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叫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是不是元朝不允许老百姓取名,只能用数字?

话小房


元朝不允许老百姓取名字,只能用数字这件事,确实冤枉了元朝统治者,在这件事情上元朝统治者成了背锅侠!因为已经有专家学者调查研究过这件事情。元朝的诏令、政令、典籍上根本没有强迫老百姓用数字起名字这样的事情,后世王朝也没记载有这回事,更不是所谓元朝等级社会对南人的压迫了。(忽必烈图,忽必烈心里有苦说不出

元朝末期起义军几个领导的数字名字

元朝消灭南宋最晚的应该是淮河以南地区,这些地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统统称为南人(元朝地位最低的人),这里不包括元朝早就征服的四川、云南等地的人,这些地方属于第三等人。

一、朱元璋。朱元璋是元朝时期最底层的百姓,原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后来取得名字。朱元璋的父亲是朱五四,也有名字——朱世珍,这也是改的;朱元璋的祖父是朱初一;曾祖父是朱四九;高祖父是朱百六;朱元璋的五世祖是朱仲八,朱仲八是南明晚期的人了,这和元朝根本扯不上关系的。(朱元璋追赠先祖表图)

二、常遇春。朱元璋大将常遇春的父亲是常六六,祖父常重五,曾祖父常四三。

三、汤和。汤和的父亲是汤七一,祖父是汤六一,曾祖父是汤五一

四、张士诚。张士诚原名张九四,张士诚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张士诚改名字这事曾经有过野史记载。有一个人告诉朱元璋,说张士诚原来叫张九四,十分宠信文人,改了这个名字,结果却上了文人的当。朱元璋认为张士诚这个名字应该不错啊,那人说道,孟子曰:“士,诚小人也”,过去文书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以读成:“士诚,小人也”,说张士诚临死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小人。当然这只是戏说,张士诚改名字确实存在的。(张士诚雕像)

五、陈友谅(陈友亮)。陈友谅原名陈九四,父亲陈普才,祖父谢千一,又名陈千一。陈友谅的祖父是上门女婿,改了姓氏。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物大都有带数字的名字。

元朝强迫老百姓用数字名字怎么成了元朝的专利?

正规的历史典籍中没有元朝统治者强迫老百姓改用数字名字的记载,野史可以杜撰猜测啊。这事和一个清朝一个叫俞樾(1850年的进士,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的人有些关系,他写过一本叫《春在堂全书》的著作,里面记述了别人家谱中的一段文字:

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高皇帝(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

也就是说,元朝的普通老百姓,没有文化和官职的都按照排行或者父母年龄加起来的和数为名字了。不过他也有怀疑,普通老百姓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很多老百姓用数字做名字了。(俞樾著作内图)

由于没有明确的史书证明,元朝灭亡后也无从考证,只能从民间野史入手,猜测是元朝强迫普通老百姓以数字为名字,并且越传越广,元朝统治者就成了背锅侠。清朝时期尤其盛行,大概是表现满族统治比蒙古族统治更优越的心结在里面。

如何证明元朝没有强迫普通百姓用数字做名字?

有人说了,既然不是元朝强迫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呐?这个非常容易证明:

一、元明清时期的典籍都没有记载元朝强迫普通百姓用数字做名字。

二、朱元璋的五世祖是朱仲八,是南宋晚期的人,这里根本没有元朝的事情。此外,朱元璋早年出家做和尚时曾经得到两个人的帮助,一个姓汪,一个姓刘。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加封了两个人的官职,并且赏赐了姓名,诏书中这样说:

“今汪姓刘姓者见勤农于乡里,其人尚未立名,特赐之以名曰文,曰英。”

一个为汪文,一个叫刘英。明朝已经确立了统治权,为何没有改变普通百姓以数字为名字的所谓

“酷政”

三、元朝时期湖州路的户籍中(这一户籍册是南宋灭亡,元朝接手的),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名字中有数字,而这一地区的人都是由宋朝登记入册的老百姓名册,也就是说,这些普通百姓的数字名字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更证明不是元朝的制度了。

四、鲁迅先生的《呐喊》中有一篇文章是《风波》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的故事),文中有七斤、九斤老太等人名名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浙江绍兴当地风俗,在《社戏》中有六一公公等数字名称。(鲁迅小说《风波》图)

宋元明清时期普通百姓用数字做名字好像是一个惯例一样,一直到了民国时期,元朝统治者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管到其他朝代的事情。

宋元明清时期老百姓用数字做名字的原因推断

现代户籍输入名字用电脑输入,方便了很多,在这之前都是用人工书写,古代用毛笔书写,并不是那么方便。

窃以为,普通老百姓名字的事情起因于愚民政策,古代是繁体字,如果人人用名字登记繁琐,不方便。底层下级官吏登记户籍时为了自己方便(有时这些下级官吏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对没有文化和官职的百姓自行规定用数字登记,并使用一番规则,并且这一规则没有定制。

虽然朝代更替,但是这一官场的习惯却一直没有更改,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都有大量以数字为姓名普通老百姓,不过越来越少了,普通百姓认为自己有了非数字名字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提高吧。


穿越再现彼岸


认为元朝时汉人不吃俸禄就不准取名字的谣传始于晚清朴学大师俞曲园。俞曲园在《春在堂随笔》:

“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

也就是说在元朝,庶民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如果说真的话,那这种政策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暴政。因为拥有一个名字是人之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一个人如果被剥夺了拥有名字的权力,那也就意味着他被剥夺了任何的“个性”和对未来任何“憧憬”。这就和前苏联文学家扎米亚金的小说《我们》中所幻想的恐怖乌托邦一样:每一个人都没有名字,只有代码。

然而,仔细翻阅了《元史》、《元典章》及《大元通志条格》等书,却并未发现元朝有过这种荒诞的规定。而且在《元史》的记载中,关于庶人百姓的姓名的记载,多如过江之鲫——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甚至还有汉人取蒙古风的名字,如一代枭雄李察罕。

高士王冕与明太祖是“阶级兄弟”,但是他确实是有名有姓。

至于说明太祖本名重八,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所以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云云,就更是荒谬——明太祖原来的名字之所以叫做“重八”是因为明太祖属于“重”字辈。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这一辈有堂兄四人,依长幼序齿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而明太祖的三位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太祖年纪最幼,所以就叫重八。既然是按辈份取名的,这个重八,就不能叫八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同样也不能叫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 又根据明太祖自叙朱氏世德之碑的记载,看到了很明显的关于朱重八姓名的佐证,具体内容为:

“我的父辈都是天性淳朴善良的人,平日里就是玩命干活、行善事、做好人,乡亲们都夸奖我们家祖的门风很好。我的大爷娶刘氏为妻,有四个儿子:重一,重二,重三,都出生在盱眙,之后搬家到钟离,生了重五;我爸爸娶了泗州陈家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妈妈。我大哥重四生在盱眙,二哥重六,三哥重七都出生在五河。我是家中的幼子,是搬到钟离之后的戊辰出生。(先伯父洎先考君性皆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色,乡里称为世长。先伯娶刘氏,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于盱眙,次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于五河。某其季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

可以看出明太祖之所以叫“重八”,是因为怹老人家是老朱家重字辈的八爷。同辈堂兄弟之间序齿的规矩自古就有,比如唐朝诗人刘禹锡因为在堂兄弟之间排行第二十八,所以又被称作“刘二十八使君”。

在中世纪,贫苦百姓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的习俗至少自宋朝便十分普遍。所以绝非有元一代的特例或是特别的暴政。而从张传玺所著的《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中所收录的大量元代契约来看,这些契约中交易双方大多为庶民百姓,而有名有姓者比比皆是,亦可说明“元代不准庶民取名”之说实属谬误。

元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也许也是个糟糕的时代,但并不是一个邪恶而堕落的时代。


陳大舍


在唐代,就有以行第称名的情况,如李白也称李十二、杜甫称杜二、白居易称白二十三等,这里的排行或者以亲兄弟排行或者以同祖父、曾祖、高祖兄弟排行。

宋代以数字命名的习惯已经普遍化,辑录南宋朱熹、真德秀等判词的《名公书判清明集》就出现大量的以数字命名的情况。如蔡久轩《竞渡死者十三人》有“詹百廿八、詹万十四、李千十三人,皆有刀痕”,詹百廿八、詹万十四、李千皆以数字为名,另外还有李少二十一、杨十一、符大二、符大四、傅六三、蔡六一等等。在同一家族中,为避免与长辈同名,常在此之前加上“再、重、曾”等字,其实就相当于字辈,《名公书判清明集》里出现有“陈再四”、“陈曾十七”、“蒋百五”、“蒋百六”等人名,又如朱元璋的祖辈有“初一”、“初二”,朱元璋兄弟辈有“重一”、“重二”等。

所以,至少说明在宋代以数字命名是很普遍的现象。将锅扔给元朝,见 清朝俞樾的《春在堂随笔》第五卷,称元代“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这种说法过于果断。


楚邾


这些就是为什么?元朝会那么早的被推翻,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和出生的日期命名,不过只针对汉人,元朝统治中国,蒙古对汉族实施多种族歧视政策。

老百姓被分为四等人,汉人最低等。

第二,杀蒙古人汉人偿命!蒙古人杀汉人的,一头毛驴的价钱就能摆平

第三,汉族老百姓所娶新媳妇的初夜权必须交给蒙古保长,导致很多第一胎出生的婴儿被溺死。

第四,汉人不能拥有武器,连菜刀也只能几家合用一把把,且有保长保管。

第五,汉人赋说沉重,常年生活在贫困中,一旦遭遇灾荒,那就有生命危险。

第六,汉人,汉族没有公职的普通百姓不允许取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所以朱元璋本名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都是参加了红巾军才取的。

其实在南方,元朝的统治基础比较薄弱,有很多读书人还是有名字的,不过大多数人是很俗,只是便于称呼。但在北方,由于同元朝统治比较严,是不允许的。




爱历史的小蜗牛


大元帝国是以少数民族蒙古族为领导民族建立起来的,不但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国家分治割据的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实施了相对于以往的封建王朝极为底下的税负标准,对国民的管理也极为宽松,因此,就赢得了广泛的民心。

后来,大元帝国的末代皇帝实行了汉化政策,几乎实现了蒙汉一家,这就导致了大汉族主义者借机闹事,并一发而不可收,国家开始分裂割据,元朝政府北迁蒙古草原。

作为黎民百姓,几乎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之所以要起个名字,那是为了办理户籍和依法纳税,而不是为了别的事情


沈阳杨艺


说元朝有这个制度的,属于误传。

此说的出处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个进士,叫俞樾。他写的《春在堂随笔》里提到,听一个朋友说,看到他们家乡浙江一本《蔡氏族谱》,上面有一句提注:“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起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行第”就是排行。比如朱元璋大哥叫朱重二,二哥叫朱重六,他叫朱重八。这应该是他家兄弟的大排行。“父母年齿合计”就是把出生时父母的年龄加起来。

朱元璋的高祖父叫朱百六,曾祖父叫朱四九,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祖父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子。张士诚原名张九四,陈友谅原名陈九四。

这些名字都是以数字命名的,有的似乎可以用上面两种方式解释,有的不太说的通。但是,

1,元代正史和典籍没有记载。我没有查过,但查过的都说没有。

2,据考证,朱元璋的父亲出生才是元朝建立的第十三年。也就是说,从他祖父往上,都是宋朝以前起的名。

就算元朝不许庶民起名,也不至于要求把祖宗的名字都改了吧?就算改了,原来的名字朱元璋真不知道?他不会改回来吗?

3,元史当中记载了好多庶民百姓的名字。尤其一些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要是违规起的名字,官方文件会记录下来吗?

4,《春在堂随笔》还考证了,在清朝的时候,浙江绍兴仍然有用父母年齿合计命名孩子的习俗。

综合以上的情况,再加上他描述这事的出处太不靠谱,也无其他佐证,可以判断,元朝不会有这样的制度,这应该就是汉族人自己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以前民众识字率不高,起不了好名,要是起的不好反而麻烦。所以小孩生下来都起个小名,三儿,四儿,狗剩啥的。等到将来上了学请先生给起大名,所以也叫“学名”。没上过学,没有学名,就没大名,只能一辈子用小名。

这些数字的名字,可能就是他们的小名。因为没有上学的机会,用数字至少重不了。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是的,在元朝汉人如果不当官不读书,就没有名字,报户口时就把父母年龄相加或者直接用日期。所以朱元璋的高祖叫朱百六,曾祖叫朱初一,祖父叫朱四九,他本人叫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同时期的陈友谅原名陈四九。我本人的家谱也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家谱上的老祖宗连名字都没有,生了个儿子就是我的二世祖,名叫张六十


天照大神10086


水浒传里一堆小乙。是不是说宋朝只许人们取名甲乙丙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