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水浒传》中宋江打方腊怎么看,好好待在水泊中不是更好?

青石文学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刻画了无数经典人物形象。较出名的有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等人,那么作为梁山泊的大头领宋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

梁山上复杂的社会关系

宋江上山前的职位是郓城县押司,恩,就相当于现在的郓城县政府副秘书长或者县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书写文书、基层人员调配、零碎开支等工作,在水浒中这个职位只能说是中等的存在,也只是比那些走江湖的高一点罢了。而梁山上官职比他的就有好几位,比如山西运城市检察长兼纪委书记关胜、青州军分区司令秦明(正师级)、国防部中校杨志(副团级)、驻马店军区司令呼延灼(正军级)、皇N代柴进、大名富翁卢俊义、东平军分区司令董平(副师级)、大,大名军分区司令索超、九江市公安局长兼监狱长戴宗、蓟州市监狱长杨雄、青州武装部部长黄信等人。宋江出身没有这些人强,卢俊义带领着这些投降派就能和宋江分庭抗礼。但宋江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在浔阳楼写的那首西江月中就能体现出一些东西。

宋江影视形象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宋江不仅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也有满腹经纶,现在就像一只老虎正在蛰伏期间,可惜被发配到江州了,要是有一天我有机会一定要让你们瞅瞅我多牛。

这样来看宋江就是那种自认为胸怀抱负但不得志的人,这类人只要看到朝廷放出一点机会就不会放弃诏安的想法。

梁山的格局

梁山太小了,如果对抗朝廷只有自取灭亡一途。不用说别的,哪怕朝廷派个饭桶来,只需要围而不打,梁山就得完蛋。而且要是真的一直造反,山上的人也要永远背负通缉犯的名头,连外出旅游都不行。

古人的想法

有句古话叫做“学得文武艺,买与帝王家”。古代全天下有百分之99的人是这样想的,读书是为了封妻荫子,做将军也是为了封妻荫子。天下间没有人不是这样想的。


总结

本身宋江就是希望博个功名官职出来,加上梁山的格局属实有些小,于是强行压迫不想诏安的人一起接受诏安,朝中奸臣出了个主意让他们去打南征北讨,宋江也是个实在人,想干点大事儿就去了。结果征完方腊梁山已经没了。

说的我自己都有一些乱了 。。。就这样吧。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哦。


叫我李白把丶


宋江等人如果想待在梁山,那就意味着宋江不接受朝廷招安,也就意味着梁山和朝廷的关系势同水火,是朝廷攻击和剿灭的对象,就跟方腊的处境一样。但事实上偏偏宋江就是希望朝廷招安,也接受了朝廷招安。既然接受了朝廷招安,那就是朝廷的臣子,朝廷要你干吗,你就得干吗,还有什么资格和理由来跟朝廷讨价还价呢?况且,既然接受朝廷招安,你怎么还有机会和理由又回梁山去待着?如果这样,那就意味着再次反叛朝廷,明显就是罪加一等。宋江辛辛苦苦才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朝廷招安,又怎么可能走回头路,再回梁山去待着呢?

所以,这个问题要从这两个方面来作答:第一,宋江等人如果待在水泊梁山就意味着拒绝朝廷招安,梁山和朝廷就是势不两立,跟方腊的处境一样,结局一定不会更好;第二,宋江已经率领梁山接受朝廷招安,就必然要听命于朝廷,所以,宋江必须要奉命去打方腊。

第一,宋江等人如果待在水泊梁山就意味着拒绝朝廷招安,梁山和朝廷就是势不两立,跟方腊的处境一样,结局一定不会更好。

宋江等人如果一直待在水泊梁山,那就意味着他们拒绝接受朝廷招安,就表示和宋徽宗代表的朝廷势不两立,永远跟朝廷是敌对关系,那么梁山的处境就和方腊一样的。对朝廷而言,全国几大造反势力早晚都要列为剿灭对象,按照梁山当时的实力,和方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朝廷肯定会先把梁山作为剿灭的重点对象。宋江之前下山屡屡得胜,攻占州府,为的是掠夺粮食、物资等等,却从来不敢占据州府。因为梁山还没有达到那个实力,更因为宋江内心根本并不想彻底和朝廷决裂,之所以攻打地方州府,就是为了打痛朝廷,引起朝廷对梁山的关注和重视,让朝廷不敢小觑梁山。只有这样,宋江才有资本要求朝廷招安。

至于有人认为宋江如果待在水泊梁山会更好,我认为这完全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曾有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是在他的统治之下,怎么可能允许还有别的政权或者割据势力、造反势力存在呢?看看南唐是怎么的命运和下场就知道,所有的割据势力、造反势力都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要么被朝廷剿灭,要么割据势力、造反势力强大到打败朝廷军队,夺取政权,开辟了一个新的王朝。很显然,宋江领导下的梁山压根不具备打败朝廷、夺取政权的想法和实力。正因为宋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才会认为率领梁山接受朝廷招安是梁山的唯一出路,也是最理想的出路。如果不接受朝廷招安,早晚会被朝廷剿灭,这样的结局只会更糟糕,哪有更好的可能?

第二,宋江已经率领梁山接受朝廷招安,就必然要听命于朝廷,所以,宋江必须要奉命去打方腊。

当初还没有招安的时候,相信宋江就曾经想到过,招安之后的梁山何去何从。毫无疑问,既然是宋江等人主动请求朝廷招安,那么招安之后,梁山众人就成为朝廷的臣子,就有义务、有责任接受朝廷的调度和安排。宋江也曾在招安之前告诫过梁山这些好汉们,招安之后可比不得在梁山时,在梁山的时候,众兄弟可以使使性子、闹闹脾气,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可以不拘礼仪想说啥说啥。招安之后,就得学会约束自己,遵守朝廷法度和礼仪,否则就是他宋江也保不了。后来果然就发生一件事,皇上赏赐的酒肉被克扣,宋江手下一名军校杀了一名朝廷的厢官,宋江害怕引起朝廷疑惧,只得挥泪杀了这名军校。宋江话说得明白,杀了朝廷命官,必然会连累众人,朝廷会疑心梁山众人是不是反心未灭或者反心又起?

宋江心知这名军校并没有错,错在克扣皇帝赏赐的厢官,但他还是得杀了这名军校,如此才能消除朝廷的猜忌之心,才能堵住高俅、童贯等奸臣的嘴。但由此也可以看到接受招安之后的梁山众兄弟,对朝廷而言,就是一个用处,哪里有火就派他们去救火。因为朝廷对他们始终是有戒备之心的,那就拿他们去剿灭其他的造反势力或者侵略势力。所以宋江等人先被派去打辽国,如果失败,宋江等人要么被杀是在沙场,要么兵败被朝廷问罪处斩。宋江偏偏打赢了,那么,接下来就是继续用他们来对付河北作乱的田虎,征服了田虎,就继续对付下一个敌手:方腊。总之,这是宋江等梁山众人的不归路:朝廷的对策就是:用梁山的虎狼之师对付其他的虎狼之师,既消除了别的外患,又可以把梁山这个肘腋之患给消耗殆尽,而不用费朝廷的军队,实在是一箭三雕之妙!


乔鞅


题者一看就是没有认真看过《水浒传》,不论书籍或是影视。

宋江之所以打方腊,是因为这个时候宋江已经带领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成为了朝廷最为忠实的走狗。

在奸臣高俅的运作下,宋江带领梁山部众拒大辽、征田虎、征王庆,最后替朝廷征讨方腊。最后虽然打败了方腊,但是损失巨大,上百个将领仅仅数十人苟延残喘。方腊和宋江本是同样带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的领头人,结果演化为在朝廷的命令下不得不相互火拼,最后一死一伤。这也是作者对于农民起义莫大的讽刺。

宋江杀死阎婆惜落草梁山,这时候还是一个有脊梁的人。接受招安后,就只是朝廷的一条狗。最可恨的是他将其他部众裹挟一起做了狗。是狗就没有人权,主人想打想杀都得无条件服从。在朝廷眼中,宋江征讨方腊就是狗咬狗,最好同归于尽。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欢迎留言,分享你不一样的视角。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云天明的视角


宋江原是朝庭小吏,虽是小吏通晓黑道属于黑白两道人物,怕暴露勾接梁山内情杀了婆惜惹上官司被充军又醉酒提反诗险被杀头,幸遇晁盖众兄弟拼命救上梁山成二把手,但宋有很强的人脉基础,有谋求招安的政治主张,这个主张也符合多数梁山头领的愿望,宋江又有很强政治能力,不久就成为梁山实际寨主。晁盖遇难后宋江正式成为梁山寨主,虽有晁盖遗嘱但谁能代替他谁能撼动他。宋江变大张旗鼓推出招安大计,虽有少数反对但不起作用,宋江理想借助梁山力量接受朝庭招安回到体制内而且当更大的官,好报效朝庭也给兄弟们找到好出路,在他们的努力下如愿以偿。虽然成了朝庭命官也就是朝庭鹰犬,接受朝庭派谴去征剿方腊等造反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宋江等为国出力尽忠的机会,而且立了大功还会迁升和受封偿,这是应该干的正事,是很正常的事。那些说宋江等人不该去征剿方腊,就首先应该说宋江等不应该接受朝庭招安才对。


老夫常谈


宋江原本就是朝廷的底层小吏,而且胸怀大志。从他在浔阳江提写的诗中就能看出。。原本在郓城县做着一名小吏,地位低,无法升迁入不了官场。他也就按部就班的过着这样的生活。。

可是,一个女人改变了他的命运,阎婆惜迫使宋江背上了命案,开始流落江湖。宋江一踏入江湖就发现自己在江湖的名声这么大,影响力这么大,他开始在清风山上发号施令,然后用毒计逼迫秦明上山,最后领着自己的一票人去投奔梁山。快到梁山的时候自己老父的一封家书就把他有从梁山的边缘拉了回来,他发热的头脑开始清醒。。最后刺配江州。。在江州酒后这下反诗才把自己最终送上了梁山。。

宋江目光比晁盖长远,他主持梁山后一心诏安,就是想重回体制。为自己和兄弟们脱掉贼寇的帽子,然后建功立业搏一个封妻荫子的爵位。。宋江的思想决定了他一定要带着这帮兄弟建功立业,去征战。


锦绣时代


宋江出梁山泊剿匪主要有以下原因吧。

首先,学得才与艺,卖与帝王家。古代的文人也好,普通百姓也罢,总希望能够通过帝王赏识,实现自己才能,宋江也是如此。

其次,后世名声。宋江投降朝廷,得到正统认可,成为大将军,这在儒家社会里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能流芳百世。而负隅顽抗,除非他能够推翻大宋,不然一直是个土匪。

最后,整体实力上,依旧是宋朝占优。宋江害怕宋朝剿灭方腊之后腾出实力对付他。


饺子要有豆腐


《水浒传》中宋江打方腊,抛开朝庭扇渔翁得利之计不说。单说宋江,他是急不可耐的想去打方腊,想证明他对于朝庭的“忠”,渴望有朝一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洗脱他梁山匪寇的恶名。结果如了意,方腊跟梁山兄弟自相残杀,也如了朝庭的意。其实对朝庭而言,宋江打方腊,那是求之不得。朝庭正愁怎样剿灭这两股力量。宋江自提招安,朝庭正中下怀。坐山观虎斗。

宋江的这种要想“忠“于朝庭的心理,岂能待在水泊之中。用此书一句话:还不如杀了咋家。


候菊莲


朝廷武力解决不了梁山,而改为招安,宋江等领导者又有妥协思想,想要混个一官半职,随即一拍即合,接受了招安,但起义者毕竟是起义者,在朝廷看来就是反贼,反贼就要被消灭,朝廷才用了借力打力,借刀杀人,把梁山好汉几乎消耗殆尽。导致如此的原因在于忠、义,宋江等领导者忠于朝廷,手下兄弟心中又义比天高。

自古以来人们对功名利禄看的很重,希望金榜题名,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所以朝廷一招手,很多人会欣然接受招安


379855831


宋江带梁山众好汉招安后,以高俅为首的奸臣不愿看到宋江的势力大,对他们不利,正好南方方腊起义,朝庭几次围剿无效,奸臣于是向皇上打报告,让宋江去征讨,这样让宋江和梁山势力削弱。于是朝庭让宋江带领梁山好汉去征方腊,宋江此时也身不由己。再说宋也想建功立业,显示忠心,所以征方腊成了铁板钉钉,铁的事实。


wangzijian123


《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用现在话讲,都是些杀人越货、打家劫舍、逞凶斗狠这样的一群人,毕竟还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胸怀大志,兔子绕三圈,没离开黑豆地,最终还是沦为朝庭的鹰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