:“像这样精干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正因为她在教育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影响,1945年,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成为一段光辉历史的见证者。1979年她获得了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对此荣誉她当之无愧。


著名教育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88岁当选江苏副省长


1981年,她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对自己为之付出了巨大心血和精力的金陵女子大学一直仿念念不忘,在离世前还记挂着恢复金陵女子大学的事。后来,经过国家批准,金陵女子学院在南京师范大学恢复,成全了一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杰出教育家的这个愿望,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具有传承意义的事件。

我们国家的教育正面临着高速发展的局面,这是一个呼唤教育家的时代,现在的大学是多么需要像蔡元培、呈贻芳这样的校长、教育家。这些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的精神和风范是值得后辈们认真景仰和学习的。如果每一个大学校长都能像他们那样,用高尚的情怀、专业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治理我们的高等学府,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将是指日可待。


著名教育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88岁当选江苏副省长


关注教育新闻热点、分享个人观点,拙木侃教育,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评论和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