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继位后为何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

刻意的假装


说起赵光义的继位,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斧声烛影”,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赵光义杀掉了哥哥赵匡胤,自己夺取皇位。这件事虽然缺乏直接证据,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赵光义继位后对待赵匡胤立下的孤儿寡母的举动,却让人不得不坚信这一点。

赵光义继位之谜

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生病了,春秋年盛的他以为这原本是一次小病,却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直到一天午夜,赵匡胤突然召自己的亲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匡胤摒去左右,只留两人在宫内,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在屋外的太监宫女却隐隐看到烛光映照下,赵光义的影子突然站起来,双手摆动,做出推辞谢绝的动作。

紧接着,又有人听到赵匡胤拿着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

片刻后,噩耗传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以上便是“斧声烛影”的故事,听起来神秘奇异,让人真假难辨。

作者认为,无论“斧声烛影”是暗示赵光义杀兄篡位,还是证明赵匡胤遗嘱传位给赵光义,这个故事都不太可信,真正可信的是赵匡胤死后,当事各方的反应。

争夺皇位的暗流

赵匡胤的死十分突然,第一时间知晓消息的是宋皇后(亦称开宝皇后)。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当时她只有24岁,却表现出格外的冷静。面对赵匡胤的突然驾崩,宋皇后不慌不忙,下令让宦官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

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长子赵德昭时年25岁,次子赵德芳17岁,这个时候召赵德芳进宫,宋皇后的意图十分明显:谁来得早,皇位就是谁的。

宋皇后为什么舍长子赵德昭,召次子赵德芳入宫?因为她和赵德芳关系更亲近,召赵德芳抢先一步入宫,背后很可能有宋皇后的政治考量。

但宋皇后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宦官王继恩比她老练的多,他没有听宋皇后的指令,而是直奔晋王府,把消息报告给了赵光义,并敦促赵光义跟着自己迅速进宫。

宋皇后听得有人进来,抬头一看竟是赵光义和王继恩,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她迅速示弱,向赵光义说到:晋王来了,今后我们母子都靠您了!

赵光义点头道:好说!好说!

赵匡胤皇后之死

在王继恩的帮助下,赵光义顺利继承皇位,但宋皇后绕开自己召赵德芳进宫继承皇后的举动一直让他如鲠在喉,甚至是记恨,这种不满情绪直接体现在他对待宋皇后的举动上。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先后移居西宫、东宫,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去世。此时赵光义的不满情绪终于得到发泄机会,他不但自己不为皇嫂穿孝服,还下令禁止群臣前去吊丧,这种做法既违背礼制,又不符合人伦,引起大臣不满。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里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就被赵光义安插上“讪谤”的大帽子,贬到滁州。


更过分的是,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宋皇后的棺椁始终无法和赵匡胤合葬,也不能祔太庙受供奉,一直到几十年后的宋神宗时,宋皇后的牌位才得以升祔太庙,赵光义这种薄情之举不但在当时引起非议,也遭到后世的广泛批评。

很明显,赵光义对宋皇后当初的举动一直耿耿于怀,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发泄对宋皇后的不满,他在宋皇后生前找不到借口,只好在宋皇后死后做出“令人发指”的举动。

赵匡胤儿子之死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长子赵德昭早已成年,赵光义在继位之初没有刻意压制他,反而不断抬高他的政治地位,因此赵德昭一开始的生活还不错,但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大败,自己还受伤狼狈逃窜,心情十分不爽,连提前说好给将士们的封赏也不兑现了。

这个时候,赵德昭出了一个昏招,他居然找到赵光义说“皇叔说话要算数,征邮政虽然败了,但打北汉胜了,你之前说给将士们灭北汉的封赏,应该兑现。”

赵光义正在郁闷,听到这句话,没好气地回了一句: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他回到家后,支开随从,拿着一把水果刀就自裁了。

赵德昭死后,据说赵光义很后悔,亲自赶到现场,抱着侄子的尸体痛苦不已,至于到底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留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还是发自内心的悔恨,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幸的是,赵德昭死后仅2年,赵德芳又病逝了,时年23岁。

这样一来,赵光义即位六年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全部去世,后来赵光义又成功以“谋反”之名废掉皇弟赵廷美,彻底扫平了传位给自己儿子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北宋皇帝全部都是赵光义一脉的根本所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说起历史上比较温情的、没有大动干戈的开国皇帝,那宋太祖赵匡胤首屈一指,赵匡胤篡夺后周柴氏政权后,并未对柴荣的妻儿赶尽杀绝,而是将后周恭帝封为郑王,善待柴家子弟;然而赵匡胤的妻儿却没有得到别人的善待,他虽然是暴病身亡,但更多的说法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杀兄夺位,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妻儿呢。


赵匡胤死后,只留下皇后宋氏和赵得昭、赵德芳两个儿子。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因此从小宋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在十六岁长春节入宫时被赵匡胤看中,次年娶进宫中,封为孝章皇后,他们恩爱有加,宋氏未能有后;但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颇为照顾。


世事难料,随着赵匡胤是离世,宋后失去了保护,据史书记载,宋太祖离世时,宋后伺候身边,宋后意欲让宋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继位,谁知太监王继恩竟私自通知晋王赵光义进宫,赵光义依照太后留下的“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继承大位。


也许因为此事赵光义对皇嫂有些意见,赵光义即位后,因为宋后是皇嫂无法成为皇太后,所以封其为“开宝皇后”,赵光义由于大位来得蹊跷,为堵别人的嘴,在隐忍了四年后便迫不及待地对这些孤儿寡母下手了,他命宋后移居宫外。


作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赵德昭离奇的上吊自杀,赵德芳一直是赵匡胤最宠爱的儿子,他一身正气,有大才,这都让赵光义夜不能寐,只有23岁的年轻小伙赵德芳有像他的父亲一样突然暴病而亡,这一切的加害,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

最终宋氏有在孤独中病逝,她去世后也未能得到前朝皇后该有的礼遇,而且赵光义不仅自己不为皇嫂守孝,也禁止群臣去参加宋氏的葬礼,更为过分的是他还不让宋氏与宋太祖合葬,牌位也不能供奉祖庙之中。
赵光义为何要对皇嫂和侄子如此薄情残忍,他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不解,但他对于亲人的残忍也进一步加重了他杀兄夺位的嫌疑。

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亡记录不多,而野史中多有记录,在开宝九年冬季的一天,赵匡胤约弟弟赵光义喝酒聊天并遣退下人,这夜赵光义不合规矩的在宫中滞留一夜,期间有宫人在烛影中看见赵光义喝酒时退避躲闪,不一会儿听到宋太祖以玉斧刺雪的声音,结果第二天早上便传来赵匡胤的死讯,虽是野史记载,但是宋太祖的死和赵光义有关的,赵光义与宋太祖之间的争斗早已存在,而宋太祖死后也是他受益最多。

更能说明这件事情真实性的是,赵光义权力稳固后,将他的弟弟赵延美以谋反之罪流放外地,最后赵延美抑郁而死。


虽然赵光义是贤主,但是他对于之间亲人的所作所为成为他的污点,因为权力之争而罔背人伦。


当年北宋建立时,宋太祖从北周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的江山,而后来赵光义又从宋太祖的孤儿寡母那里夺来皇位,一百多年后,赵光义的子孙被金人一网打尽,全部送到北大荒去受苦,只留下一个宋高宗赵构,他也没有子嗣。

赵构只能将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后代子孙宋孝宗手里,而后来赵德昭的子孙也有三人当上了皇帝,分别是宋理宗、宋度宗和宋恭宗,这就是因果报应。



遗产君


宋太祖赵匡胤有三位皇后,分别是贺氏、王氏、宋氏,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和赵德芳。其中,老大赵德秀、老三赵德林早夭。

赵光义即位时,恰是宋皇后在母仪天下,正统领后宫。宋氏的父亲是忠武军节度使宋偓,母亲是后汉永宁公主,永宁公主之父乃后汉太祖刘知远。而宋偓又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宋偓对宋建国有功,其妹乃寇准妻。因此宋家可谓三朝国戚。

《宋史》说太祖驾崩时,宋皇后曾令内侍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因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所以世人普遍流传着“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疑案。

赵光义继位后,宋皇后身为皇嫂,自然无法成为宋朝的皇太后。 于是宋太宗赵光义给宋氏赐号“开宝皇后”,无情最是帝王家,失去依靠的宋皇后,必然开始了她坎坷的命运,失势而无助的宋皇后被迫从冷清的西宫移居到凄凉的东宫。期间,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相继而亡。

赵德昭曾跟随赵光义北伐征讨幽州。宋军北征不利,赵德昭向赵光义建议应该落实对军士的赏赐才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太宗听了德昭的话,不由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惊慌而退,后即自刎。年仅二十九岁。一个被命为皇子的人就这样轻易死去,也着实使人疑惑。尽管国史避尊者讳,不能直言其事, 但德昭被逼而死则是可以肯定的。 

赵德昭死后不到两年,蹊跷的是,他的弟弟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年仅二十三岁。赵德芳之死,史书没做任何说明,这也因此成了一桩千古疑案。至此,宋太祖的四个儿子已全部死去。

尔后,宋氏在宫中更加无依无靠,抑郁地在冷清凄苦的深宫中继续惨淡余生度过了20年。至道元年(995年),开宝皇后宋氏病逝,年仅44岁。 宋皇后去世后,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朝臣们请求宋太宗赵光义为皇嫂服丧,不仅遭到赵光义的拒绝,而且赵光义还禁止朝臣给宋氏临丧。对于宋太宗的这一做法,在朝野引起很大的争议,绝大多数人认为宋太宗的做法完全不符合礼法。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曾对宾客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可是赵光义得知后,竟将王禹偁贬黜到了滁州。 另外,赵光义还不准这位皇嫂与哥哥赵匡胤合葬,也不准宋氏的神主牌位袝入宋朝皇室的太庙,死后仍得不到应得的丧仪礼遇。直到宋神宗即位后,宋氏的神主牌才最终得以迎入太庙供奉。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所作所为,后世认为他忘恩负义,赵光义的薄情之举,也让后世之人难断真实的皇室内幕。

另外,后蜀主孟昶、南唐主李煜、包括纳土归降的吴越王钱俶都不明不白地死去,令人不由不唏嘘。


德厚致远


赵光义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就在于围绕着他皇位的获取,他在处理哥哥赵匡胤的老婆孩子,以及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上,谜团众多。

(赵光义剧照)

既然是谜团,就意味着过程不明朗。因此,赵光义绝对不是用令人发指的手段来处理自己哥哥妻儿的。否则的话,那也就不存在谜团,而是定论了。

之所以赵光义在处理哥哥赵匡胤妻儿上,明明谜团,后人偏偏说赵光义的手段残忍,基于两点原因:一是赵光义上台以后,对记载赵匡胤时期事情的史书《太祖实录》进行过四次修改。四次修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赵光义本人和史官的意见严重不统一,因此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史官进行修改。很显然,赵光义这样做,是想隐瞒一些事情。二是赵匡胤妻儿的死,对于赵光义确保皇位在自己一脉上延续,而不产生歧义,是有好处的。后世根据“目的论”反推过去,觉得赵光义残杀赵匡胤妻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然了,赵匡胤的妻儿是不是赵光义残杀的,我们需要回到史料现场(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史料现场,不是历史现场,因为历史现场我们是没法知道的)。

赵匡胤去世后,他一共留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老婆:二儿子赵德昭、四儿子赵德芳,老婆是宋后。

(赵德昭剧照)

赵光义上台后,立刻把赵德昭封为京兆尹、侍中,又封为武功郡王。朝廷排位上,位于赵廷美之后,众宰相之前。不久,赵光义率军灭北汉后,顺势前往攻打辽国。不过这一次打得大败,赵光义在回逃中下落不明。众大臣以为赵光义战死了,商量拥立赵德昭为皇帝。但不久又找到了赵光义的下落。

回国后,赵光义一直对大臣们不进行封赏(灭北汉是有功劳的),于是赵德昭便替众大臣向赵光义求情。赵光义很不高兴,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赵德昭回去后,当晚就吓得自杀身亡了。

这就是赵德昭的史料现场。虽然并非是历史现场,但赵德昭自杀,却是肯定的。如果赵光义要进行修改,最多可能修改他对赵德昭说的狠话,可能比记下来的更狠。不过,不管怎么狠,总之不是赵光义杀死的。这件事,也说明赵德昭政治智慧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非常低。如果他有政治智慧,他那么一个敏感的身份,那么一个敏感的时刻,完全不该去给众大臣求情。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强,也不至于赵光义说一句狠话,他就吓得自杀。总之,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赵光义。

赵德芳对于赵光义来说,也是一个敏感的人。因为赵匡胤去世后,皇后宋后最先是让太监去叫他来继承皇位的,但是太监把赵光义叫来了。

不过,虽然赵德芳很敏感,但是在史料上他并没有和赵光义有任何冲突。他也就是在23岁的时候,病逝了。后世有很多笔记小说,说赵德芳是赵光义谋害的,但并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证据。后世又把赵德芳塑造成八贤王,不过这也是后人的一种推断臆想而已。

(宋皇后剧照)

赵光义确确实实打击过的,只有赵匡胤的老婆宋后。

赵光义上台后,宋后一直住在后宫里。期间,赵光义让她换过两个住的地方。当然了,说这个是赵光义打击她,也不算。毕竟那时候皇宫确实拥挤。赵光义上台18年后,宋后去世。宋后去世后,赵光义的一些做法,才算是打击。他不为宋后上谥号,不让百官去临丧,不让她的遗体和赵匡胤合葬,宋后的牌位也不让放入太庙。这件事受到了翰林学士王禹偁等人的议论,不过被议论的人,都遭到了处罚。

其实这样做,是不太符合赵光义性格的。赵光义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的皇位既然是从赵匡胤那里得来的,这样不厚道地对待赵匡胤老婆的做法,似乎不是他的作风。不过,也有可能那时候他已经当了18年皇帝,皇位早已坐稳。赵德昭、赵德芳,包括弟弟赵廷美都已经不在人世,他也用不着再“阴谋”下去,可以快意恩仇了。

(参考资料:《太祖实录》《宋史》《涑水纪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宋太宗即位之事本就迷雾重重,自古以来争议极多,真相已经无从得知。至于赵光义继位之后虽然对兄嫂和两位侄子算不上很好,但也谈不上令人发指,赵光义继位之后,兄嫂宋皇后被冷落于东宫,八年后郁郁而终。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因病去世,赵德昭则是自尽而死。至于赵光义对兄嫂和侄子的态度如何,这还要从赵光义继位的正统性来说起。

△宋太宗赵光义

按照目前资料记载来看,赵光义弑兄可能性极小

赵光义弑兄之事最早出自于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之后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这两部野史小说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导致此种说法广为流传。但根据《宋史纪事本末》和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来看,赵光义的继位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千古疑案“烛影斧声”

至于说赵光义弑兄可能性较小,我认为至少有三点依据:

1、记载的真实性。从两种说法的记载源头来看,《宋史纪事本末》和《涑水纪闻》显然是要比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和野史小说《宋史通俗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要可信的多,而且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说法,也得到了南宋学者李焘的认可,将之写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

2、赵光义比侄子更像皇储。自五代以来的皇储标配便一直是“亲王+京尹”,而赵光义从开宝六年(973年)开始,便一直是“开封府尹+晋王”,而且赵匡胤在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之前,便将一只反对赵光义继位的宰相赵普给罢免了。可以说,赵光义的身份是完全符合皇储的,且一直大权在握,长期参与朝中事务。反观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均已成年,但全都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且从来未参与过国家政务。

△赵光义

3、赵光义没有作案时间。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按照宋代宫廷制度,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皇宫的。如果是这样,那么《续湘山野录》中说的赵光义夜宿皇宫是不对的,那么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便不在宫中,自然就没有了作案时间。

综上所述,我认为赵光义弑兄继位的可能性较小。那么他如此冷对宋皇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显然另有原因,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宋皇后曾想让赵德芳继位,赵德昭乃是惊惧之下自尽

按照司马光《涑水纪闻》中所载,四鼓时分,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得知之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前往开封府衙门将消息告诉了赵光义,并请赵光义速速入宫,在赵光义犹豫不决时,王继恩催促道“事久,将为他人有”。于是赵光义随之入宫,宋皇后见来人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宋皇后顿时“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宋皇后

如果这段记载为真,那么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后,想要立与自己更亲近的赵德芳为帝,而且应该是违背赵匡胤遗愿的要立赵德芳为帝。

这足以说明很多问题,由于宋皇后乃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他比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还要小两岁,且赵德昭长大之后很早便离开了皇宫,两人相处时间极短,因此两人只是名义上的母子,感情上自然不深。而赵匡胤的四子则比较小,几乎是宋皇后一手抚养长大的,两人之间关系自然更为亲近,因此宋皇后选择赵德芳而不选择赵德昭也就顺理成章了。

△赵匡胤和宋皇后

而赵匡胤显然是没有打算立赵德芳为继承人的,一是赵德芳此时不过十八岁,且从来没有处理过朝政。二是这并不符合“立嫡立长”的立储原则。三是宋皇后为何独召赵德芳入宫,而没有任何的顾命大臣?

王继恩在催促赵光义时,曾说出了“将为他人有”这句话,“他人”指的是谁,显然就是赵德芳。同时,宋皇后在得知赵光义入宫,而赵德芳并未入宫之后,立即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要知道“官家”在宋朝是特指皇帝的,此时的赵光义并未继位,宋皇后如此称呼,难道不是心虚的表现?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赵光义继位之后,对宋皇后和赵德芳“敬而远之”,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也是完全说的通的,毕竟宋皇后这种做法太过自私了。

△赵德昭惊惧自刎

至于赵德昭,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但却遭遇战败,当时军中极为混乱,于是便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为皇帝。虽然之后证明赵光义并没有什么大碍,但赵光义得知此事之后却很不高兴。

回到京师之后,宋太宗因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论功行赏,赵德昭于是便跟宋太宗讨论此时,赵光义大怒之下说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光义这句话的杀伤力太大了,赵德昭身为赵匡胤的嫡长子,在叔叔继位为帝后自己的身份本就很尴尬,如今赵光义怀疑自己有不臣之心,如何能让他不惊惧。于是退朝之后,赵德昭便自刎而死。


香茗史馆


北宋江山的取得,是众将拥护赵匡胤陈桥兵变的结果。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拥护赵匡胤最得力的助后,还有他的亲兄弟赵光义。

赵匡胤的死,是很蹊跷的。他是突然死亡,是暴病死亡还是被谋杀,直到现在也说不清,但在他死前,赵光义与哥哥聊了许久,所以“烛影斧声”成为千古之谜,赵光义有弑兄夺位之嫌。赵光义是否真的弑兄估且不论,太监王继恩的做法又给历史添一谜。作为赵匡胤的心腹太监,在赵匡胤去世后,他不听宋皇后的懿旨去请赵德芳处理父亲后事,而去请了赵光义。可以想见,在宋皇后与赵光义的天平上,他迅速倒向了后者。宋皇后是很想儿子继位的,但在赵光义第一时间赶到的情况下,她为了保护母子之命,立即承认了赵光义继位的既定事实,未做稍许反抗。于是兄终弟及在宋朝上演。

赵光义继位后,对宋皇后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并不好,首先,宋皇后因为小叔子继位,并未升格为宋太后,第二,宋皇后搬离原来宫殿,移居西宫,后又移居东宫;第三,宋皇后在赵匡胤去世19年后离世,赵光义并未按皇后的礼仪发丧,也不为皇嫂服丧。宋皇后亦不能与宋太祖合葬,也未入太庙享受祭祀。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结果更不好,小儿子赵德芳在23岁突然病死,死因不详;大儿子赵德昭干脆就是自杀死的,因为他劝赵光义对前线将士论功行赏,赵光义给他一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他们也不迟”,所以心生恐惧自杀身亡。说起来,都是皇帝的位子惹的祸:宋皇后曾有欲立赵德芳的想法和行动,赵德昭曾有被其他将军拥立未遂的记录,赵德芳又是宋皇后最宠爱、最想立的太子,赵光义在“继位不正”的情况下竟欲清除这些“威胁”,也有“情理之中”。


陆弃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按说太祖没有传位给两个儿子而是弟弟已经是违反了中国几千年来从传统的传位方式了,赵光义该感激涕零才是,但是他即位之后的一些做法,着实是让人失望,甚至开始以他对待太祖妻儿的态度来作为他弑兄篡位的证据。

首先,赵光义即位之后不久就把宋皇后(即开宝皇后)逐出皇宫,直到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四十四岁的宋皇后去世。按礼法来说,宋太宗应该给嫂子成服,但是赵光义断然拒绝了,甚至他还禁止百官参加宋皇后的葬礼,禁止将宋皇后与太祖合葬,禁止宋皇后的牌位供奉在太庙中。甚至,宋皇后根本就没有被下葬,而是常年被安置在已故的宋太祖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家。王禹偁曾经为此事而上书:“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赵光义不但没有听从,还将王禹偁贬官。

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就更惨了——最起码宋皇后还算是善终,但是宋太祖的长子赵德昭(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已经26岁了)因为曾经替北伐的将士请功而被赵光义数落,当日赵德昭便自杀身亡了。赵德昭死后第二年,宋太祖的次子赵德芳骤然去世,史书并没有记载他的死因,只是说他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三岁。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过几个传弟、传侄而不传子的实例,基本上做出这种选择的国君的后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赵光义的作为也正是印证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说法,毕竟皇帝追求的就是权力,赵德昭、赵德芳都是对他的权利产生巨大威胁的人,所以站在赵光义的角度来说,这两个侄子不得不除。


国史通论


令人发指与否倒不是很了解,但是打压与提防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烛光斧影之后太祖离奇死去,虽然史书对这一段都是支支吾吾,遮遮掩掩。但是内里实情相信都有一个判断。虽说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兄弟交接是早就定好了的,可拿到手的权力是如何能够轻易放下的,人都有私心,更何况手里掌握的是天下之权柄,太宗肯定是不愿意还给太祖一脉的,而皇后作为天下仪表虽然太祖身死但还是有一定的政治遗留,前太子虽说羽翼未丰但也是人心所归。自己百年之后他们来夺权的话自己的儿子根本争不过,于情一个长一个幼,他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也来自于那一则兄终弟及的说法,于势太祖文治武功,前太子也早经磨练自成势力,亲近太祖的肯定也支持他。所以说他肯定要为自己儿子铺路,扫清障碍。


永无劫


因为父位子接这个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宋太宗继位后,朝廷大臣还有民间百姓不少人心向往太祖子孙。这一点,从太宗伐辽失败,坐驴车逃回来。不少的禁军统帅士兵还有大臣主张,立太祖子孙为帝就可以看得出来。自古天家无情,谁坐上皇位第一要紧的就是把控朝局,掌握第一权利。容不得别人染指。就算是有那么一丁点都不可以,所以,宋太宗没有第一时间杀光太祖的子孙就已经很给面子了,想想后来的金太宗把帝位还给金太祖一系后,自己的子孙被杀的一个不剩,就会发现宋太宗做的没有错。


天然蠢197


自古帝王多染血,古代哪个帝王登位不是踩着自己兄弟的尸体上去的,自己当了皇帝当然想着让自己的子孙后来来延续朝代,怎么可能留着自己兄弟的妻儿,未来难保他们不会产生非分的想法来夺权,与其让这样的不确定事件发生来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不如直接将潜在威胁直接抹灭,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按这样的一个规则在执行。对每一个帝王来说皇权第一,没有第二,任何潜在威胁自己权利的都必须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