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车厢:集体性的、强大到不可抗拒的窥视欲

火车车厢:集体性的、强大到不可抗拒的窥视欲

火车在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采纳隔离式包厢,即各包厢之间没有走廊可以互通,每个包厢能容纳六到七名乘客,相对而坐,每排有三到四个座位。因此众多陌生而毫不相干的乘客就这样被临时安置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由此,火车旅行为刚刚跨入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陌生人的机遇,各种面对面相视的戏剧随时都可上演。

火车车厢:集体性的、强大到不可抗拒的窥视欲


爱丽丝漫游:规训成“工业时代的主体”

《爱丽丝漫游奇境:镜中奇遇》(1871)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爱丽丝在不知不觉间就坐在了火车一等车厢的座位上。车警来检票,爱丽丝没有票,她很害怕地告诉检票员,“我来的地方没有见到售票处”。对方不相信,“一直在看她,首先用望远镜看,接着用显微镜看,然后用带柄的单片观剧镜看她”。这种粗鲁的观看方式遂将爱丽丝“非人化”“动物化”。检票员用各种镜观察这个突然出现在一等车厢的小姑娘,似乎是在质疑她作为人的本体地位,而不是她的社会地位。

可以想象,小姑娘一定是胆战心惊,瑟瑟发抖,而且身边那些奇怪的乘客都对她表达了排斥之意。检票员检票时,许多声音同时说:“别让他久等,孩子!他的时间每分钟要值一千磅!”当检票员说她应该在司机那里买票时,这些声音又说:“火车司机就是开车头的人。嘿,火车头的烟每喷一口就值一千磅!”每当爱丽丝欲作出回答,这些混合的声音就会齐鸣,而当她沉默时,这些声音竟又能猜出爱丽丝的想法。由此,车厢内部弥漫着一种集体性的、强大到不可抗拒的窥视欲。(via 社会科学报 点击“了解更多”获取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