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上海的声音",她一开口就是一个时代

-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 -

每期一位海派大师

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

《海上良宵》王维倩

内地音乐的一个发展巅峰,是民国末年老上海的时代曲。歌手低吟浅唱的婉转韵味,加上歌仙词圣的词曲创作功力,美得惊人。

那个辉煌的时期创作了8000多首曲目,然而能够传唱至今、成为经典的,也是大浪淘沙百不存一。而王维倩演绎的"上海老歌"系列唱片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勾勒着人们心目中最有味道的老上海回忆。

今天来倾听这位"上海的声音"

讲述《上海往事》音乐情怀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d0834h754s6.html

本宾

王维倩

海派歌唱家

走上音乐道路的王维倩,其实学生时代的学科成绩非常好。

初中、高中,王维倩都就读于当地的名校,完美演绎成绩拔尖的"别人家的小孩"。理工科的父母从小对她抱着最常情的期望:好好读书,上一个好大学;唱歌是个特长,但读书才是正途。

然而在高考前夕,音乐老师的一段话让王维倩的人生从此"脱轨":如果你去考文史类,或许你并不是最出众的那个;但如果你学习声乐,即使在一万个演唱者当中,你依然出类拔萃。

回忆杀|被誉为

无论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美声,还是毕业后进入上海歌剧院唱美声,王维倩一直都抱着开放的心态尝试各类型音乐。她热爱女中音贝尔刚萨的悠扬,也热爱流行歌手娜娜·穆斯库莉的个性,自己更是经常在工作之余,切换古典与流行音乐的演唱。

王维倩:有些固有的观念认为唱古典非常高大上,而流行音乐就是快餐文化。但我认为音乐没有高低之分,它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公平。当你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在生理上就会有本能的反应。古典的还是流行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音乐能不能打动你。

回忆杀|被誉为

就在王维倩美声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疾病让一切嘎然而止。

突如其来的神经官能症,让她被迫停止了一切演出。这种由于高度的紧张、生活不规律等引发的障碍,让她感觉自己简直透不过气,更遑论登台演唱。

王维倩:感觉自己得了绝症,感觉自己再也无法站在舞台上了。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我是多么的悲观。我开始休整,开始锻炼身体,这后来也成了我的习惯,甚至我生活的一部分。

而仿佛是上天的安排,当我调整好身体后,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张唱片——《情歌天外来》。在全新的状态下,我用一天的时间录制了我人生最好的一张唱片。我想感谢命运当时给我这样的挫折,让我后来的演唱,充满了感受。因为歌唱者能够把这些经历唱到作品中。从这一点来讲,经历这些磨难,也是一种幸福。

回忆杀|被誉为

王维倩:在上海老歌的演唱中,阅历其实比技巧更为重要。因为录制流行音乐,恰恰是需要我忘掉以前美声的演唱方式。这时候,就要凭借我多年在上海学习、工作所看到的人和事,还有我对这个城市的感情去演绎。

张爱玲对我影响非常大,我读了她所有的作品。她如同一个俗世烟火的旁观者,我把这种感受也融入到了上海老歌的演绎中:唱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唱出我对这个城市的理解与我的生活阅历。

回忆杀|被誉为

王维倩:翻看当年的曲子,也有糟粕之作。但是能够传唱至今,让我们仍不断回味的歌曲都非常的优秀。而我最喜欢的上海老歌部分,恰恰是《月圆花好》这一类型:用中国文化的意境,结合西方的作曲手法。这些中西融合的作品,才是上海老歌中的精品。

<strong>纵然潮流不断更迭,民族文化才是歌曲的根。老上海民国风为何常受追捧,正是因为民国时代保存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属于中国的审美与趣味。对我们当下来说,最应该支持的流行音乐,就是它非常牢固地保持着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与世界对接。在不丢失民族属性的同时,把我们的音乐做到最强,做到全世界。

回忆杀|被誉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