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什么愿意戴个金黄色的假发画像?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吗?

青灯问史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戴着金黄色的假发,让郎世宁给自己画像。虽然只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但是内涵却意义深远。



《雍正王朝》的主题是改革。而决定改革成败的不单单是坚强意志,还有高屋建瓴的视野。雍正究竟站在什么高度去改革?

雍正头戴欧洲皇室流行的金色假发,身穿龙袍,这种打扮,实际上是改造过的。

他的原型是雍正的一副完全的欧洲皇室风格的全身画像。这幅画像中,雍正除了一张面孔是东方的之外,其余都是西方的打扮,关键穿着这身服饰大虎,颇有创意。


这幅打扮曾经令困囿于成见中的儒生仕子们诟病,喻为不伦不类,有伤风化。堂堂天下之君,竟然仿效西方苦寒之地、蕞尔小国君主的穿着打扮。这是天朝上国的儒生们无法接受的。

然而我们熟悉的清朝到了中期,清朝皇室各种愚昧颟顸。视文明于不见,固步自封,一切都遵循祖宗成发,愈发脱离世界文明。才有了晚清失去的20世纪。

”头戴假发,身穿龙袍”这实际上是在说明雍正的改革虽然有高度,但是仍然是属于对封建制度本身的改革。


但实际上这个并不能怪雍正。雍正戴假发,已经说明了他具有国际性视野了。但是当时的世界真正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乾隆时期,也就是说雍正死的过早了。

《雍正王朝》里有一个雍正年间的“火器”改革,并未被提到,但就当时而言,整个清朝对“武器”的最大规模代际革新,除了”洋务运动”李鸿章主导的那次以外,雍正朝的这次革新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所以雍正在他当时的历史处境之下,完成了自己可以完成的历史使命。如果假他以时间呢?


无疑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雍正的改革,付出了自己几世骂名的代价。却让清朝又雄居世界60年。如果乾隆也能坐下来画一副戴假发穿洋服的画,晚清就不至于那么悲惨了。


炒米视角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剧情相信大家印象深刻,那就是雍正帝系着红领巾,戴着金色假发让三个外国人画像。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跟二月河的原著小说《雍正皇帝》不同,电视剧把雍正帝刻画的非常正面,而小说,则更显的阴险一些。

雍正帝一直是正面形象出场,也非常顾及自己的脸面,但是为什么会有自毁形象,戴着洋人的玩意儿画像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一下,他找洋人画像之前发生了什么?

当时的新政已经推行到白热化地步,作为反对派势力,也拧成一股力量,坚决发对,对于新政的执行者,也到了压力最大的地步,各种负面效应接踵而来。

尤其是伯伦不归酒楼,那里聚集着一群闲散旗人,尤其那个那大爷,说话办事讲究的很。在之前就是酸里酸气的讲雍正帝其实是篡位,后来还号召旗人不种地,反抗雍正帝的新政……

也正是针对旗人的这种状态,雍正帝亲自下地耕种,更是给一个旗人老农六品顶戴,还当场下跪行礼,对,你没有看错,是雍正帝下跪行了拜师礼。

吓得老农跟图里琛也赶紧跪下来,从图里琛的惊讶神情看,他也没料到雍正帝会来这一出。

而在场的旗人中,尤其那个穿白色马褂的旗人,在伯伦不归酒楼可是口号喊的响亮哦,到这里也不得不下跪了,后来一群旗人就开始找老九胤禟和老十他们寻求帮助了。

最终他们给出的主意,就是把地租给汉人种,这样收的租金比干领旗人俸禄都要高!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三个外国洋人画家来给雍正帝画像了……

二、

这个地点是畅春园,通过李德全的话讲,就是新政执行的很到位,老百姓生活好了,国库也有钱了,官员们办事也方便了。雍正帝高兴,也就没那么忙了,再加上老十三胤祥要养病,索性跟他一起住进了畅春园。

正当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聊的热闹的时候,来了两个宫女,其中一个就举着假发套,结果雍正帝拿起来把玩了一下,什么话都没说,面带笑容,站起来走了……

由此可见,这个假发套应该是雍正帝提前嘱咐好了的,不然他不会是这个表情。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有些地方还是尊重历史的,也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雍正时期的国家情形。

其实经历了清朝初期的闭关锁国之后,到了雍正帝时期,清朝对国外的开放程度还是相当高的。不仅有很多洋货进入到大清,还有很多传教士也开始到达,另外清朝的瓷器和丝绸也大量卖往西方。

比如剧中随处可见的眼镜,怀表等,不仅雍正朝,康熙朝很多洋玩意都有了:

举荐新太子的前一晚,康熙帝就送给佟国维一副老花镜,告诉他这玩意看东西会更清楚一些,后来雍正帝批奏折都是要戴老花镜的。比如监斩张五哥还有李绂的时候,监斩官掏出来的怀表,以及雍正帝免了李绂罪时,大殿角落里的落地钟。

也就是说,雍正帝,包括前面的康熙帝,对这些西洋玩意都不排斥,而是历史上也是如此,甚至雍正帝还拿着西方的猎枪去打猎呢。

当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也不能妄加揣测雍正帝对西方的态度,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他热衷于西方油画,并画了多幅不同寻常的画像。

剧中的系着红领巾戴着假发套的画像就是其中之一。

三、

这时候就得提到雍正帝的意志了,不要以为这段画像的剧情非常突兀,其实寓意深刻:

首先,新政的推行已经到了瓶颈期,能不能撑过去,尚不得而知;其次,反对的势力还很大,而且他们举的旗号就是祖宗定的规矩,不能轻易破坏;最后,雍正帝必须要对新政表个态,让大家知道自己意志力的强盛。

无疑,画一张石破天惊的画像,能起到石破天惊的作用。

前面也讲了,雍正帝都亲自下地干活了,连自己的脚都冻伤了。都赐老农六品顶戴了,连自己都向老农下跪行拜师了。都系着红领巾,戴着金黄色的外国洋人的头套画像了……

试问,还有什么他不敢干的?

他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大家,改革是必须要改革的,如果你们觉得你们做不下去,那就看看朕,朕连最在乎的画像都不在乎了,谁能比朕大?

通过前面宫女送假发套雍正帝没有拒绝可以看出,这之前他肯定跟国外画师沟通过,也获知了这个时候的欧洲国家。以系着丝带,戴着金色假发画像最为时尚,而雍正帝显然此时的心情不错,也想体验一下时尚的感觉。

不要觉得剧中的画像已经很过分了,你是没有看到真实历史中的雍正帝,他的画像比这个还要出格。

比如这幅打虎图:

是不是很配他的执政方针和剧中的新政啊?

而且这幅画饱受儒生仕子们诟病,认为雍正帝有伤风化,堂堂大清帝国的皇帝,竟然穿着西方蛮夷小国的服饰打虎,岂不是贻笑大方了?

四、

但是到了剧中这里,雍正帝却没有换衣服,仅仅是系了红领巾,戴了个假发套,龙袍还是穿在身上的。

可以这样理解,躯壳仍然是封建国家的躯壳,但是头脑已经跟西方国家接轨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雍正帝的新政必定会失败,虽然他改革的决心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封建国家革自己的命,是在封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治标不治本,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雍正朝,他还曾经提出过火器改革,这个理论比后来洋务运动提出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早的多。只可惜最终没有执行下去,不然的话,或许历史就此改写。

而雍正帝的这幅画像,以及后来的各种各样的画像,当然剧中的图片应该是出自这一张,只是领巾的颜色变成了红色。

雍正帝还有这么多画像呢:

弯弓射孔雀!

猴子送桃!

抚琴一首!

这是要上天啊!

两龙相争!

可以说,雍正帝是打破传统,执行改革的最开明的清朝皇帝,如果后来的乾隆帝能像他一样也画这么几张图片,说不定清朝晚期也就没有被列强欺负的份了。

说不定,我们就是那些列强之一……

剧中的画像,或许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里面,郎世宁为雍正画像的时候,除了穿着龙袍外,就是戴着金黄色的假发,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可是雍正似乎并没有感到抗拒,没有画完,还嘱咐等他有空了继续画完。

雍正此举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1.假发并不稀奇,假发流行皆因时尚。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度娘对假发的定义进行查询,你会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假发起源于很早很早。从假发的起源到发展,各种史书上都有迹可循,可谓假发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起在发展。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对假发的热爱从未间断。为什么假发如此流行,如果按照现在的用词来表述,就是两个字:时尚。不要认为封建社会就没有时尚,时尚自古有之,时尚之流行,在于人类对于美的感悟和喜爱,假发,作为时尚的一部分,流行于各朝各代正常不过。《雍正王朝》虽然是一部正剧,雍正戴个假发玩儿玩儿与假发时尚流行并不违和,想必是当时金黄色的外国发套在中国流行,所以雍正也戴戴试试。

2.彰显皇室风范。当然,雍正不是平头百姓,一定不会戴一个普通平民使用的假发在宫中显摆,郎世宁从国外来,带来的画风必然也是欧洲皇室的画风风格。雍正所戴的金黄色假发,据我查证,正是当时欧洲皇室流行的假发发饰,大家可以在度娘上搜索,雍正时代,大概欧洲皇室很多贵族画中,都有这种假发的身影。所以,郎世宁在给雍正画画的时候,为了表达身份和地位的尊贵,也戴此种假发。

3.凸显雍正改革家的风范。如果看二月河原著小说,你看到的是一个阴毒严苛的雍正,如果你看电视剧《雍正王朝》你看到的是一个极具改革精神的改革家。雍正不是保守派,对世界充满好奇感,是一个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皇帝,而历史上真正的雍正也是如此,作为改革家,雍正戴上西洋的假发,是要向世人展示,他对改革的信心和坚持。其时正值雍正的改革新政进行得如火如荼,保守派与清流,以及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不断制造改革的阻力,已经令雍正焦头烂额,但是雍正对改革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谁也别想因此而破坏改革新政。不要小看一个假发,一次画像,从这个细节就可以充分表现雍正的决心。这也是这部剧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故,这绝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镜头。

这个镜头虽然不比其他情节更具内涵,但是其中隐含的意义非凡,是非常暗和整个《雍正王朝》主题的。


青灯问史


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曾在做康雍乾隆三代宫廷画师时,曾不惜笔墨,大篇幅地记载了雍正皇帝的生活轶事。

在朗世宁的眼里,雍正简直就是个工作狂人,每日朝九晚五的伏案工作。如此勤勉的作风,以致让他一度难以理解乾隆却为何是个及时行乐的帝王。

雍正皇帝修佛,却又偏偏爱吃肉,特别是鸭肉、驴肉,他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他的价值观十分独特而又有趣,就连休闲生活也与旁人不一致。那时候,皇帝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已经搬出了紫禁城,到了圆明园里办公。雍正皇帝最喜欢纵情于山水之间了,只是与他的儿子乾隆不同,他的山水是自己亲自操刀设计的圆明园的一亩三分地。

雍正年的时候,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与壮丽,还远比不上乾隆朝三分一,但是雍正却是能常常一个人在这里面玩得不亦乐乎。

雍正皇帝修佛,性喜静,经常在圆明园搞角色扮演。

或冥想苦修的禅师。

或放荡不羁地醉酒诗人。


或隐匿修仙的道士。

或松下琴瑟的雅士。


或樵夫,或钓叟,或摆渡。地点也颇具中国古人文人雅士高山流水之风,或怪石嶙峋之间,或瑰丽松柏之下,或缥缈湖泊孤舟之中。

并且衣着也都很考究,如果不是知道他便是大清朝的雍正皇帝,便很容易便信了。

雍正每次搞角色扮演,必定会拉着朗世宁给他做画,留待后世观摩。

可见,二月河老师《雍正王朝》里面对雍正这个戴金发的刻画,并非乱点一通的,而是有考究的。雍正思想前卫,活跳,总能够很乐意第一时间接受新事物,并且亲临其境。




当时的金发,对于欧洲人来说,都是大权贵人的发饰。雍正那些小心思,都在二月河老师的笔里了。


不书公子


雍正是古代帝王中Cosplay第一人。

众所周知,雍正是一名工作狂,登基后除了一次生病和只在生日那天放假,几乎是全年无休。尽管雍正是一名工作狂,但他彻头彻尾是一名文艺青年,年少时手抄一本《悦心集》,雍正对田园山水,修禅悟道,有着超乎历代帝王的迷恋,也有着超乎历代帝王的克制,不会因为寄情山水修禅而懈怠政务。

工作狂的雍正为弥补自己的遗憾,只能在画中表达自己是文人、道士、老翁等形象,比如《雍正行乐图》,这些画不是雍正真实的生活写照,却能寄托他很多的生活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大多是雍正作为私人收藏用。当时清朝为避免汉化,禁止穿汉服,但雍正却不顾这些,一副汉人打扮,甚至穿上西洋文艺复兴后期,新古典时期服装,可谓是新颖奇特。

最后,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不会穿着西洋服饰出现在群臣面前,甚至他自己一个人时,也不会穿上。他只能通过画中的另一个自己,来充满想象,满足自己的愿望。


五味社


题主看样子不会直接发文章,搞得不伦不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