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上海楓錦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希洲

“我覺得還是草的功勞……”2017年8月19日我去採訪上海楓涇和浙江姚莊聯合舉辦的黃桃評比金獎得主時,孫希洲這番話讓我印象深刻。

他原來是做軟件的,2009年的時候和別人合股建了一個188畝的黃桃園。沒到3年,大股東跑了,孫希洲被迫接手。2012年,這位門外漢種出的黃桃就在上海的黃桃比賽中嶄露頭角,並進了百果園的銷售體系。

當時他也搞不清楚為什麼種出的黃桃會比別人好吃。過了幾年,才慢慢總結出“少用化肥,多用有機肥”等道理,但最大的功勞他依然歸功於桃園中茂盛的草。我那年夏天去的時候,草是齊膝高的,但黃桃的風味口感確實不錯,非常自然純正,只是外觀上稍微差了些,有些“黑印”,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孫希洲(右)在田間介紹草的作用

但草多也是件麻煩事。孫希洲倒不擔心草會“爭肥”,他施用的化肥本來就少,對面60畝桃園全年的化肥用量夠他188畝桃園用兩年。但過於茂盛的草會影響田間作業,所以孫希洲會在關鍵性的季節進行處理,比如採摘前和施肥前,加上五六月份惡草的精準“打擊”,一年至少要三次“整治”。因為堅決不用除草劑,所以必須要人工割草。這是他桃園中最費工的作業內容。

加上施肥、打藥、疏果、套袋等人工,他的黃桃園每年耗費的人工費差不多要佔到每年總投入的一半。所以他這幾年的心思都在改造老果園,以減少勞動力的投入。

<<<

機器代人是減少勞動力投入最有效的方法,但老桃園是江南水網地區桃樹種植的傳統模式,開心形,株距4米,行距4-5米,樹冠低矮,枝條交錯,在其間行走都非常費勁,更別提機器作業。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老桃園的傳統開心形種植模式

於是,孫希洲就先改造了一批老桃園,把傳統模式改為“高壟緩坡斜立主幹形”的新型種植模式。壟寬4.5米,種2行,株距2米。壟高50-60釐米,以利排水。起壟後溝寬1米左右。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高壟緩坡斜立主幹形新型種植模式

“這1米的寬度就是為了機器通行?”我問他。

“對!”他應道:“建園前我已經把機器選好了,拖拉機、打藥機、開溝機、搬運車都是履帶式的,履帶寬度都在1米左右;還有一臺輪式的割草機,所以我的壟溝之間是斜面的,割草機可以斜著作業,這樣通過性和作業面都比較好。”

“那施肥呢?”

“去年是把有機肥撒在壟上,用拖拉機翻耕了一遍;今年是用開溝機開溝以後把大豆肥和有機肥直接撒在溝裡,再把溝填上。”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工人在用機器開施肥溝

2016年,孫希洲先把桃苗在控根器裡假植了一年;2017年開春時再移栽到地裡;2018年一棵樹大概結了二三十個果實,產量和品質都表現不錯。

“當初為什麼沒有選擇像王衛國那樣的主幹形樹形?”在金山,王衛國的桃樹主幹形做得很成功,也結合機械化,算是我在上海看到的最有現代化氣息的桃園。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天母果園的主幹形桃樹

“還是考慮到樹形管理上會比較麻煩。我自己原來也種了一點主幹形,發現主幹下部的空檔比較厲害。還有光照的問題,往往上面的果實品質很好,下面的果實品質就不大理想。”

“那現在這個樹形是哪裡看到的?”南方很少能見到桃樹的斜立主幹形。我只在王衛國的桃園中看到過,種在大棚中,“裝逼”用的。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天母果園的斜立主幹形

“我這個樹形本來應該是斜立Y形的。”孫希洲笑著說:“當時我去向上海農科院林果所葉正文所長請教用哪種樹形時,他剛好從澳大利亞回來,並拍了一些這種樹形的照片,他建議我不要用斜立主幹形,用澳大利亞這種雙行斜立側Y的樹形。因為我這個小樹是預先種在控根器裡的,樹形沒弄好,所以現在就變成既有單幹也有雙乾的了。”

<<<

“與老果園相比,現在新果園的勞動力成本能夠減少多少?”

“效果還是不錯的。”孫希洲先舉了施肥的情況,“施肥用拖車,一車有機肥拉進去, 3個人作業,一個人開拖拉機,兩個人在車上把有機肥翻下去,再把袋子割破撒下來就好了,很簡單。比原先兩個人抬進去省掉的工作量不是一點點,起碼可以省掉百分之六七十。”

“打藥機可以一個人作業,像我這樣60多米的壟噴一次藥大概在十幾分鍾這個樣子,還是蠻快的。倒是每次加水配藥的時間耗費得比較多。”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孫希洲和上海市農科院林果所所長葉正文(左)在一起

“那割草呢?”這是他的重點。

“我買的是遙控的割草機。南面那塊十來畝的地,我那天是下午3點開始的,到5點多結束,就二三小時,我一個人基本上都搞定了。主要是這臺機器的質量還有問題,經常開出去開不回來,壞在地頭。”孫希洲抱怨道。

“國產貨!”我笑著說。這也是國內果園機械化的一個硬傷。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孫希洲購買的果園機械

“看來新果園改造後,施肥、打藥、除草這些作業都可以用機器了,從省工省力角度肯定是效果明顯的。從品質角度來說,新模式和老模式有沒有變化?”我繼續問道。

“比原來的品質更加穩定一些。現在是斜的,樹體的光照條件變好了,從上往下的果子品質都還比較好。”孫希洲應道。

“現在斜立的角度是多少?”

“標準是20度左右,但是有的角度偏大一點。”孫希洲說:“這個是我立架搭得晚的緣故,應該在建園時就把架子搭起來,這樣用繩子把桃苗牽引起來就會比較一致了。”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正在建設的立架系統

除此之外,孫希洲還認為行距應該加大到5.5-6米,可以更方便機器通過,也可以添置更大馬力的機器以適應當地的粘性土質。

“現在只能結合銷售情況,逐步加以改造並完善吧!”孫希洲說。

清揚,1991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園藝系,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高級農藝師,《中國果業信息》專欄作者,2014年12月創辦《花果飄香》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入駐《今日頭條》,2018年11月獲“2018年度十大三農頭條號”稱號。

老果園改造,一切為了省工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